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婉婷 楊婧丹
摘要:民俗文化是民族大眾沉淀了幾千年的思想或事象的結晶,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民俗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蘊,表現(xiàn)為:是一種具有獨特感化手段、社會生活化的教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我們要從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教育。
關鍵詞:民俗;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22-0055-03
一、民俗文化的相關概念及教育特征
(一)概念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的、傳承的民間生活的象征,是一種既具有普遍代表性又獨特的文化資源。包含著一個民族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是沉淀了幾千年思想或事象的結晶。民俗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民眾基層文化的凝聚,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教育民俗又是民俗文化中有著特殊教育意義的一部分,也是在廣大民眾長期的教育活動中積累的,教育內(nèi)容來自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生活的技巧、經(jīng)驗、常識以及人性道德品質、精神等,繼而通過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來展現(xiàn)出來,將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與價值傳授給后輩們,是一個不斷延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同時會產(chǎn)生教育影響,如態(tài)度、情感或行為方面的變化。
(二)教育特征
文化需要不斷地發(fā)展來延續(xù)其生命和意義,無論文化的內(nèi)容和形式怎樣變化,教育為文化提供了生命機制,這種機制作用是永續(xù)的,這為民俗文化賦予了教育性的標簽。在某種意義上說,民俗文化對每個個體的教育都是影響其一生的,不論如何發(fā)展變化,都根系于個體的內(nèi)心深處?!吨芏Y》曰:“俗者習也,上所化者曰風,下所化者曰俗?!边@里的“俗”有兩層主要內(nèi)涵:即平民的自我教化或為民眾所傳習。中國傳統(tǒng)注重塑造民眾良好的道德品質,強調(diào)道德至上,通過修身養(yǎng)性來追求道德品質上的完美和美好的心靈,而這一切正是通過民俗的教育功能來實現(xiàn),個體慢慢接受了民俗文化的熏染,并以此去規(guī)范自身,這就最好地體現(xiàn)了民俗的教化功能。
二、民俗文化中的教育學意蘊
民俗文化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發(fā)揮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每個個體從出生到隕落都要依托于一定環(huán)境成長,而民俗孕育于環(huán)境中。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經(jīng)歷了歲月洗禮仍生生不息,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基石,還是別具特色的民間教育資源。在古老社會里,民俗文化撐起了教育的半邊天,是重要的教育內(nèi)容。在古老的社會教育沒有所謂的固定的教育機構實施教育,也不是學習固有的課本知識,而是由年長有經(jīng)驗的長輩來教導的,實施對子孫的教化,教育內(nèi)容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風俗習慣、某項技能等,在現(xiàn)代社會民俗文化依舊能作為教育內(nèi)容被重視。民俗文化不僅是具有特殊感化手段的教育資源、也是培養(yǎng)學生德育的重要資源。
(一)民俗文化是一種具有獨特感化手段的教育資源
民俗文化之所以是一種具有獨特感化手段的教育資源,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常說又時常接觸,且又通俗、惟妙惟肖,所以它比系統(tǒng)抽象的純理論教育往往更富有潛在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民俗文化作為教育資源的獨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民俗文化是一種融俗入雅的教育資源
民俗文化具有融俗入雅、雅俗共賞的特點。沒有俗文化形而下的器的奠定也就產(chǎn)生不了雅文化這種形而上的道,所謂器乃道之載體。其實民俗文化是高雅文化創(chuàng)作者獲取素材、激發(fā)靈感之源頭。離開俗文化的奠基,雅文化就好比一座高聳的空中樓閣,縹緲虛無。流傳千古的唐詩宋詞,都是創(chuàng)作家歷經(jīng)世俗后的抒情敘意。在俗文化環(huán)境中慢慢孕育出的雅的種子。從古至今,任何雅文化的根基、本體都是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里面也蘊藏著潛在的高雅因子,是與之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這種融俗入雅的獨特性對于學生的教育也是極具特色的。
2.民俗文化是一種妙趣橫生的教育資源
民俗文化包羅萬象,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這也是最直接的教育資源。這些教育資源融入民眾的生產(chǎn)生活之中,隨時隨地影響著民眾。它不僅體現(xiàn)出融俗入雅性,而且還具有樂學樂教的特點。比如民俗語言易傳播,與民俗生活息息相關,基于現(xiàn)實生活,卻又不拘泥于生活,增添了許多奇幻色彩,充滿了豐富多彩的趣味性及想象力,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這些民間故事、諺語、傳說、民歌、歌謠等不但能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教化感染更為強烈。比如我國的神話傳說《查郎與白妹》記敘道:“白妹是布依族農(nóng)家姑娘,一天外出砍柴歇息中,忽來惡風一陣,一只猛虎撲來,就在這危急關頭,咻的一聲猛虎倒地,原來是寨子有名的打虎英雄查郎,受傷的猛虎眼冒怒火,撲向查郎,在查郎勇猛地搏斗中猛虎被打死,為此白妹與查郎便情投意合,在你唱我對的歌聲中私定了終身。但遭到了村里惡霸李山官的阻撓,惡霸搶走白妹,捆走查郎。查郎為了掩護白妹逃走,和家丁廝殺,活生生被砍了一百多刀,有人說查郎是青龍下凡,一般人殺不死,要用鐵錘和鐵釘,于是李山官就這樣將查郎殺死在蓮花坡,白妹知道后穿著孝服在蓮花坡哭了七天七夜,又跑去火燒李家莊園報仇,為了不被李家人抓住受屈辱,自己也縱身一躍跳入熊熊大火中。白妹這一舉動被蓬萊仙島的碧云歌仙知曉后深受感動,她用手向火中一指,查郎和白妹便化作一對白鶴騰入云霄。歌仙還將她的凈瓶甘露灑下布依族寨村,甘露化作一股清泉,流遍千萬個村寨,養(yǎng)育了后人”。這個故事不禁讓人感嘆,這么靈動生趣的語言民俗仿佛將畫面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點也不遜色于外國文學。民俗都是融入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的,因而它對個體的教育塑造也是教育發(fā)生的過程,讓子孫們明白所蘊含的一些深層含義,而不僅是表層的走形式。所以民俗文化對民眾的教育是直接而又深層地影響著,滲透在一切活動范圍中,伴隨著樂學樂教的特點。
3.民俗文化是一種社會生活化的教育資源
民俗文化是在生活的地基上矗立起來的,它融匯了生活現(xiàn)實各方面,包括生活環(huán)境和方式。脫離了生活的民俗文化就是個空殼,失去了靈魂。民俗文化是輻射基層范圍最廣的文化,也更直接地反映了一個地區(qū)的生活現(xiàn)實,這是一種鮮活靈動的民俗事象,構成了最“接地氣”的教育資源,學生能親身感受,加之從小的耳濡目染建立的深厚感情,各種因素為實現(xiàn)民俗文化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那些流傳的諺語、故事、傳說、游戲、節(jié)日禮俗等都是廣大民眾在長期的生活中積累的民俗教育內(nèi)容,這些教育內(nèi)容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充滿了生活情趣更易被吸收理解。但是如今的學校教育卻將學生囿于所謂的標準規(guī)范中,形成一道圍墻,里面的學生死記硬背那些書本知識,對周圍現(xiàn)實生活一概不聞不問,慢慢地疏遠,與生活沒有聯(lián)系的個體就像空軀殼般乏味枯燥。除此以外,高速發(fā)展日益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加速了學生與外面真實世界的隔離,盡管有著“一機在手,天下我有”的廣度,但缺失了切身體會的深度,面對面地交流變成冷冰冰的屏幕打字,機械式的電腦游戲代替了真實的互動游戲,造成一味追求晦澀高深的間接經(jīng)驗忽視有趣易接受的直接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其實歷史文化中不僅僅需要傳承古典名藉,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文化需要去探究,就如積淀了幾千年文明且擁有廣大民眾基礎的民間信仰、風俗禮儀、生活情趣等,都是值得去細細品味、傳承的,這對于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意義不言而喻。所以我們倡導要讓學生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汲取最具生活化的教育資源,這樣的教育方式發(fā)生于每時每刻,存在于各方各面。
(二)民俗文化是培養(yǎng)學生德育的重要資源
社會道德層面與時代飛速發(fā)展所帶來的物質文明不相匹配,是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一大阻礙,諸多不道德現(xiàn)象的涌現(xiàn),與時代進步格格不入,使得青年學生們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嗤之以鼻,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都被打上了過時、守舊的標簽。然而,民俗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德育內(nèi)涵:民間儀禮能夠促進道德主體的價值導向與構建;民俗節(jié)日能調(diào)節(jié)社會成員與其他因素的關系,更好地融合人文教育;民間文學中所蘊涵的道德規(guī)范與情感認知;民間格言和俗語中的道德教化思想;民間信仰能約束和引導人們道德自律……它們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不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當代都有深遠的意義。
1.民俗文化內(nèi)容中,如許多民歌民謠、民間故事傳說、風俗習慣、服飾、工藝等都能作為道德教化很好的教材
如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為了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更好地服務人類,于是開始了艱難的逐日,歷經(jīng)千辛萬苦,盡管最后夸父累死了沒有捉住太陽,也反映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但他給子孫留下了一筆享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故事啟示我們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標,不屈不撓,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不怕挫折,要有克服千難萬險的決心和信心。諸如諺語警句中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大好的時光;“言必信,行必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教育做人要誠信,說到做到;又如我國的民間口頭文學中對孝道的記載,漢文帝“親嘗湯藥”,周朝的子路“負米養(yǎng)親”,漢代的黃香“扇枕溫衾”,宋朝的黃庭堅“滌親溺器”,三國的顧悌“跪讀父書”等流傳至今形成現(xiàn)在婦孺皆知的“二十四孝經(jīng)”,成為世代子孫學習的典范。
2.民俗文化具有道德價值導向功能
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讓民族、家族甚至部落、村落之間能凝聚一起和諧地生活,有著植根于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準則與情感,對老一輩的尊敬與愛戴、同胞們之間的團結友愛、做人的品質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俗話說“生活是個大染缸”,在濃厚的民俗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下,對于個體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起到個體道德價值的導向作用。
3.民俗文化具有促進個體道德建構功能
在民俗文化熏陶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他們的道德行為與情感都是在參與經(jīng)歷各種民俗活動中形成的,接受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古集體觀念占據(jù)主流地位,強調(diào)團結、互幫互助,以集體大多數(shù)為重,無論在何時何地集體的力量總是大于個體,當災難來臨時只有集體團結起來眾志成城才能渡過難關,這是很好的教育內(nèi)容。青少年在這種濃厚的精神氛圍中茁壯成長,養(yǎng)成的精神觀念根深蒂固,滲入他們的內(nèi)心,引導其道德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完成了個體的道德建構。
4.民俗文化能夠提升個體道德境界
在民俗文化對個體的道德價值觀念以及情感的滲透中,最終個體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這些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各族人民共同的社會經(jīng)驗的凝結,傳達了各族人民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堅定的信念,是珍貴的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不僅注重其具體的事象,也更應該重視意象的表達,使精華得以延續(xù),凝聚成現(xiàn)代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內(nèi)容。
三、民俗文化教育意蘊的傳承
民俗文化的傳承,這是屬于一個民族幾千年來集結智慧的歷程,最好的傳承方式便是通過生生不息的教育,不論是通過理論知識的傳播還是實踐活動的開展。而教育活動的范圍不僅在學校,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教育范圍越廣,那么所受的教育影響就越大,所以民俗文化的教育傳承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給予無處不在的影響。
學校方面: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撐,給予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主權,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提供了極大的動力,教師成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力軍也是實踐參與者,這就提高了教師教研的水平和要求,各地區(qū)根據(jù)本地民俗特色、習慣信仰去開發(fā)校本課程,豐富教育資源的內(nèi)容。需要注重的是校本課程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不能只坐在教室生硬地學習閱讀民俗文化知識,還要結合實地去觀察體驗,在這過程中要重視文化精神的傳達,切實地起到教育的作用,體現(xiàn)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
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民俗文化需要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父母也要充分承擔起傳授者的角色,生活中時常灌輸民俗文化,如傳說、故事、歌謠等,以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接受。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要帶動孩子一起去慶祝,不同的節(jié)日有不一樣的紀念方式,不僅能使孩子親身去感受體驗這種民俗文化的魅力,更能引起情感共鳴。
社會方面:舉辦各種關于民俗文化的活動,重視各地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營造民俗文化的大環(huán)境及氛圍,以此讓民眾更好地了解接觸民俗,普及民俗文化相關讀物,宣揚民俗文化精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化更是意蘊深厚,積淀了民眾日日夜夜的生活情感與經(jīng)歷,凝聚成一種民眾基礎廣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作為最基礎的文化形式,從每個個體出生起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規(guī)范引導著人生。文化多元的潮流下,世界各國都日益重視軟實力即文化的開掘保護與傳承,所以民俗文化重新被重視研究起來。探析民俗文化的教育意蘊這是時代所需,也是傳承文化最為有益的一種方式。民俗文化是伴隨著社會應運而生的,社會中任何的觀念道德等都體現(xiàn)在民俗中,通過民俗文化展現(xiàn)出來,民間中的一句俗語一個傳說故事也反映著社會價值觀念,旨在增強民眾的道德素養(yǎng),而現(xiàn)今社會的諸多問題正需要這種樸素的文化指引社會向著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與功能[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5).
[4]萬建中.我國民俗學教育與研究的現(xiàn)狀及思考——以高校為主要考察對象[J].江西社會科學,2005(5).
[5]尹伊君,王國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與傳承[J].學術交流,2009(11).
[6]關溪瑩.鐘敬文的民俗教育觀[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4).
[7]楊麗霞.論青少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熏陶教育[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8).
作者簡介:聶婉婷(1993—),女,漢族,甘肅慶陽人,單位為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為教育史。
楊婧丹(1994—),女,漢族,山西呂梁人,單位為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為教育史。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