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做好人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人。”這句話真切地道出了做好人的關(guān)鍵,那就是堅持。
在遼寧省本溪市,63歲的蔡和平就是一位把“堅持”做到極致的人。他擅長書法,從1987年開始用不同字體抄寫中外名著,先后抄寫了《紅樓夢》《水滸傳》等100多部作品,長卷書法作品近6000米,被書畫大師韓美林評價為“書寫規(guī)模前無古人,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他頗具文藝天賦,從小就喜歡舞蹈,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每天都用音樂與舞蹈裝點自己的生活,并為他人帶去歡樂。
在蔡和平所有的“堅持”中,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幫助貧困和殘障人士100余人,共計捐款80余萬元,義務(wù)為養(yǎng)老院、醫(yī)院等編導(dǎo)節(jié)目,護理30余位病危老人并幫助逝者料理后事,用愛心與善行詮釋著新時代雷鋒精神。
“我16歲認識蔡叔叔,到現(xiàn)在23年了。這么多年,蔡叔叔為我付出太多了,希望有一天我能好好報答蔡叔叔?!?019年5月9日上午10點,坐在福利院房間內(nèi)的單人床上,金亞男一字一頓、用含混不清的發(fā)音,講述著她與恩人蔡和平的故事。
39歲的金亞男是位重度腦癱患者,腳不能走路,手不能抓握,生活不能自理,但智力正常。
1996年9月29日,蔡和平上完培訓(xùn)課后,去一個小賣店買東西。店主不在,蔡和平剛要轉(zhuǎn)身離開,聽到有人叫他。他順著聲音,踩著梯子看到了二層鋪上四肢嚴重扭曲變形、頭在不停搖動著的女孩金亞男。
原來,小賣店的主人叫金博友,原是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的農(nóng)民,因觀音閣水庫建設(shè)動遷來此謀生。女兒金亞男小時候患病發(fā)高燒,導(dǎo)致全身畸形,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因為擔(dān)心嚇到顧客,影響生意,父母就把她安排在二層鋪上。
金亞男用一般人聽不懂的話對蔡和平說:“叔,有時間來看看我,別人都嫌棄我,從來沒有外人和我說過話?!?/p>
“叔有時間就一定來看你,一定……”就是這一句承諾,蔡和平堅守了23年。
相處中,蔡和平學(xué)會了在金亞男頭部處于晃動中喂飯的技巧,練就了為她洗頭盆不翻水不灑的本領(lǐng)。為了讓金亞男看看外面的世界,蔡和平從市殘聯(lián)申請來輪椅,推著金亞男到公園、商場里去轉(zhuǎn)悠。怕傷金亞男自尊,當(dāng)別人問起時,蔡和平總是以父女相稱。為了讓金亞男看懂電視字幕,蔡和平用小賣店里廢棄的紙殼寫上“醬油”“醋”之類的漢字,教她認字。認識2000多字后,蔡和平買來描寫張海迪身殘志堅故事的書籍讓其閱讀,幫她樹立生活的信心。
2011年、2017年,金亞男的父母先后患病去世,蔡和平幫助料理后事后,又聯(lián)系本溪市第一福利院,將金亞男安排到福利院。雖然路途遠了,但蔡和平仍堅持每周都去看望金亞男,給她帶些吃的用的。從本溪市總工會退休以后,因要去北京照看孫女,蔡和平又教會金亞男使用手機微信。打字困難,金亞男就用語音跟他聊天,交流近況。
“我所做的就是對這個生命的尊重,希望全社會都能夠幫助關(guān)愛這些殘疾人。”23年來,蔡和平堅守承諾,用自己的大愛之心,讓一個殘疾人活出了尊嚴、活出了質(zhì)量。
1956年出生的蔡和平,小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雷鋒的故事,“我自小崇拜雷鋒,看了雷鋒電影就能被感動哭,看了雷鋒日記就想學(xué)”。從那時起,做好事就成了蔡和平的一種生活習(xí)慣。
1993年,蔡和平在工作中認識了一個朋友張成鎖。不久,蔡和平了解到張成鎖75歲的岳父因腦梗住院已有半年,處于植物人狀態(tài),岳父無兒,只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兒負責(zé)白天照顧,晚間只能靠兩個女婿排班。但兩個女婿白天工作很忙,晚間再護理岳父,時間長了便有些吃不消。善良的蔡和平就主動提出與他們一起排班,三天一個班,以減輕他們的負擔(dān)。張成鎖心里想:這么臟累的活,蔡和平不會堅持太久。但讓他和家人沒想到的是,蔡和平白天上班,晚上來醫(yī)院護理這位與其無親無故的老人,一干就是三年,直至老人去世……
欒玉凈是本溪市合金廠的下崗工人,家里生活困難,蔡和平今天一袋米、明天一桶油地幫助他。欒玉凈的父親住院,蔡和平不但幫其安排住院,還自掏腰包幫其交住院費用,看欒家人手不夠,又主動擔(dān)起護理任務(wù)。這些事,蔡和平做過就做過了,從不放在心上,可欒玉凈卻是個有心人,將一點一滴都記在了臺歷上,從2003年到2007年,臺歷上清晰地記載著蔡和平先后幫助過欒玉凈100多次。
對認識的人如此,對素不相識的人,蔡和平也幫過很多。2003年,蔡和平作為本溪市“夕陽紅藝術(shù)團”的編導(dǎo),帶隊到桓仁縣演出,一位看演出的農(nóng)村老人說:“你們演得太好了,真羨慕你們城里人,哪像我們農(nóng)村人啊,我活了這么大歲數(shù),別說坐火車,就連市里都沒去過?!辈毯推秸f:“那我?guī)闳タ纯础!眲e人以為蔡和平是開玩笑,但蔡和平不僅把老人帶到了城里,還讓他住在自己家里,游玩了市區(qū)和各個景點。臨走時,蔡和平為老人買好了車票和吃的,送了不少衣服。
“這么多年過去了,那位老人的名字我都不記得了,但我一想到當(dāng)年能夠圓了老人進城、坐火車的夢,心里就會很高興?!辟浫嗣倒澹钟杏嘞恪Σ毯推絹碚f,幫助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是快樂。
蔡和平說,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除了雷鋒,還有自己的母親。母親王淑憲,七歲時就與她五歲的弟弟成了孤兒,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歷經(jīng)人間苦難。新中國成立后,母親才有了一份食堂面點師的工作。能過上好日子,母親特別感謝中國共產(chǎn)黨:“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我的今天,黨是我最大的恩人。”
受母親影響,蔡和平也對黨充滿了感情,申請加入了黨組織。開始抄書后,抄得最認真最莊重的就是黨章。黨章抄在紙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刻在了他的心里。
5月9日,當(dāng)記者跟隨蔡和平來到本溪市紅星谷花園養(yǎng)老院時,坐在養(yǎng)老院大廳里休息的老人和正在排練節(jié)目的員工都主動與蔡和平打招呼。
自2013年養(yǎng)老院建成以后,蔡和平一有空就來這里做義工,利用自己的文藝特長幫助老人排練節(jié)目,等待排練時就到廚房幫廚,或是寫黑板報,找老人聊天。老人之間發(fā)生矛盾,蔡和平就當(dāng)起“和事佬”。看到哪個老人情緒低落,蔡和平就給他們唱首歌、跳個舞,哄老人開心。
這就是蔡和平,走到哪里,就幫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雷鋒精神就弘揚、傳播到哪里。
(摘自七一客戶端/《工人日報》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