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基層社會組織變遷及動因

        2019-02-09 01:29:29
        貴州民族研究 2019年11期
        關鍵詞:貴州基層

        楊 軍

        (貴州民族大學 法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一、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基層社會組織的變遷

        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的基層社會組織形式大體可分為基于中央王朝政治統(tǒng)治的行政型組織與基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歷史的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二者經(jīng)歷了一個由并存到相互融合的歷史過程。

        (一)行政型基層社會組織在貴州民族地區(qū)的推行

        1.里甲制的推行

        明初,由于社會經(jīng)濟得到改善,人口和土地得到增加,社會上出現(xiàn)了許多擁有土地且可以提供賦稅的自耕農(nóng)。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發(fā)布政令,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里甲制。但在實行土流并治的貴州地區(qū),廣大土司區(qū)域內仍由土司對其屬民進行直接管理、控制,里甲制多適用于流官管轄地區(qū)。

        清代在貴州民族地區(qū)亦大力推行“里甲”制,其主要職能仍是以催征賦役為主要職能。如乾隆朝廣順州,“漢莊、苗寨編為十里、十枝……。(苗漢莊)共計一百一十有奇?!崩蟛h“轄十六里……征地丁銀一千四百一十四兩二錢二分,常平谷一萬五千三百二十七石八斗八升五合二勺[1](P51、108)??梢姡宕袄锛住边@種賦役組織在貴州民族地區(qū)已經(jīng)較為常見。

        2.保甲制的深入

        中國歷史上國家政權在基層社會制度設置上是把役、政分離,而國家在保障其稅賦征繳的同時,對于維護社會治安進而強化對當?shù)氐目刂频确爆嵤马椧酂o力完全獨自承擔。因此,在里甲制之外,為維護基層社會生活秩序,以“安靖地方”為要務的保甲制的地位便凸顯出來。

        清朝建立后,面對戰(zhàn)后急需快速重建的社會秩序,順治元年(1644年),首先在北方地區(qū)實行保甲制,同時康熙末年的“攤丁入畝”,也極大地削弱了里甲制存在的經(jīng)濟基礎,保甲制度得以受到清王朝的重視。尤其在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伴隨著清廷對當?shù)亟y(tǒng)治的逐步深入,乃至于其后雍正朝“改土歸流”的大力推行,都促使清王朝愈加重視在貴州民族地區(qū)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使得保甲制得以在貴州民族地區(qū)大規(guī)模推行,如雍正四年(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向清廷奏疏:“至于清盜之源,莫善保甲。保甲之法,率以十戶。云、貴土苗龐雜,戶多畸零,保甲不行,多主此議。不知除生苗外,無論民夷,自三戶以下皆可編甲,不及三戶者,編附近甲,無許零住。逐村經(jīng)理,逐戶稽查,責在鄉(xiāng)、保、甲長。一遇有事,罰先及之。十家被盜,一村牽連。保長甲長不能覺察,左鄰右舍不能救護,各皆酌罰,無所逃罪。”[2]可見,相較于里甲制而言,清代在貴州民族地區(qū)推行的保甲制,由于其側重于維護社會治安職能,更加利于穩(wěn)定“改土歸流”后貴州民族地區(qū)較為復雜的社會形勢。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保甲制推行的范圍主要是“熟苗熟僮”“紳衿之家[3],至于“生苗”之地,由于清廷統(tǒng)治尚未深入,仍保留其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

        “改土歸流”后,清王朝又將保甲制推行至“新辟苗疆”,如雍正四年(1726年)夏,廣順州長寨“建參將營,分扼險要,易服剃發(fā),立保甲,稽田戶”[4](P284)。其后,就連以往清廷統(tǒng)治較為薄弱的“九股地方,請將苗疆界址清查,于舊有頭目內擇其良善老成者,按寨大小酌定鄉(xiāng)約、保長、甲長令其管約稽查”[2](P248-249)。至道光朝,不僅位于貴陽府轄下的修文縣,“通計四里共五百四十四寨,俱一例編入保甲”[1](P39)。黔南獨山州亦“漢苗戶口于道光六年(1826年)查清,苗寨漢戶已編入保甲,共計漢人三千九百零九戶,苗人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五戶?!盵1](P101)

        (二)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的并存

        歷史上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由于各民族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的差異,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如水西彝族的則溪、侗族的侗款、瑤族的石牌、苗族的議榔等,大體可以分為血緣型與地緣型兩種。盡管自元代始,中央王朝力圖將內地行政型基層社會組織引入貴州民族地區(qū),但是一方面由于國家政權對于廣大民族地區(qū)力有不逮;另一方面,土司制度的實行,也使得國家政權的力量難以直接影響各民族的社會內部。因此,在相當?shù)臅r期仍保留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貴州巡撫愛必達奏稱:“查黔省舊疆熟苗與漢人比屋雜居,甚為恭順,有土司、土舍、土目及苗鄉(xiāng)約寨頭管束;新疆生苗,與屯軍錯處,亦額設土弁、通事、寨長、百戶分管,……俱交承辦之土司、土舍及土目、土弁等,勒限拿繳”[5](P211)。從中可見,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不論是較早開發(fā)的“熟苗”地區(qū),還是較晚開發(fā)的“生苗”地區(qū),清廷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各民族傳統(tǒng)基層組織形式,只是加以改造,賦予其維護當?shù)厣鐣伟驳墓δ?,成為國家認可的基層社會組織。

        1.血緣型傳統(tǒng)基層社會組織

        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的血緣型傳統(tǒng)基層社會組織,主要以水西彝族的則溪制和瑤族的石牌制為代表。

        則溪制主要存在于貴州水西彝族中,則溪是對彝語的音譯,原義為倉庫。則溪制根源于彝族的家支,家支是彝族科會的一種血緣組織,源于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由同一男姓祖先所繁衍的子孫組成[6]。在家支的基礎上又形成若干具有血緣關系的宗親。為鞏固水西政權的統(tǒng)治地位,安氏土司按照宗法關系從上至下分封血緣親屬,分割土地。其十二宗親,每一宗親占有一片土地,形成一個統(tǒng)治區(qū)域,加上安氏最高統(tǒng)治者苴穆所占本部土地,一共形成了十三個區(qū)域,這便是水西的十三則溪?!洞蠖h志》載:“則溪之下,有四十八目。又其下,有百二十罵衣,千二百夜所。蓋猶中國之鄉(xiāng)里甲也?!盵7](P123)在則溪制度下家族內的人們要繳納錢糧,遇有戰(zhàn)事還須服從調遣,共同抵御外敵。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水西土司安勝祖病故停襲,水西改土歸流,但“四十八支司孫頭目如故”,表明水西地區(qū)彝族社會的基層社會組織仍然存在。

        在瑤族地區(qū),其基層社會組織為以血緣為基礎的石牌制。石牌由石牌組織和石牌條款組成,幾個村寨聯(lián)合起來,建立公認的石牌組織,稱為“立石牌”。召開石牌會議,表決制定條款,寫于石牌之上并埋進土中,稱為“埋石牌”。石牌條款是集體協(xié)商產(chǎn)生的,對石牌內所有人員皆有強制力,違反條款的稱為“犯石牌”,將受到相應懲罰。各石牌有自己的石牌頭人,由日常生活中德高望重、辦事妥當?shù)淖匀活I袖擔當,他們沒有明確的職責,處理糾紛的前提是當事人的請求,所以一旦失去威望和民眾的信任,他們也就被自然免除。

        2.地緣型傳統(tǒng)基層社會組織

        議榔是苗族歷史上以地緣關系為基礎的傳統(tǒng)基層社會組織,其規(guī)模大小不等,有一個村寨為一個議榔,也有幾個或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村寨組成的議榔,議榔是以村寨或地域為基礎的農(nóng)村公社形式,超越了血緣關系和宗支界限。清雍正朝鎮(zhèn)遠知府方顯在招撫諸苗中曾“乃令各寨頭人訂期會集,宰款合榔。宰款合榔者,苗俗也,又曰合款,亦曰詁話。其會盟處曰款場,首事人曰頭人,頭人中之頭人曰榔頭?;诿苏哂辛P,曰賠榔。皆苗語也”[8](P146)。議榔有大小款首、榔頭,管行政事務;有稱作“硬手”和“老虎漢” (虎士)的軍事首領;有“巫師”(即祭司)作宗教領袖;有“行頭”“理老”主持司法,排解糾紛。榔、款首和軍事領袖等一般由選舉產(chǎn)生,“理老”“行頭”一般是自然形成,條件是為人公正,能言善辯,熟習榔規(guī)款約。

        款作為貴州侗族地區(qū)的基層社會組織,分為小款、大款。小款和大款以涵蓋村寨的多少進行區(qū)分,但它們相互獨立,不存在隸屬關系,各款召開鼓樓會議,制定款約、選舉款首、處理款內外各項事務??钍滓话阌傻赂咄?,熟知習慣法的老人經(jīng)推選產(chǎn)生。但與議榔制下的長老不同,款首在懲治違反款約的款眾時享有的自由裁量權更小,不能擅自做主,需召集全款區(qū)的人,向大家講明案件事實和社會危害,依據(jù)款約擬定的處理方法還需通過款民一致同意方可強制執(zhí)行。

        (三)清代國家政權對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的重構

        清代為加強對貴州民族地區(qū)的基層社會控制,將內地行政型社會組織在貴州民族地區(qū)逐步引入,如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以末代水西宣慰使安勝祖無嗣為由改土歸流,水西之地歸大定、平遠、黔西三府流官管轄,在當?shù)卦O立里甲制。如大定府所屬木胯、火著、架勒、化各四則溪編為八里;黔西府所屬則窩、以著、雄所三則溪編為八里;平遠府所屬的獨、朵泥、要架、隴胯四則溪編為九里;威寧府所屬編為十里,每里各有十甲[9](P214)。然而,在長期土司統(tǒng)治影響下,原先的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在民間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里甲首多由原先的土目擔任。如平定里有鎮(zhèn)西、阿市、楊柳灣、大比肇、斯栗堡、大屯、家戛、灣溪八大土目,里甲中的甲首仍由土目等各頭目繼續(xù)充任,具體管理各土目區(qū)的賦役職能。相對于“保甲”制而言,“里甲”主要負責催征賦役,并不直接干預各民族內部事務,更容易得到各民族的接受,在推行中較為順利,當然也出現(xiàn)了一些為適應當?shù)孛褡鍌鹘y(tǒng)的變化,如歸化通判,“所屬地方,曰羊場枝、板當枝、駝魯枝、魯可枝、黑則枝、薛家枝、生苗枝、紅播技、干家枝、豬場枝、洛河枝,共十二枝,……現(xiàn)在成熟田一萬六千一百八十—畝有奇,額征正米一千三百一十五石有奇,征銀九百二十四兩有奇”[1]。這里與前文廣順州的記載較為類似,出現(xiàn)了“枝”這種賦役組織形式,應該是“里甲”制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施行后,對當?shù)貍鹘y(tǒng)基層社會組織改造后形成的一種變種。

        相較于里甲制,偏重于社會治安職能的保甲制更加受到清王朝的青睞,除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帝便頒行編制戶口保甲之法,康熙朝清廷又重申保甲之法,雍正四年(1726年),再次嚴申保甲之法,規(guī)定:“查定例,保甲編排,不許容留面生可疑之人,熟苗熟僮一體編排保甲。”改土歸流后,為了更加深入地控制貴州民族地區(qū),保甲制度得以在以往的“生苗”地區(qū)大規(guī)模推行。但是,由于貴州民族地區(qū)復雜的歷史、民族傳統(tǒng),清廷對于內地行政型基層社會組織的推行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協(xié)或變通,以求適應當?shù)貙嶋H情況。具體而言,主要有兩種形式:

        其一,保甲制引入當?shù)厣鐣?,取代原有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形式,但保甲長仍由當?shù)孛褡逶惺最I充任。此種情形多適用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受內地影響較深的“熟苗”地區(qū)。鄂爾泰在《議復苗疆四款》中向朝廷建議:“若盡收熟苗之器械,或轉受生苗之摧殘,則外侮之來,反無以抵御,……凡白晝出門者,概不許攜帶;其有萬不得已事,必欲夜行攜帶兵器者,先通知鄉(xiāng)保頭人,告以欲往某處,攜帶何器,何時回家,鄉(xiāng)約給以圖書號票。所過共幾塘汛,則給以幾號票,每一塘汛盤驗放行,收票登薄。”[2](P199)可見,保甲制在大力主張改土歸流的鄂爾泰看來,具有“安靖地方”的治安職能,而將其引入苗疆“熟苗”地區(qū)。擔任保甲長的一般為“鄉(xiāng)保頭人”,即當?shù)厣贁?shù)民族舊有首領。一方面因為這些人“熟稔苗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借助他們在當?shù)厝罕娭械挠绊懥Γ詼p少保甲制推行中的阻力。

        其二,將保甲制植入貴州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形式中,并加以改造,以實現(xiàn)國家對當?shù)鼗鶎由鐣目刂?。這種方式多適用于那些較為偏僻受內地影響較少的“生苗”地區(qū)。在雍正朝改土歸流后,對于如何控制新辟苗疆地區(qū),有人主張在“生苗”地區(qū)推行保甲制,徹底取代各民族原先傳統(tǒng)型社會組織。如雍正五年(1727年),四川副將張瑛主張:“宜令剃發(fā)易服,盡獻兵器,分設里長甲首,而遷土目于內地?!泵鯛柼┳h之。鄂爾泰言:“冠發(fā)必其愿遵,若強之改薙,將悍苗反與齊民無別。其土目即可改為里長甲長,若必盡徙,恐兩不相習,不若以夷治夷?!睘榱藴p少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抵觸,清廷最終采納了鄂爾泰的建議,在官府的主導下基本保留當?shù)孛褡鍌鹘y(tǒng)型社會組織,加以改造。如鎮(zhèn)遠知府方顯在臺拱農(nóng)寨苗,“令諸苗合榔,公舉榔頭管理寨事”,便取得較好的效果,“苗羅拜泣,遂相率歸寨。顯宿臺拱寨三日,諭以縛獻施秉案犯,唯唯聽命”[8](P156)。至乾隆朝后,貴州民族地區(qū)紛紛出現(xiàn)反清起義,迫使清王朝更加重視“以夷制夷”的治措,如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總督和琳提出“苗疆百戶寨長名目應酌量更定以專責成也”,具體是“查川黔楚三省,……從前均系土司,嗣后各土司等陸續(xù)呈請歸流,始改設州縣營分統(tǒng),歸文武管轄,苗寨內止設百戶寨長,如內地之里正保甲而已。但該百戶等人微權輕,苗眾既不甚聽約束,且向例漢人亦準承充”?;谏鲜鲈?,建議加強基層官員權力,“嗣后凡有苗民格斗竊盜等事,均著落此種土官緝拿辦理”[10](P589-590)。從中可以看出,由各民族原先的基層社會組織首領仍擔任經(jīng)過改造后的百戶、寨長,并被官府賦予了保甲組織的基層社會治安管理職能。

        二、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基層社會組織變遷的動因

        (一)政治上由間接統(tǒng)治轉向直接統(tǒng)治

        清王朝統(tǒng)治貴州后,對于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繼續(xù)沿用元明以來的土司制度,實行“以夷制夷”的間接統(tǒng)治,隨著國家權力的不斷深入,土司制的種種弊端逐步凸顯,如土司之間,因爭搶土地或者世代積累的糾紛,頻繁地發(fā)生掠殺戰(zhàn)爭,成為地方極不穩(wěn)定的因素。而世享其民的土司對土民殘酷剝削、橫征暴斂,無視法律,對土民生殺任性,逼迫“土民不甘受土司毒虐,愿呈改土籍為漢民”[11]。因此,清朝統(tǒng)治者在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的間接統(tǒng)治,并非其本意,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權宜之計,一旦時機成熟,自然要將間接統(tǒng)治轉變?yōu)榱鞴僦葡碌闹苯咏y(tǒng)治。

        雍正朝,云貴總督鄂爾泰奏請改土歸流的議疏得到了清廷的采納,于是拉開了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的序幕。清廷改土歸流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削弱土司的勢力;另一方面,是將尚未納入國家行政建置的民族地區(qū)設官治理,并通過調整疆界“歸并權勢”,擴大流官的統(tǒng)治范圍,實行“編戶齊民,按畝升科”,從而實現(xiàn)國家政權對貴州民族地區(qū)的直接統(tǒng)治。究其實質,改土歸流并非簡單地剝奪土司的官職,而是爭奪對其治下民族地區(qū)基層社會的直接統(tǒng)治權。這一點清代較明代尤為明顯,清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奏請清帝:“黔省邊界生苗,不納糧賦,不受管轄,隨其自便,無所不為,由來久?!珣艨诒仨毦幵欤X糧自應從輕。且夷民半無姓氏,名字雷同,應行更定姓名,匯冊報部,酌為額賦,按年輸租”。雍正帝詔曰:“自此,土司所屬之夷民即我內地之編氓;土司所轄之頭目,即我內地之黎獻,民胞物與,一視同仁,所當加意撫綏安輯,使人人得所,共登衽席,而后可副朕懷也?!盵5](P86、87)從中可以看出,雍正朝改土歸流,不僅是廢除原有土司,而且在其地建立起傳統(tǒng)官僚行政體制下的直接統(tǒng)治。如清朝在平定古州后,先后設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都江和臺拱六廳,除以兵分扼險要外,善后事宜的要務便是在當?shù)亓⒈<?、稽田戶。因此,改土歸流不僅是清廷對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統(tǒng)治形式上的變化,也為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基層社會組織的內地化趨勢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對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改土歸流并非是“一刀切”,如鄂爾泰在《正疆界定流土疏》中認為,“改土歸流原屬正務。但有應改者,有不應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必不可不改者;有必應改而不得不緩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審時度勢,順情得理,庶先無成心,而有濟公事?!盵12]仍保留一些皈服朝廷守土相安,并無過犯的小土司,但即便是在改土歸流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流官一般也僅設置于縣一級,而在廣大基層地區(qū),仍保留了相當?shù)膫鹘y(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這也為國家行政型基層社會組織的變通提供了迫切的驅動力。

        (二)內地移民涌入與林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

        1.內地移民涌入

        作為經(jīng)濟發(fā)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而言,清朝時的貴州呈現(xiàn)較大變化。清初由于常期的戰(zhàn)亂使得貴州人口較明末大為減少,而中原內地則出現(xiàn)急劇增長的人口與有限的土地之間的矛盾,雍正皇帝提出:“嗣后各省,凡有可墾之處,聽民相度地宜,自墾自報”,鼓勵人民自主開墾荒地,使得大量內地漢民進入貴州,也改善了貴州“不患無地,而患無人”的局面。至道光朝,外來移民在貴州民族地區(qū)已占據(jù)相當?shù)臄?shù)量,如黎平府,“其間客民之住居苗寨者,又較別地為多,……計府轄地典買苗產(chǎn)客民四百九十四戶,貿(mào)易、手藝營生未典買苗產(chǎn)客民一千七百十六戶,蓬戶二百四十二戶。府縣兩屬屯所客民附居苗寨及未附居苗寨者共二千四百五十二戶”[1](P322-323)。

        大量外來移民,尤其是農(nóng)業(yè)移民的涌入,一方面促進了貴州民族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水平;另一方面,客觀上也造成了“客苗爭地”,激化了社會矛盾。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苗民石柳鄧反清起義,乾隆帝認為緣起于“今因日久懈弛,往來無禁,地方官吏暨該處土著及客民等,見弱易欺,恣行魚肉,以致苗民不堪其虐,劫殺滋事,迨至釀成事端,又復張皇稟報”[5]。為控制外來移民大量涌入后的貴州民族地區(qū),清王朝強化當?shù)氐谋<字?,將外來移民也一并編入。如道光初年,由于當?shù)亍凹t”“黑”匪徒橫行,貴州巡撫嵩溥建議朝廷,“民人應責成鄉(xiāng)約保長,苗人即責成土弁寨頭,實力稽查”[2](P447)。此后,清廷反復強調在客、苗混居的地區(qū)嚴查保甲,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諭“貴州附居苗寨客民,既經(jīng)編入保甲,其分戶另居者,自應一律編查。著該撫飭令各地方官,督率村寨保長人等,將客民舊戶,遷徙若干,現(xiàn)存若干,其舊戶內有子孫分戶另居若干,逐一查明造報。毋得假手胥吏,致滋擾累。并令該管道府、直隸州,就近核實確查,不得日久生懈,致成具文”[5](P505)。

        2.林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

        貴州地貌復雜,氣候多樣,雨量充沛,林業(yè)資源向來豐富。早在明代貴州的林業(yè)經(jīng)濟就得到發(fā)展,如明正德九年(1514年),為修繕乾清、坤寧二宮,便有從貴州采伐大木的記載。其后,相關史料縷縷不絕,至清代貴州仍是朝廷征收木材的主要來源地,如清代《皇木案稿》載:“桅斷二木,近地難覓,須上沅州、靖州及黔省苗境內采取?!盵13](P11)由于貴州林木廣泛行銷內地,自然帶動了當?shù)亓帜镜姆N植與貿(mào)易。

        乾隆五年(1740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向朝廷建議,鼓勵貴州各地民人栽植林木,“種多者量加鼓勵。”在官府的大力推動下,貴州民族地區(qū)的林木種植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內地商民來此經(jīng)營木材交易者趨之若鶩,如黎平府,“山多戴土,樹宜杉。……商賈絡繹于道,編巨筏放之大江,運于江淮間者產(chǎn)于此也”[1](P177)。繁榮的林業(yè)經(jīng)濟也改變著貴州民族地區(qū)的基層社會生活秩序,如盜伐林木、林木糾紛、因洪水暴漲,上游漂沒的林木,下游群眾撈獲后的工價銀糾紛等頻發(fā)不窮,因此,也成為當?shù)鼗鶎由鐣M織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道光錦屏縣王寨撈獲木植工價碑規(guī)定:“如違,許該保長指名稟究。該保長若敢通同徇庇,或經(jīng)訪聞或被告發(fā),立即簽提,一并倍處”。[14](P31)

        清代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人口結構、分布以及林業(yè)等經(jīng)濟貿(mào)易的發(fā)展,不僅顯著地改變了當?shù)卦械纳鐣敖?jīng)濟結構,成為內地文化進入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重要供給途徑,也為清王朝對當?shù)鼗鶎由鐣M織的重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三)儒學與科舉的興盛

        清代對貴州民族地區(qū)推行的“王化”過程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清王朝鞏固其在貴州民族地區(qū)的政治統(tǒng)治后,開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及科舉考試,對于內地文化、制度進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也促進了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心理上對國家的認同。

        1.儒學、義學教育的發(fā)展

        清代初期,清廷就對貴州民族地區(qū)的儒學教育非常重視。即在官府所舉辦的教育機構講授儒家經(jīng)義,各地分設府學、州學、縣學等。

        早在康熙三年(1664年),水西宣慰司改土歸流后,新設黔西、平遠、烏撒三府學??滴跞四辏?699年),貴州巡撫王燕奏請增設“將附學之清浪,設教授一員;附學之開州、廣順,未設學之永寧、麻哈、獨山各學正一員;附學之普安、余慶、安化三縣,未設學之普定、平越、都勻、鎮(zhèn)遠、銅仁、龍泉、永從七縣,各設訓導一員;照小學例,取文武附生各八名,廩、貢循例遵行”[2](P148-149)。此后,雍正年間增設永豐州學和荔波、錦屏二縣學。乾隆年間增設仁懷廳學,嘉慶年間增設松桃廳學和興義縣學,道光年間增設郎岱、古州和八寨三廳學。至清末,貴州全省共有官學69所,其中,府學12所,直隸廳學3所,直隸州學l所,廳學6所,州學13所,縣學34所。

        在廣設儒學的同時,清王朝還非常重視對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尤其是土司子弟啟蒙教育的義學。早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云貴總督趙廷臣建議:“今后土官應襲,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學習禮,由儒學起送承襲。其族屬子弟愿入學者,聽補廩科貢,與漢民一體仕近,使明知禮義之為利”[2](P61)。通過這些措施,清廷不僅強化了對貴州少數(shù)民族土司政治上的控制,也加強了土司對朝廷文化心理上的認同。對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子弟的教育,清朝也給予特殊優(yōu)惠的規(guī)定,雍正八年(1730年),貴州巡撫張廣泗建議,“似應先就已安營汛之處,分別苗戶多寡,各為設立義學,然后隨地分設,庶資實效”。進而達到“俟數(shù)年之間有稍識文義者,……以風苗眾,庶陶以文教,消其悍頑,于苗疆治理,不無裨補”[2](P229)。為督促少數(shù)民族子弟勤于讀書,“令各該管官不時稽查,隨予嘉賞,并將其父兄一體獎賚,以示鼓勵”。

        2.科舉制度的興盛

        清代貴州科舉考試始于順治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規(guī)定“貴州各屬大學取進苗生五名、中學三名、小學二名,均附各學肄業(yè);廩額:大學二名、中小學一名”。此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議準“其族屬苗民俊秀子弟有愿學者,令入義學,府、州、縣訓導督教。文理通明者,由教官匯送學臣,一體考試應舉,不許漢人阻抑”[2](P158)。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再次明確:“黔省苗人子弟情愿讀書者,準其送入義學,一體訓誨。每遇歲科兩試,於該學定額外,取進一名,以示鼓勵”[5](P76)。為鼓勵“苗生”積極參與科舉考試,清廷還采取了“苗疆加額進取之法”,為“苗生”單設進學名額,以致當時還出現(xiàn)了“漢生”冒充“苗生”進學、參加科舉考試的現(xiàn)象。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科舉盛行,一方面使得少數(shù)民族精英得以進入國家官僚隊伍中,“入中原禮義之鄉(xiāng),睹文物之盛,觀感興起,必有大變其獷悍之習者”[2](P158);另一方面,科舉制度本身又促進了貴州民族地區(qū)的“王化”進程。

        清代十分重視對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不論是針對培養(yǎng)貴州少數(shù)民族上層精英的官方儒學還是提高少數(shù)民族群體啟蒙教育的義學教育,清王朝都能做到根據(jù)不同民族地區(qū)的特點,因地制宜,在進學、考試、生活津貼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這些舉措一方面帶動了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有效地強化了各少數(shù)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認同感。

        三、結語

        清朝對于貴州民族地區(qū)基層社會的治理,相較于元明時期,在積極地將內地行政型基層社會組織形式引入當?shù)氐耐瑫r,并對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加以重構,以其對貴州民族地區(qū)基層社會治理的廣度與深度而言,可謂空前。這一時期,清王朝在貴州民族地區(qū)基層社會組織的設置上具有兩個特點。

        (一)較為重視以維護地方治安為主要職能的保甲制

        中國古代傳統(tǒng)上基層社會組織大體上可以分為催征賦役與維護社會治安為主要職能的兩類基層社會組織,如清代的里甲制與保甲制。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特殊的民族、歷史傳統(tǒng)相交織,使得以維護地方治安,直接鞏固清王朝政治統(tǒng)治權力的保甲制度更為得到清王朝的重視。早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云貴總督趙廷臣就建議:“其作硬衢路,宜仿保甲之規(guī);其仇殺抄劫,宜立雕剿之法。又賞罰之條必信,饋送之陋必革”。[2](P61)盡管在清代前期,保甲制主要設置于“熟苗”、“熟僮”地區(qū),但在雍正朝改土歸流后,立即將保甲制推行于那些原本“王化”之外的地區(qū)。針對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社會矛盾,如清中期前明朝反清勢力及各民族反清起義、清中期后的“民苗”糾紛,清王朝都是積極主動地以保甲制作為維護其封建統(tǒng)治的主要治措。

        (二)基層社會組織設置上的靈活性

        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各民族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傳統(tǒng)社會組織和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清王朝在推行和重構各地基層社會組織時,往往會根據(jù)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如雍正朝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后,對于原先“王化”之外的苗疆,清朝一方面將側重于地方治安職能的保甲制在當?shù)貜V泛推行;另一方面,清廷也意識到,“若遽欲設立土司頭目,以統(tǒng)率其眾,不但苗眾不肯服從,且恐滋事端”,而外來流官往往也是鞭長莫及,因此將各民族固有的傳統(tǒng)型基層社會組織改造為保甲組織,并由其首領擔任甲首,“查各苗寨內,向有所稱頭人者,系各本寨中稍明白、能言語、強有力者,眾哲即呼為頭人。應請各本寨擇其良善守法者,仍其苗俗,聽于本寨內將姓名公舉報官。……是亦同內地設立鄉(xiāng)約、保長之類[15](P241)。這些擔任地方保甲長的原先各民族基層社會組織首領,一面由于其舊有的自然領袖權威,又憑借官府的威勢,從而將兩種不同文化特性的基層社會組織形式完美地結合為一體,進而有效地維護了貴州民族地區(qū)的基層社會生活秩序。

        綜上所述,由于清王朝意識到貴州民族地區(qū)復雜的民族、歷史文化差異,在將內地行政型基層社會組織引入當?shù)貢r,從中央到地方官府都能積極地做出一些本土化的變通,而當?shù)馗魃贁?shù)民族也在社會實踐生活中主動或被動地將本民族傳統(tǒng)基層社會組織與之相融合,從而重構出較為適合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生活實踐的基層社會組織制度。

        猜你喜歡
        貴州基層
        基層為何總是栽同樣的跟頭?
        當代陜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一句“按規(guī)定辦”,基層很為難
        當代陜西(2021年8期)2021-07-21 08:31:42
        基層在線
        人大建設(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基層減負年”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11-17 04:27:38
        貴州,有多美
        基層治理如何避免“空轉”
        當代陜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尋味貴州——遵義
        尋味貴州
        沉醉貴州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成av人大片免费看的网站|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免费观看|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免费a∨片在线软件|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亚洲天堂亚洲色图| 好吊妞无缓冲视频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户露av在线户外直播| 超级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超级老熟女影音播放| 一本本月无码-|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中文AV伦| 日韩精品av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h片中文字幕在线|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亚洲狼人社区av在线观看| 国产91在线播放九色快色|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午夜| 亚洲区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91九色成人蝌蚪首页|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一区二区韩国福利网站| 丰满人妻被持续侵犯中出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V| 亚洲av一二三又爽又爽又色| 精品精品久久宅男的天堂|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cn| 亚洲第一区无码专区| 少妇爽到高潮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乱偷乱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