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摘要】岫巖東北大鼓又名“大鼓書”,是流傳于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說唱藝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fā)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音樂特征和人文價值,在中國鼓詞藝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已經面臨瀕危的狀態(tài),亟待搶救和保護。因此,本文以岫巖東北大鼓為切入點,通過傳承現(xiàn)狀的反思,提出新時代鞍山市岫巖東北大鼓的傳承與發(fā)展意見,真正做到守住初心、保持敬畏心、以匠心傳承藝術!
【關鍵詞】岫巖東北大鼓;傳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岫巖東北大鼓是岫巖滿族人們喜聞樂道的傳統(tǒng)音樂形式,它起源在民間、發(fā)展在民間、活動在民間,延續(xù)生存于岫巖滿族人們之中,構成了群眾性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體系,在民眾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極具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和傳承價值。
一、岫巖東北大鼓的起源與發(fā)展
岫巖東北大鼓是東北大鼓的分支,與滿族說唱“子弟書”具有一定的淵源關系,萌發(fā)于清代道光年間,主要代表人物為活躍在岫巖南部的楊家堡弦子書藝人楊福祥,其手持三弦、腳踏節(jié)子板,一邊彈一邊唱,可謂是岫巖大鼓的原型。清末民初伴隨傳統(tǒng)曲藝藝術的交融和流傳不斷形成,主要代表人物為蓋縣藝人韓忠武父子和劉丙洲,為岫巖東北大鼓的發(fā)展夯實了根柢。20世紀40年代岫巖東北大鼓在吸收大量“奉派”唱腔的同時,創(chuàng)新了獨具特色的板式唱腔,加強了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刻畫,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新中國以來,在國家的扶植下不僅專業(yè)技能不斷提升、各具特色,新作層出不窮,從藝人員不斷擴充,甚至已成為一種專職職業(yè),主要代表人物為趙樹胤、唐國志、崔廣烈和馬德廉等。1980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復蘇,當?shù)匚幕块T也開始逐步改變思維、將扶植和發(fā)展放在首要地位,岫巖東北大鼓逐漸蘇醒,不僅藝人們重溫就業(yè),而且舉辦了相關的培訓組織,培養(yǎng)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但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西洋音樂和傳媒的發(fā)展,岫巖東北大鼓再次走向衰落,淡出青年一代的視野,并隨著藝人的接踵逝世,面臨消亡。近年來,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全面開展,岫巖東北大鼓進入搶救階段,不僅創(chuàng)立了岫巖東北大鼓協(xié)會、興辦了岫巖東北大鼓活動基地,而且組織了培養(yǎng)訓練和交流活動。
二、岫巖東北大鼓的傳承現(xiàn)狀
2006年,東北大鼓被列入國家文化部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 年,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的東北大鼓也進入了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岫巖東北大鼓作為活態(tài)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岫巖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出來的底層民間生活文化,不僅呈現(xiàn)了本地區(qū)民族的本體實質和本性特征,這展現(xiàn)了地方文明的多樣化,極具凝聚力和親和力,十分值得研究、傳承和保護的。但經過岫巖東北大鼓的田野考察,卻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中國多數(shù)博物館內有關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資料保存較少。遼寧省博物館內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及基地或只有牌匾,或僅社區(qū)在申辦之中,很難查證資料。鞍山博物館內有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區(qū),里面展示了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以及代表“非遺”和傳承人極少的簡介及圖片。岫巖滿族博物館需提供身份證(除休息時間)才能進入,但沒有相關“非遺”資料;岫巖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不對外參觀,需憑借單位介紹信才能進入,內部展示了岫巖代表“非遺”和傳承人少量的簡介及圖片,缺少相關的文字記載和影音資料。
其次,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tài)且無形的,極易被忽視,損害后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
再次,傳統(tǒng)岫巖東北大鼓的表演無法滿足現(xiàn)代年輕人的審美要求,導致書館陷于經營的窘境、傳統(tǒng)曲調和唱詞的丟失,以及大量欣賞觀眾的流失。
最后,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傳承人大都已人老力衰,年輕人又不愿學習,導致無人可傳,一旦消失變蹤跡全無。
缺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導致相關知識和情感積淀的匱乏,岫巖東北大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處于瀕危境地,搶救和保護已刻不容緩!
三、岫巖東北大鼓的思考和意見
根據(jù)岫巖東北大鼓的考察情況,使我深深陷入了思考之中。血脈相連的中國文化、年深日久的集體記憶,維系著我們千年不滅的民族精魂。岫巖東北大鼓數(shù)千年的文化遺產是岫巖人民共同的累積和財富,使我們不再是無根的浮萍、隨風的草籽,但如今的傳承和發(fā)展令人著實擔憂。所以,進一步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勢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愛、保護和傳承,才能讓每個人都能夠“品其味,享其樂,憂其存,為其役”。
第一,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最先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是日本和韓國。1950年,日本首先頒布了《文化保護法》,提出“無形文化財”的涵義,并以法律方式規(guī)定了范圍。1962年,韓國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并于1967年將江陵端午祭申請為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至今已有百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近70年的實踐和總結,他們均作出可喜的成果,也是世界上“非遺”保護較好的典范。可以通過深入研究、吸取經驗,為己所用。
第二,發(fā)揮國家及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博物館的形式建立數(shù)據(jù)庫,通過文字、圖片和錄像等多種形式保存岫巖東北大鼓的相關資料;加快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岫巖東北大鼓的立法保護,逐步形成科學的體系和項目保護。
第三,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民意識。只有全國人民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才能從本質上加強搶救和保護的力度。
第四,挖掘民間藝人,注重傳承者的培養(yǎng)。傳承人是不可再生的人力資源和希望所在,正所謂“傳人在,傳統(tǒng)藝術在”。所以必須加強傳承人的挖掘和保護力度。
第五,借助傳播媒介推廣宣傳,重視音樂文化的流傳?,F(xiàn)代社會進入多元化發(fā)展階段,社會媒體充斥著年輕人的視覺和聽覺感官。我們可以通過“說唱館”與媒體網(wǎng)絡的互動,擴大岫巖東北大鼓的全方位推廣;還可以通過各類比賽,挖掘人才、激發(fā)興趣。
第六,借助教育力量,普及音樂及受眾群體。我們可以借助教育的力量,從幼童抓起、延續(xù)教育,不僅使岫巖東北大鼓這一傳統(tǒng)藝術深植于心,而且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對本國、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意識。此外,我們可以通過高等院校通識課的開設,使其更加廣泛化、合理化。
最后,汲取姊妹藝術的傳承經驗、豐富岫巖東北大鼓的藝術內涵和音樂創(chuàng)作。說起曲藝,人們都會想起東北的“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曾經也經歷了同樣的困境。但是他們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不斷結合時代的步伐、年輕人的審美取向,不斷改良和創(chuàng)新,不僅登上中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舞臺,而且走出國門、邁向世界,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和接受了這一傳統(tǒng)表演藝術。我們可以從這樣的姊妹藝術中吸取經驗,使我們的岫巖東北大鼓走出困境。
岫巖東北大鼓是岫巖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是勤勞的岫巖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見證,是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蘊含著岫巖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當前,這種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刻不容緩,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自覺傳承民族文化,留住我們的精神家園,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付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馮志蓮.岫巖東北大鼓調查報告[J].中國音樂,2011.
[2]王希彬,王慶明.岫巖東北大鼓百年回顧[J].藝術研究, 2014.
[3]馮驥才.靈魂不能下跪[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7.
[4]姍悅.岫巖東北大鼓彈彈打打唱起來[N].鞍山日報, 2012.
[5]李陽.王福玲:鼓書聲聲醉心田[J].文化·遺產,2011.
[6]馮志蓮.東北大鼓保護芻議——東北大鼓研究系列之四[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