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從70年代開始,集合理論就成為了一個統(tǒng)一的硬科學,也就是定量科學。很多人希望可以把宏觀經濟學作為一個非常有利的工具來研究微觀經濟學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各個公司以及組織所遇到的問題。但是,對于宏觀經濟學是不一樣的,因為當時很多的理論的使用都失敗了。集合理論還沒有其他的替代理論。當說到集合理論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是用語言去描述,也不可能讓我的學生完全用語言去描述。我在研究微觀理論問題的時候,可能會用語言去描述,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是非常復雜的,但這是一個統(tǒng)一的學科,就像我們的量子學科以及化學一樣?,F在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是國民收入和產品帳戶所定義的,那商業(yè)的產出對于它的衡量方法和家庭收入衡量方法是一致的,而收入是銷售產品的所得,需要生產產品、銷售產品才能獲得收入。
所有企業(yè)都有剩余索取權,總收入都最終是等于總體的產品產出。勞倫斯·克萊因構建了一個所有會計恒等式所適用的計量經濟模型,這是在1950年到1960年間所創(chuàng)立的,使用這個模型可以顯著的提升預測水平。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可以用于預測替代性政策行動的后果?,F代整合理論之父Lucas,曾預言這項努力是會失敗的,正如Lucas所預測的那樣,在1970年的時候確實失敗了。當時的情況是,高通脹、高失業(yè)率。
現在美國的經濟正在蓬勃發(fā)展,我們知道現在經濟狀況是在向好,但是沒有辦法衡量到底好了多少,原因是已有產品的質量以及新產品的上市時間有了非常大幅度的提升,然而我們卻沒有辦法去真正的衡量出他們。那到底可以衡量、測量什么?答案是,可以測量的是各個經濟體相對的產出。但是是“相對的產出”,當然名義產出也可以被測量。那么怎么樣對“相對的產出”來進行測量呢?我們是使用購買力平價,也就是購買力平價來測量某一個時間點各個經濟體的相對的實際產出,用同樣的價格來測量美國的產出和中國的產出,這樣的話就能夠很好的測量出相對的產出。
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比美國快5%,中國相對的經濟水平在過去的24年翻了一番。中國這樣齊頭趕上的速度能夠持續(xù)多久呢?目前,大部分經濟學家都預測中國的經濟將會達到西歐的水平,也就是美國經濟水平的85%。中國現在在數字經濟發(fā)展當中進行了大量的投入,這個是很智慧的做法,中國現在在金融科技領域已經是世界領先了。在數字經濟發(fā)展的大潮中,中國大力投資數字經濟技術,已經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領導者,美國也很快將會完善其支付系統(tǒng),追趕數字經濟的步伐。在這一次前所未有的數字變革中,會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好。
(本文根據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速記整理,內容未經本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