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鴻杰,陳 銳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山東 泰安 271219)
子宮內膜癌患者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對患者生殖系統具有重要影響,大多發(fā)生于絕經期以及圍絕經期女性中,臨床實踐過程中針對此疾病具有多樣化的治療方式,腹腔鏡技術應用于治療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本文研究針對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在子宮內膜癌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具體分析。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例數相等,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61.00f2.14)歲,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為(59.87f1.32)歲,患者一般資料對比沒有明顯差距,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實施傳統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留置導尿管后,在下腹部旁正中部位,作縱向切口,觀察患者腹腔實際情況,選取盆腔積液或沖洗液進行細胞學檢查,在雙側骨盆漏斗韌帶位置進行高位結扎,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切斷雙側圓韌帶,打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下推膀胱后同時切斷子宮動靜脈、子宮主韌帶,以及子宮骶韌帶,密閉式切除子宮及雙側附件,縫合陰道斷端,留置引流管[1]。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采用膀胱截石體位,同樣采用全身麻醉,留置尿管,放置舉宮器,臍部上緣作10 mm左右切口,然后建立人工氣腹,放置腹腔鏡,觀察腫瘤大小和腫瘤部位,在患者左右兩側以及臍部左側旁7 cm,開放穿刺孔,尺寸大小為5毫米左右。留取200 ml沖洗液以及盆腔積液送至細胞學檢查。輸卵管結扎以后采用腹腔鏡打開患者雙側盆側腹膜,清掃盆腔淋巴結,將雙側骨盆的圓韌帶以及漏斗韌帶進行高位電切,打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后,下推膀胱,切斷子宮動靜脈、子宮骶韌帶。取出淋巴結以及子宮雙附件,縫合殘端,留置引流管。給予患者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方式[2]。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淋巴清掃數量等治療指標情況。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例如下肢靜脈血栓、切口感染、尿潴留、淋巴囊腫等。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56.36f1.33)min、術中失血量(102.24f2.36)ml、淋巴清掃數量(20.32f2.24)個、尿管留置時間(4.17f0.96)d、下床活動時間(3.47f1.39)d、住院時間(12.23f1.32)d等治療指標和對照組(140.21f2.36)min、(150.39f4.11)ml、(17.25f1.39)個、(7.24f1.12)d、(5.31f1.04)d、(14.36f2.55)d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中患者出現下肢靜脈血栓1例、尿潴留1例、淋巴囊腫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3/60),對照組患者中出現2例下肢靜脈血栓、3例切口感染、3例尿潴留、2例淋巴囊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66%(10/6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x2=5.1431、P=0.0233)。
相關研究資料表示,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生率已經僅次于宮頸癌以及卵巢癌,已經逐漸發(fā)展成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目前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機制并不明確,但是研究報告指出,其發(fā)生原因和患者生活方式以及遺傳因素等具有密切聯系,一般采用手術進行治療。
本文研究數據表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指標、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對照組相比較具有明顯優(yōu)勢,P<0.05,原因如下:①開放式手術治療方式具有暴露術野的特點在操作過程中會造成患者周圍組織損傷,會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②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通過建立人工氣腹,開闊了手術視野,不會影響淋巴清掃,再加上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操作比較精細,有利于減少組織損傷,具有凝固功能,有利于促使淋巴管閉合,有利于保障術后引流的通暢度。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內膜癌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具有顯著地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