汪偉峰
【摘要】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在常規(guī)基礎上聯(lián)合銀杏葉提取物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36例常規(guī)注射胰島素的2型糖尿病患,對其中18例聯(lián)合銀杏葉提取物治療,比較治療效果及血糖狀況差異。結果 聯(lián)合用藥下觀察組總有效率達到94.44%且空腹血糖控制效果更佳。結論 銀杏葉提取物可幫助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增加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更有益于機體狀態(tài)的調節(jié)。
【關鍵詞】糖尿病;銀杏葉提取物;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1..01
糖尿病患者在日??刂蒲堑耐瑫r應積極預防肝臟功能損傷、末梢循環(huán)障礙、視神經障礙、視網膜病變等并發(fā)癥,注重微血管狀態(tài)的調節(jié)[1]。銀杏葉提取物在微血管病變方面具有較好調節(jié)效果,本次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病患共3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兩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0:8;年齡區(qū)間處于51-84歲,平均年齡(66.81±3.42)歲;糖尿病病程在1~8年之間,平均病程(4.96±0.33)年;入院時FPG平均(12.61±2.94)mmol/L。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9:9;年齡區(qū)間處于53-85歲,平均年齡(66.95±3.38)歲;糖尿病病程在1-8年之間,平均病程(4.81±0.36)年;入院時FPG平均(12.70±2.85)mmol/L。組間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糖尿病制定的診斷標準。
剔除標準:肝腎功能受損、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常規(guī)控制血糖,根據其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病程合理安排每日胰島素注射劑量。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諾和靈藥物控制血糖,同時嚴控飲食。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每日為患者靜脈滴注銀杏葉提取物,將20 mL藥液溶于250 mL生理鹽水(0.9%)中配置靜滴藥液,持續(xù)治療15日后改為每日三次、每次口服30mg銀杏葉提取物片劑。
1.3 觀察指標
療效判定:顯效—糖尿病自覺癥狀好轉,不存在便秘、腹瀉癥狀、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或增加5m/s;有效—糖尿病自覺癥狀改善,不適感減輕但未完全消失,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增加不足5m/s;無效—糖尿病自覺癥狀好轉不明顯,肌電圖神經傳導速未改善。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空腹血糖值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臨床治療效果以[n(%)]表示,以卡方檢驗。若P<0.05表示組間數據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為對照組總有效率83.33%,觀察組達到94.44%(p<0.05),詳見表1。
2.2 血糖狀況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血糖變化,對照組入院時FPG平均(12.61±2.94)mmol/L,研究結束時平均(10.39±1.21)mmol/L;觀察組入院時FPG平均(12.70±2.85)mmol/L,研究結束時平均(8.33±0.95)mmol/L。治療后觀察組血糖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銀杏為銀杏科銀杏屬植物,從其葉片中提取的生物堿是銀杏葉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含有大量萜類內酯以及黃酮甙,經實驗室證實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激活因子、調節(jié)血脂、抗氧化、擴張血管的藥理作用。因此對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及血液動力學可起到改善功效。在制成藥物后可對體內過多自由基予以清除,對細胞膜脂質發(fā)生過度氧化反應予以抑制,從而對機體產生保護作用。在糖尿病控制中,其首要控制目標為血糖,其次需強調對患者血液狀態(tài)的改善,避免血液流變學異?;蜓x紊亂,否則將加重對腎臟、心臟等靶器官血管的負面影響。糖尿病患者多存在微血管病變,但早期癥狀不明顯且進展緩慢,因此往往不被重視。但微血管病變常累及眾多臟器器官,若早期未得以糾正可能難以逆轉其傷害,因此糖尿病患者同樣需注重血脂狀態(tài)的調節(jié),對其身體狀況可起到調節(jié)作用,輔助血糖控制。
本次研究中對18例應用了銀杏葉提取物病患展開觀察發(fā)現,相對于單純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而言效果更佳且患者的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增加更明顯,證實了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荊治華,祁文秀,吳惠文.銀杏葉提取物對2型糖尿病伴阿爾茨海默病樣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0):22-23.
[2] 肖成東,占達良,薛梅亮,郭 麗.銀杏葉提取物對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VEGF、D-二聚體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2(06):1203-1205.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