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堂變革方式的不斷推進,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學習形式紛紛出現(xiàn),使得課堂眼花繚亂,表面文章充斥課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各教育部門也適時開展“推進課堂變革,提升教學效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xiàn)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本位”向“以學生素質發(fā)展為本位”的根本轉變,切實提高教學效率,體現(xiàn)現(xiàn)代課堂的價值取向。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我們要關愛每個生命的成長,在此活動的推進中,語文課堂要想達到以上目標就要注意五化:預習細致化、合作主動化、探究靈動化、生成智慧化、推變常態(tài)化。
關鍵詞:學生本位;詩歌教學;質量
隨著課堂變革方式的不斷推進,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學習形式紛紛出現(xiàn),課堂教學色彩繽紛,充滿欣賞性,但我們細心揣摩一下這些課堂教學,會出現(xiàn)許多“準備過度”現(xiàn)象,使得課堂虛有其表,成為繡花枕頭。各學校也適時開展“推進課堂變革,提升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以課堂變革為目的,實現(xiàn)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本位”向“以學生素質發(fā)展為本位”的根本轉變,切實提高教學效率,體現(xiàn)現(xiàn)代課堂的價值取向。所以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我們要關愛每一個生命的成長,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呈現(xiàn)他們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成為師生和諧發(fā)展的平臺。
一、 預習細致化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預習解釋為:“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睂W生課前預習要有效,有較為“深度”的學習,能夠支撐課堂學習的深化。我們以往的預習停留在閱讀、查閱上,而能力要提高就是要在預習的過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做筆記,筆記中呈現(xiàn)學生的疑問點,如能做到這一點,才能夠支撐課堂學習的深化。古詩學習是學生的一個瓶頸,在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古詩能力的情況下,老師通過預習導學案來引導學生提前自學古詩。比如在上《雁門太守行》時,留給學生的預習單:1. 熟讀詩歌;2. 查閱作者生平,簡要記錄;3. 在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完成以下兩道題目:a. 我在朗讀句時,這句中運用了修辭手法(詞語、典故),或者從角度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戰(zhàn)爭(或場面,表達作者情感。)b.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我看見了色的(景物),我仿佛聽到了的聲音,我感受到了氛圍(或情感)。4. 把不懂的問題和不理解的問題劃出來或者寫下來。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庇幸蓡柌艜兴伎?,有思考才會有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在預習中提出問題,不讓書本牽著鼻子走,讓孩子們有主見的預習,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東西??傊?,只要老師能細致的有計劃,有步驟,堅持不懈地指導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良好預習習慣便能養(yǎng)成,自學能力也隨之發(fā)展。實踐證明,通過引導學生有效的預習,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普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被動的學變?yōu)橹鲃拥膶W。
二、 合作主動化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主張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合作的主動化首先要求教師能夠激發(fā)學生合作的熱情,能夠創(chuàng)設學生合作學習的氛圍。比如在賞析詩歌藝術特色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提供出多元的賞讀方向,讓組長明確組員職責,自主分配任務,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選擇的余地,因為有自我選擇才會有義務和擔當。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探討的問題、運用的方法、承擔的任務等選擇表現(xiàn)出較好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我們的課堂任務才能夠組織與落實,不但時間損耗低,而且沒有不必要的合作環(huán)節(jié)。
學生能夠在小組學習背景下,自主、合作、動態(tài)、個性、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和參與學習全過程,重要的是課堂組織中要給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評價的機會。學生在合作中達成的共識、學習的效果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時,他們會更期待新的合作機會的到來。在詩歌誦讀中,在以往個人讀,齊讀等形式上,加入讓小組分配角色選擇音樂配樂朗讀,學生在分配角色的過程中,對詩歌內(nèi)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詩歌的層次、情感的起伏也有了更好的把控。課堂角色誦讀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導演能力極強,每一個組分配的形式都不同,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在組內(nèi)互動中共同分析、共同思考、共同誦讀。在參與全班的展示與評價中獲得集體榮譽感和幸福感,在互幫互助的學習活動中,共生共享,積累成功的自信。
三、 探究靈動化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的理念、方法、模式,探究性學習能讓學生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探究性學習模式,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基礎選擇是否用探究學習方法,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充分利用課前細致的預習,學會整理分析預習資料。本節(jié)課中設置的“作者生平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歸納的關于作者的資料,學生展示歸結出:七歲能詩,十八歲登科,二十一歲獲得鄉(xiāng)貢進士,二十七歲顛沛流離,病逝在家鄉(xiāng)……學生在這其中自然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李賀未曾上過戰(zhàn)場,未曾打過仗,卻寫了關于戰(zhàn)爭場面的詩作,而且讓我們身臨其境。那么這首詩到底是歷史事件的實錄,還是一首抒情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所有同學都參與到評價討論中,學生發(fā)表自身的見解,這樣的思維靈動大大加深了學生們對詩歌探究的深度和廣度。
學生從李賀的生平中看出他并沒有帶兵打過仗,這是一首以戰(zhàn)爭為背景和主題的抒情詩,贊揚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作者年少有為,十一歲即已詩名遠播,本可早登科第,卻遭妒才者“文字游戲”,說李賀父親之名“晉肅”的“晉”與“進士”的“進”犯“嫌名”,不得參與進士考試。李賀仕途失意,晚年漂泊,終身不得志,作者借詩作的結尾“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傳達全體將士忘身報國,其實也在傳達自己也想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借助作者生平對作者的情感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和遷移,既達成了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又訓練和培養(yǎng)了學生通過背景資料、“知人論世”來解讀詩歌的能力。學生從主觀能動到客觀靈動,在知識運用、問題解決中做到了善于思考、視野開闊、創(chuàng)意智慧。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生命運動,而不是教師講解的生動。
四、 生成智慧化
面對復雜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在生態(tài)、陽光、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下,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對話、交互共生、注意發(fā)現(xiàn)并且敏銳捕捉學生學習生成的契機,自覺把學生不能解決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靈活智慧的解決。學生在課堂上賞讀頷聯(lián)時,一個孩子說:“在預習時我發(fā)現(xiàn)我買的資料上是‘塞土胭脂,而書上是‘塞上,究竟以哪個為標準?”這是課前精心預設也沒有想到的問題。面對突然來的學生質疑,我沒有簡單說以課本為主,而嘗試著讓學生自己去品讀這兩種哪一個更好?學生開始探討,你一言我一語,認同哪一種的都有:有的孩子說“塞土”和后面的“凝夜紫”相互搭配,更符合血染疆土的意境;也有的孩子說“塞上”。更能表達面積之廣,戰(zhàn)事之慘烈。學生的發(fā)言結束后,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情況有三:稿本不同(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方成鴻篇巨制《紅樓夢》)、版本不同(一首詩歌在各個時代不同版本或抄本)、后人主觀改動(改動者改動之后帶有時代氣息),但咱們要做的是去偽存真,擇善而從。學生的這一超出預設的質疑精神恰恰成就了孩子們將來讀書的一種精神和一種品質。
沒有生成的課堂不是真正的課堂,我們要從教師生成走向學生生成,從精心預設走向智慧生成。語文學科更要尊重學生多元的思維,圍繞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質疑、窘態(tài)等,機智的轉換成富有創(chuàng)意的,或充滿批判精神的,有價值的問題,成為課堂學習的新的資源與推動學生大膽質疑的增長點,因勢利導地充分利用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重組各教學資源,讓這些“出乎意料”成為課堂學習的源源不竭動力和源泉。
五、 本位常態(tài)化
反思日常教學,對于“以學生素質發(fā)展為本位”的目標落實不夠深入:預習要求不夠明確,學生預習停留表面,缺乏深入預習的抓手;小組合作不夠深入扎實,一些合作環(huán)節(jié)沒有實際意義,學生沒有參與其中,流于形式;學生缺乏語文課堂的質疑精神,他們的思維被老師教學設計“程序化”,而老師對于課堂質疑生成還是缺乏細心的引導;學生間的互動缺乏充足的時間,很多時候被老師“截胡”,沒有完全信任學生,讓他們更多地去自主解決問題;課堂上缺乏學生質疑,而老師又缺乏傾聽學生的對話,于是錯失了一些學生學習生成的契機,這就造成真正的課堂上學生“訓練缺素”,課堂呈現(xiàn)的活動略為生硬,缺乏活力。
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活動真正有效起來,“以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為本位”還是要扎實落實。在初中詩歌教學這個瓶頸中,我們以此為抓手,讓這種理念深入滲透到我們?nèi)粘5慕虒W實踐中,在這些具體的活動中,學生對于詩歌的背景、結構、語言、意境、情感等都有了自己的體驗,也會隨之提升自己對于詩歌這種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在詩歌教學的熏陶感染下,學生會潛移默化地把這樣的能力滲透到其他文學作品的閱讀中來。以學生為本位,圍繞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思維,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語文課堂活動的變革核心依然是“以學生素質發(fā)展為本位”,把這項工作常態(tài)化,深入落實,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學生作為一個個生命個體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但為了生命的成長,為了每一個靈魂在場,在今后課堂上還是要尊重生命的多樣性,我們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呈現(xiàn)層次化,注重學生的差異性,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還是要交給學生或學習小組支配與利用,讓每一個孩子盡量都融入到課堂“以學生為本位”的常態(tài)化的這個生態(tài)場。
生命為本,生命在場,讓語文詩歌學習生活化,教學智慧化,合作互動化,師生和諧化、教育才能成長化。
參考文獻:
[1]“推進課堂變革,提升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評比展示活動指導手冊.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3]嚴先元.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呂鳳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寧夏銀川市濱河新區(qū)景城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