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大學語文》是近些年來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中普遍開設的一門人文基礎課程。該課程在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大學生的語文水平進行多維度提升,如對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深化,對完整人格的塑造,對審美能力的提升等等??傊?,這是一門集文學、藝術、美學、傳統(tǒng)文化等多重文化內(nèi)涵的人文課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該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多重藝術對照法指的是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不僅要以文學為本位,還要輔助以其他藝術形式的參與和介入,與文學作品互為印證、參照,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更加全面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法。如下所述:
一、 文學與美術對照法
在教學過程中,可在ppt上展示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繪畫作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課堂內(nèi)容和藝術感染力。
例如,在講解王維的山水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特質(zhì)時,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中國古代山水畫名作,如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等。通過對詩境禪心、山水清音的解讀,結合山水畫畫法、構圖、命意、意境的闡釋,使學生領悟到山水詩與山水畫從表面上看是兩種題材相同、表現(xiàn)方式不同的藝術,但它們的內(nèi)在旨趣共同指向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它們的美學精神共同指向情景交融的傳統(tǒng)意境。簡而言之,它們的外在表現(xiàn)手法不同,但內(nèi)在精神是相通的。
再如,雕塑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在有關課程的講解中,將雕塑藝術與文學文本進行對照,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曹植的《洛神賦》時,引入西方神話原型批評理論中對神話原型的認識,將女神原型這一人類文學及其他藝術門類中反復出現(xiàn)的原型予以貫通。如《詩經(jīng)》中的碩人,宋玉《神女賦》《高唐賦》中的巫山女神,《長恨歌》中的楊玉環(huán)等等,均可視為女神原型。對于這些作品中的女神形象,先進行文本解讀,引導學生領悟什么是女神原型,然后用雕塑藝術進行對照。
在雕塑藝術的展示和比較中,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西方有關女神原型雕塑藝術的精品,如《維林多夫的維納斯》《米洛的維納斯》《勝利女神》等作品。
經(jīng)過深入分析和闡釋,使學生對女神原型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在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地位產(chǎn)生較為深刻的認識。
二、 文學與音樂對照法
在有關文學文本的解讀中,可與一些優(yōu)美的音樂作品相結合,豐富課堂的美學意蘊,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舉一個教學實例:在學習《莊子》中的《莊周夢蝶》時,可以先對文本進行梳理和解讀,在此基礎上,播放歌曲《夢蝶:一百萬個可能》。這首歌曲的詞作者和演唱者是一位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國姑娘克里斯汀。歌詞的前半部分化用了《莊子》中“莊周夢蝶”的故事,中間部分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最后部分則化用了李白的《古風》第九首。
整首歌詞呈現(xiàn)出古今一體,中西交融的特色,體現(xiàn)出人生如夢的美學思考,很好地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傳統(tǒng)意蘊和美學價值。在課堂教學中,這首歌曲與“莊周夢蝶”文學文本的對照和解讀,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好評。
再如,在講授《紅樓夢》節(jié)選時,可以在恰當?shù)臅r機播放電視劇《紅樓夢》中的經(jīng)典插曲。85版電視劇《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中最先被搬上電視熒屏的佳作,如今已經(jīng)成為《紅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無數(shù)電視觀眾心中不可逾越的經(jīng)典。該電視劇中的十四首主題曲和插曲,均使用《紅樓夢》原著中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判詞等內(nèi)容作為歌詞,而作曲則由著名音樂家王立平先生一人擔綱。王立平為創(chuàng)作這些主題曲,四年內(nèi)苦心孤詣、嘔心瀝血。他的創(chuàng)作使這每一首歌曲都深刻而傳神地體現(xiàn)出《紅樓夢》高潔俊美、豐富華瞻的精神境界。
在介紹林黛玉人物形象時,可播放“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的《葬花吟》;在介紹賈寶玉人物形象時,可播放賈寶玉泣血之作《紅豆曲》;在介紹晴雯這一人物形象時,可播放活潑潑的《晴雯歌》;在講解寶黛愛情時,可播放歌頌“木石前盟”的《枉凝眉》等等。
這些歌曲高潔不凡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品位,往往使師生在欣賞時流連忘返、欲罷不能,久久沉醉于《紅樓》之美中難以忘懷。
再比如,在學習《高山流水遇知音》時,可以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在講解《論語》時,播放王菲演唱的電影《孔子》的主題曲;在介紹金庸武俠小說時,可以插入《鐵血丹心》等歌曲。
這一方法直觀生動,聲情并茂,往往可以收到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
三、 文學與電影藝術對照法
電影的先驅(qū)者喬托卡努杜在1911年稱電影是一種藝術,于是“第七種藝術”成為電影藝術的別稱。它成為了近百年來廣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至今盛行不衰。
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也可以在恰當?shù)臅r機插入電影片段,以豐富課堂內(nèi)容和藝術表現(xiàn)力,提升教學藝術的魅力。
例如:在講解《論語》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時,可以聯(lián)系杜甫的《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闡釋中國古代文化中儒家精神的“泰山之志”,理解華夏民族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
緊接著,可以播放70周年國慶獻禮片《攀登者》的片段。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中國登山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卓絕的奮斗,兩度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偉大壯舉。該電影敘事宏大,表現(xiàn)細膩,催人奮進,感人至深,使億萬觀眾為之灑下感動的熱淚,不愧為主旋律電影中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手法俱佳的電影藝術作品。
由于《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仍然要以課堂講授和師生互動為主要手段,因此,在使用文學與電影藝術對照法時,必須對時間較長的電影進行恰當?shù)娜∩岷筒眉?,選擇其中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最能表現(xiàn)文本與電影中民族精神和人類精神的高潮部分進行播放,才能起到畫龍點睛、升華主題、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因此,在教學中截取了這部電影的兩個片段。第一個片段選擇了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頂珠峰時,登山隊員們在搭人梯時的場景;第二個片段則選擇了登山隊在第二次成功登頂時將五星紅旗插在珠峰頂上的壯舉。這兩個片段充分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在逆境中崛起的偉大精神和歷史必然。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這一方法的時候,許多學生內(nèi)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這是一次成功的傳統(tǒng)文化、人格教育與愛國主義精神的融匯。
總之,正如雅思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因此,多重藝術對照法是《大學語文》教學中喚醒學生靈魂的教學藝術手法。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