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蘭亭遙想

        2019-01-31 02:13:50顧紳楠
        野草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蘭亭序蘭亭王羲之

        顧紳楠

        蘭亭的故事,我們聽過太多了。關(guān)于王羲之和《蘭亭序》,歷史還在那里閃光,歷史也總是在說話,偶爾攪擾心靈。蘭亭在“誤讀”中走到今天,也是因“誤讀”再“誤讀”而終未淡出歷史和人們的視線。想來世事大抵如此,皆逃不過這個二律背反——我只是悵然,蘭亭本不是如此的,但若要我勾勒出蘭亭在現(xiàn)世的理想圖景,卻又沒有言辭了,我想蘭亭和他背后的一切,本也該如此。而于這兩者之間的,便成為我言說的來由了。

        但是開筆,還是從自己說起。我與筆墨結(jié)緣,是在七歲,迷戀《蘭亭》,是在十歲。懵懂歲月里,結(jié)束幼兒園的那個暑假,家人帶我去見一位工于書法的老先生。在紹興齊賢相遇,“齊賢”不就是蘭亭盛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之遺風(fēng)?由種種機(jī)緣造成的這偶然,使我與蘭亭在冥冥中相會。先生清瘦,精神矍鑠,如他獨(dú)好的清健的柳體,他便也教我公權(quán)之書。那時正值年少輕狂,放浪形骸,面對這初學(xué)的柳字,嚴(yán)謹(jǐn)中見僵化,我已覺它暮氣沉沉了。十歲的一天,我在一把扇子上看到一幅字,便嚷著要學(xué),那上面正是《蘭亭序》神龍本。仿佛打通任督二脈,又好似前世修得,學(xué)書立刻進(jìn)展神速。我由《蘭亭序》散射開去,克服了柳體的呆板與程式化,尚未接觸者如歐陽詢、趙孟頫、褚遂良等,一經(jīng)上手便都一一寫活了。那時的我感嘆相見恨晚,如今想來該是多慶幸,自己在幼學(xué)之年便發(fā)現(xiàn)了這條通往書學(xué)峰巔的唯一的隱秘路徑。這條路遮蔽太久,有多難尋?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未尋到。聽說碑派大家陸維釗在彌留之際,感慨“學(xué)王”太遲,是一生最大之遺憾:“《蘭亭》高不可攀。我現(xiàn)在書法上所希望追求的境界,在《蘭亭》中全部都有了,可惜我現(xiàn)在可望而不可即了。”

        原因為何?其實簡單,《蘭亭》是一個源,往后的任何書家都難逃其遠(yuǎn)代流注;《蘭亭》是一個峰巔,理解《蘭亭》,再將目光放到整個中國書法,就有“一覽眾山小”之暢快;《蘭亭》是一片汪洋,學(xué)書者只顧撿拾岸上的貝殼,于大海之水卻未取一瓢,視而不見。

        我與老先生道別,又輾轉(zhuǎn)數(shù)地,拜訪了多位當(dāng)代書壇嶄露頭角者。不出所料,在浮躁功利的當(dāng)下,《蘭亭》難逃寂寞的命運(yùn),它終于湮沒在以丑為美、空泛欺世的書風(fēng)里。使我震驚的,卻是有志于潛心修習(xí)書道之人,他們幾乎給了我一個不謀而合的解釋:“《蘭亭序》登峰造極、過于精致了,因而不適臨學(xué)?!币苍S悟不透這其中邏輯,也許《蘭亭》所遭冷落使我不安與疲倦,也許生命還需打開、容納更多東西,年及弱冠,我進(jìn)入大學(xué)的中文系,從此這個由筆墨搭建的精神家園里,書法占據(jù)一半,文學(xué)占據(jù)另一半。

        文學(xué)也有高峰,我摸索著前行,忽而明白了這條路,與攀登《蘭亭》是何其相似!讀魯迅,聽到這樣一句話:“讀魯迅的人,是不會幸福的。”我不解,一頭鉆進(jìn)《魯迅全集》里,漸漸理解了此話的涵義:魯迅以文學(xué)抵達(dá)罕見的宗教性。讀懂魯迅,意味著直面幽暗,直擊虛無,這是塵世的“幸?!睙o法承載的。而《蘭亭》高不可攀處,在于書寫者必須將自我的火種掐滅,正因《蘭亭》的技術(shù)性近乎無可挑剔,我們務(wù)必自廢武功,將整個人置入其中,置之死地而后生。《蘭亭》讓人明白渺小,摧毀自身的規(guī)范體系后,抵達(dá)它又是多么無力,只有懊悔萬分,后一段路否定前一段路。再讀三島由紀(jì)夫,《金閣寺》里的溝口是生活的弱者,他通過對金閣之美的耽溺得到補(bǔ)償,美卻又囚禁他,使他與人生徹底隔絕。溝口終究摧毀了金閣,美在毀滅后,為美而生的他也無法繼續(xù)生活。如此想來,《蘭亭》不也是一座金閣么?筆墨已失去廣闊的社會性,成為無限的少數(shù)人刻意維修的幽徑。在《蘭亭》里的人,也應(yīng)和人間彼此接納,偶有對立,終于言和??!

        “《蘭亭序》登峰造極、過于精致了,不適臨學(xué)?!弊哌^一段路再回首,領(lǐng)會這句話的時候,也明白了,這其實是在說人生。書法與文學(xué),原來是與人生等價交換的,我們又以書法與文學(xué)為蔭庇,拿起筆來,在突入生活的同時突圍。然而生活永是歌舞升平,歲月靜好,如同一灘潮水,有精致的繁華與普遍的平庸,有多少人愿直面生活的真,任憑自己的精神洪流向著黑暗的深淵奔涌而下呢?要走到何等深處,怎樣的谷底,在那兒,又真會有讓我們心服口服,涕淚和解的答案嗎?

        《蘭亭》就是一面鏡子,拿起這面鏡子的人,都是生活的勇者。我想《蘭亭》一定在講述著它的故事,從中折射出百態(tài)人生。這個念頭,不由得使我興奮起來,想要一探究竟,正好,耽溺于《蘭亭》也一度使我不安了,說得更大膽些,美,已使我迷惑且疲倦了。

        我想,還是去蘭亭走走。家和蘭亭并不算遠(yuǎn),只半個小時的車程。在變與不變之間,蘭亭也還是那個蘭亭,那個兒時游玩過的蘭亭。又想起魯迅筆下的“百草園”,百草園是溫情詩人用文字搭建的,即使大地上的百草園消失了,留在心里的百草園,也能時時讓人做著精神的朝圣。我要追尋的蘭亭,也是這樣的一個“百草園”。循著這樣的心思,車子就駛?cè)肓颂m亭鎮(zhèn)。迎面的是一塊巨石,上面刻有“蘭亭”二字,是取自《蘭亭》神龍本,按原跡放大的。

        這里便是蘭亭遺址了。我們走入歷史,遙想古蘭亭的滄桑風(fēng)雨。其實這巨石石刻,已經(jīng)訴說了今人對蘭亭的“誤讀”——蘭亭與王羲之、書法三者,是畫上等號的么?實際上,蘭亭在王羲之雅集修禊前早已佇立,不僅如此,它在誕生之初竟帶著政治與殺伐之氣!如此文雅的地名,源頭卻通向一個充滿刀光劍影的春秋時代,與秦漢帝國“政治地圖”上的小圓點(diǎn)相重合?!对浇^書》載:“勾踐種蘭渚山?!薄芭P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公元前490年,面臨滅國之危的越王,在蘭渚山上種蘭。他以這種無所作為,進(jìn)一步迷惑吳王夫差。我想勾踐面朝土背朝天的時候,是真的沉溺在閑情逸致中了,將兵敗吳王的大計拋于腦后。握在他手上的,有一種一定是春蘭,因蘭亭就是春蘭的發(fā)祥地。正是如此,有關(guān)“亭”的由來,有這樣一種傳說:當(dāng)?shù)匕傩找姽篡`孑然一身,含辛茹苦,便在山下搭了一個草亭子,好讓他在此休憩。該說無論驗之情理還是歷史,都有可信處,果如此的話,“蘭亭”之名全系于越王勾踐一人之身了。當(dāng)然我們更相信第二種說法,即此“亭”非“亭臺”之“亭”,而是“亭堠”之“亭”。漢承秦制,“蘭亭”就是始自漢代的一個驛亭之名?!短m亭志》里說:“勾踐種蘭渚田,蘭之名所自也。吳郡太守謝勖封蘭亭侯,蘭亭之名始此?!?/p>

        只不過,在東晉永和九年的蘭亭雅集,實在太過耀眼,耀眼到人們誤以為右軍創(chuàng)造了蘭亭。清于敏中云:“蘭亭非右軍始……因右軍禊會,名遂著于天下?!奔热惶m亭非自右軍始,那么《蘭亭序》橫空出世的時候,蘭亭是否也成了書法圣地呢?我們?nèi)魧ⅰ疤m亭雅集”作為文本,那么,第二次的“誤讀”隨即產(chǎn)生了——王羲之壓根兒就沒把它當(dāng)作“書會”。在這里,我無需復(fù)述雅集的活動經(jīng)過,前人已描述得足夠詳細(xì)了,值得注意的是,活動的四個組成:行祓禊之禮、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和作序紀(jì)盛,前人均有首倡,王羲之等人的創(chuàng)舉,僅在于將它們連在一塊兒了。如此看來,我們有理由把它稱為“禊會”“酒會”“詩會”,經(jīng)過時間的流逝,當(dāng)初未列入活動內(nèi)容的“書”卻馳名于世??傊?,千古絕唱的《蘭亭序》是意外的收獲,常言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也許在書法上過于領(lǐng)先的羲之,不愿讓嘉賓們難堪,沒將書法才能的展示列于其中,隨之帶出來的問題:過去我們信奉的“酒酣耳熱之際臨場之作”說,還能站得住腳么?已有學(xué)者撰文指出,《蘭亭序》并不是修禊日的草稿,而是定稿之前的謄正稿或修改稿。學(xué)者自有學(xué)者的考證,我卻樂于以更具人文溫度的方式,作出自己的推測。羲之那天真的醉了么?他不可能醉,盛在杯子里順流而下的酒,是紹興黃酒。黃酒度數(shù)很低,他喝兩觴酒,各吟四言五言詩一首,也未被罰酒。從書寫的角度看神龍本,文意實在流暢,又見字斟句酌,假若他不打好腹稿,現(xiàn)場起草,思想感情內(nèi)容難免顧此失彼、自相矛盾;將神龍本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放在一塊兒看,或干脆拿出羲之的一些信札對比,他實在將“草稿”寫得過于工整了!甚有不少字,楷意十足。以我的經(jīng)驗,“無意于佳乃佳”的境界畢竟理想化,極有可能,王羲之對草稿《蘭亭》的書法形象并不滿意。當(dāng)場讀序文,內(nèi)容不理想無關(guān)緊要,草稿也無需示人,可要作為正式文本傳播,就慎之又慎了,“文章千古事”不是兒戲!當(dāng)《蘭亭序》定稿后,他又猛然發(fā)覺,過于注意書法效果,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奈之余,欣喜地發(fā)現(xiàn),定稿前的修改稿,是效果最好的,于是將它作為傳家寶珍藏了起來。這便是如今我們看到的神龍本的祖本。

        回到原來的話題,是什么時候,人們將整個蘭亭雅集“書法化”了呢?我以為,這個時間節(jié)點(diǎn),距今不會太遠(yuǎn)。在傳統(tǒng)里,書法之于文人,只是修養(yǎng)而已,我們可以舉出無數(shù)位純粹的詩人,卻舉不出一位純粹的書家。上世紀(jì)70年代末,書法才走向藝術(shù)化與專業(yè)化,曲水流觴與飲酒賦詩終于隱退了,從此現(xiàn)場書法表演登上舞臺,成為主角。

        當(dāng)然,誤讀也有誤讀的好。事實上,它不僅積極,也是合法的,恰恰因我們賦予蘭亭和蘭亭雅集以時代的想象,它才得以步履矯健地走進(jìn)現(xiàn)代,存活于我們的生命中,否則,它只能成為點(diǎn)綴博物館的黯淡標(biāo)本了。這個文本,也將不斷地再充實。1987年的三月初三,四十一位中日書壇高手列坐于曲水兩側(cè),隔溪相望,猶似中日一衣帶水,他們揮毫潑墨,切磋書藝,1600多年后,蘭亭雅集再次播種開花了,比起羲之的雅集,它似乎更見包容與廣遠(yuǎn)。

        轉(zhuǎn)眼,車到了景區(qū)門口,我已置身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間了,“清流激湍”的回響也似乎可聞。

        其實城市正在趨同,旅游業(yè)已將人文景觀,包裝成相似的表層結(jié)構(gòu)。紹興這座小城,卻獨(dú)能與時間對峙,也許,為人文氣息浸染太久了,每個人的文化因子里,都是安靜,不喧囂,不論是在盛世,還是所謂的喪亂。走進(jìn)蘭亭,也仿佛走進(jìn)百草園,荒石園,瓦爾登湖……而幾乎每一步,都能踩著一處典故。

        穿過驛亭,尋一條林間小道,鵝池就在前方。此時我們的腦海里,一定會浮現(xiàn)“書經(jīng)換鵝”的軼聞,順帶著的,還有“為嫗書扇”。而王羲之苦練十八缸水,使池水盡黑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shù)摹,F(xiàn)今的墨池自然不是黑的,有人以此費(fèi)盡心力,專門做了考證,得出的結(jié)論是,憑借水的循環(huán)及自凈能力,右軍那半硯沖洗的墨,絕不可能將池子染黑,這黑水,原是附近染坊流出的污水。心想,這般無情的冷冰冰的解構(gòu),將澆滅多少詩意與美好想象呢?還好,我們還有羲之“喜鵝”的故事,人們也將白鵝,同他的書法連接在一塊兒,說的是羲之觀察鵝行水的姿勢,悟出了用筆之法,五指運(yùn)用自如,非常得力。這于情,于理,于史,都是極佳的闡釋,后世的書家們,一定是聽聞這個傳說,拜之為秘訣,于是懷素觀“夏云多奇變”而悟草法,文忠見“屋漏痕”而悟章法,他們跟上右軍的腳步,以博大的心胸體察自然,與天地精神往還,再傾注于筆下,這不就是美學(xué)里說的“崇高”么?

        轉(zhuǎn)角是流觴亭,正對著曲水流暢處,而與我目光相接的,是不遠(yuǎn)處的一個龐然大物,重檐翹角,橫于人前,這樣的氣勢,在四圍景致里,怎么看都是格格不入的。是何神物,能供奉在這兒呢?走近了,原來是一塊巨碑,碑有三四人高,此人竟將《蘭亭》三百二十四字臨成了巨作,風(fēng)格卻有著天壤之別,特別是七個簡單的“一”字,橫亙于眼前,將每行的上下之氣隔斷,透出陰森與不可侵犯。再看落款,恍然大悟,這是康熙所臨,便又在意料之中了。背面是他的孫子乾隆的墨跡,同樣可見縱橫之氣。這便是御碑亭了。

        一紙?zhí)m亭對著一座巨碑,這背后一定有股強(qiáng)大的推力。我不由得想起《蘭亭序》的身世。翻開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是帝王接受托起了《蘭亭序》的文化地位。這樣說一點(diǎn)兒不為過,我們都知道“蕭翼智賺《蘭亭》”的故事,唐太宗以他超人的文化眼光,命手下對《蘭亭序》進(jìn)行雙勾填廓式復(fù)制,又召見當(dāng)時近臣?xì)W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對《蘭亭》悉心臨摹,他自己也是“心慕手追”。從此習(xí)《蘭亭》風(fēng)行一時,《蘭亭》一紙化身千億,走向廣泛的社會傳播。有人覺得,這只是唐太宗一己之好罷,宋人盡可不隨聲附和了,然而宋代書家對《蘭亭》依然厚愛不已,臨學(xué)不輟,《蘭亭》竟又由“古今法帖第一”升為“天下第一行書”。只有一種解釋,這純粹是《蘭亭》本身的藝術(shù)魅力在起作用。帝王的接受仍在繼續(xù),一直到康熙這里,還在驗證著。也只有皇權(quán),能產(chǎn)生如此無與倫比的文化效應(yīng)??梢韵胂?,蘭亭若少了這御書石刻,前來憑吊的人們,或許會這樣想:一通文人手稿而已,何貴之有?

        《蘭亭》成在帝王,不幸也在帝王?!短m亭》真跡終究入了昭陵,遂成謎案。翻看歷史,在李世民訪得之前,有關(guān)書法評論及史述文字,橫豎找不著。究其原因,《蘭亭》真跡只在王氏家族內(nèi)代代相傳,阻隔了社會影響。乍一看,《蘭亭》真跡似乎面臨著一個兩難抉擇:是在問世后一直束之高閣,默默無聞,以待和今人相見,還是掙斷家傳之鏈,走向社會之傳,最終銷聲匿跡?歷史替它選擇了后者。

        令我好奇的是,究竟是一股什么樣的力量,能把個人意志變成一種不可動搖的家族遺傳?要知道,家族傳代,本身便是一個不斷分裂、異化、自立的過程,讓后代接受前代的指令,已經(jīng)違背了生命的自在原則?!短m亭》已經(jīng)傳了七代,智永出了家,只好將它傳給弟子辯才。辯才得知《蘭亭》被盜,大病一場,郁郁而終,至他那里,仍對《蘭亭》充滿虔敬之心。過去,我從不相信世上有“筆訣”,人們將它說得過于神秘莊嚴(yán),以至玄之又玄。看到《蘭亭》的家傳史,我終于相信!據(jù)說漢代大書法家鐘繇將筆訣傳給弟子,竟在入墓以后,晉人破鐘墓,得《筆勢論》,依此學(xué)書,聲名大振。同樣,羲之從父親那兒取得筆訣也不是易事,他才十二歲的時候,在父親的枕頭底下翻出前代筆論,就嚷著要父親教他,等成年再學(xué)可就晚了。從此他學(xué)書進(jìn)展神速,老師衛(wèi)夫人一看,就知道他偷學(xué)了筆訣。王羲之把筆訣傳給兒子,也強(qiáng)調(diào)不能外傳,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傳到了七世孫智永那里。我想這里面一定有“神化”的嫌疑:運(yùn)筆的手上動作,化為抽象的奧理,再轉(zhuǎn)為實踐,其間便耗損了大半了。這和“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難道不如出一轍?原來其中玄機(jī),都藏在那一張家傳的《蘭亭序》里!《蘭亭》字字寫滿了筆訣,《蘭亭》不就是最好的筆訣?后代人打開它,便能心領(lǐng)神會,從墨跡中進(jìn)來,又從墨跡里出去。而智永居閣上臨書,三十年不下樓,主要范本就是《蘭亭》,他的真草《千字文》,風(fēng)格極度逼近《蘭亭》,因而也可證實。一位和尚,三十年里不寫佛經(jīng),卻寫了上千本《千字文》,他要干什么?

        他干了一件意義絕不小于唐太宗的事,那其中八百本挑選的《千字文》,他分送到了全國各大寺院,從此,筆訣以法書的形式向整個社會傳播了!千年秘而不宣的筆訣,終于突破了社會階層,由上層流向民間。似有佛光照耀,喚醒眾生學(xué)書的慧根。

        使我震撼的,還不止這些。一個渺小的人,憑一己之力,用最簡單的筆墨,完成了和帝王同樣的事。而且智永做的,更早,更純粹,更貼近平民。

        《蘭亭》的身世快講完了,只是面對它充滿戲劇性的周折與結(jié)局,面對近乎用生命得來的筆訣便這樣流向社會,王羲之并不知曉了。他的雕像還屹立于“王右軍祠”里,看盡云起云滅,人間萬千變化。他似乎是想說什么?我于是回過頭,大步朝著“王右軍祠”邁去。

        這里便是“王右軍祠”,我想,依右軍的性格,若是知道自己被雕成漢白玉塑像,供在香爐面前,受著一批又一批游人的朝拜,他一定受不了的。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他推上了神壇。是那些好心的帝王們?當(dāng)年唐太宗以九五之尊將他推為“書圣”,還特地為他寫了傳論,實在沒有什么惡意。但他想要“全身而退”走下神壇,可就沒那么容易了。那塊“蘭亭”二字殘碑,此刻浮現(xiàn)于眼前。也是康熙御筆,寫得骨肉豐腴,頗具帝王之象,卻毀于十年動亂。它被大卸八塊,扔于荒煙蔓草間。蘭亭重修的時候,本想請沙孟海補(bǔ)書,沙老不愿寫,覺得該讓它殘缺,只說了一句:“這是歷史的見證?!?/p>

        塑像旁的楹聯(lián),卻是沙老所書,寫的是“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焙靡粋€“寄跡山水”!思忖片刻,下聯(lián)可有兩種理解,也許說的是修禊日的那天,列坐在曲水旁的人們,寄托情懷,放縱無羈,就把古今多少事,都付于笑談中了。這樣想不免狹隘,況且前半句是羲之的口吻,這下半句,也該是他對著前來的憑吊者說:“在座的朋友,你來自哪個年代?無論你是誰,盡情敞開胸懷評論我罷!”我不禁為這樣的猜測感到欣喜,這才是羲之,這才是君子之腹。

        他的坦蕩蕩,自然不怕小人之心相度,可是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yùn),早就連同那塊二字殘碑,被裹挾,被席卷,只好笑看這一場場鬧劇悲劇了。在這里,我們必須為郭沫若正名。事情恐怕要從蕭統(tǒng)的《昭明文選》說起,作為文章的《蘭亭》,被排斥在文選之外,宋人開始不厭其煩地推測其中的原因。到了清代,有一種聲音響起,愈演愈烈,即《蘭亭序》根本不是羲之所作。這完全蓋過了帖本優(yōu)劣之爭,再到清末的李文田那里,索性連文帶書都來了個徹底否定,他在朋友收藏的定武《蘭亭》里作跋說,《蘭亭》從文到帖都是后人依托罷了。以上這些人,實在算不上小人,《蘭亭》和王羲之走過千年,有這些異議者出現(xiàn),是正常不過的事情。1965年,在南京郊外出土了一批東晉墓志,郭沫若撰文詳加考識,并拿出李文田的那個不見經(jīng)傳的跋語,由文字談及書風(fēng),推出這樣的結(jié)論:“《蘭亭序》是(智永)依托的,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筆跡。”此言一出,不啻驚雷,以郭老的名聲,和傳播載體,以及現(xiàn)代白話的力量,這在整個書壇、學(xué)界乃至全社會引發(fā)的沖擊,不亞于一場地震。往后的學(xué)者回看郭沫若的《蘭亭》辯偽,常常對他加以道德的指責(zé)、人品的討伐——只是時至今日,我們必須看到,郭沫若的整個行為,實出于身不由己!他對《蘭亭》和王羲之征討過程中的先后表現(xiàn),是何其矛盾的。讀罷他的“辯偽”長文,我看出這樣的意思:王羲之沒有寫過《蘭亭》,但他的書法地位依然如故,《蘭亭》的書法價值,亦依然如故。再看他的論述,不論是材料選用,還是思維邏輯,均難和他先前的學(xué)術(shù)水平相配。然而郭老其實是深愛《蘭亭》的,還曾為之下過不少臨寫工夫,怎會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

        我思來想去,終于從字縫里看出來,那是一只巨大的時代的推手在作怪!連無名之輩高二適者,想與郭文針鋒相對,最后不也是借了這只大手么?在反傳統(tǒng)的大潮中,處于神壇之上的《蘭亭》和王羲之,自然無法幸免于難。當(dāng)然,這并不是我言說的重點(diǎn)了。

        我要說的,還是矛盾的郭沫若。稍涉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人,就能看出他在文學(xué)里,潛藏著的矛盾人格。這種矛盾,某種意義上,卻也成就他的偉大。他在這場論爭中,其實傾注了不少心血,我們可以從十幾年后,那個百廢俱興的年代興起的書法性質(zhì)大討論里,明白郭老的用心良苦:他反而提高了《蘭亭》的當(dāng)代知名度,將《蘭亭》的研究,由書法界的小圈子,帶到了整個學(xué)術(shù)界。學(xué)者的思辨性、俯瞰度與高起點(diǎn),一反書家諸如“技法解說”“資料匯編”的小家子氣,文化學(xué)、倫理學(xué)、統(tǒng)計學(xué)、宗教學(xué)等相繼進(jìn)軍其中,氣象大振,“蘭亭學(xué)”即將誕生!

        倘若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就會發(fā)現(xiàn)《蘭亭》研究雖向前邁了一大步,其失落之處也不可避免。學(xué)界里,有人說魏晉書法當(dāng)有隸書遺意,各種《蘭亭》帖都太楷化、唐人化了;有人說羲之書風(fēng)應(yīng)該是強(qiáng)雄的,怎會有《蘭亭》這般嫵媚;有人說,他生性曠達(dá),為何又要“痛哉”“悲夫”,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呢?

        學(xué)者們,少的是那幾分人文溫度??!就如矛盾的郭沫若,王羲之同樣是矛盾的、復(fù)雜的,尤其在魏晉這個特殊時空,幾乎一切都是可能的。為此,我們不得不說說魏晉了。

        其實這是個亂世。如果把《蘭亭》出現(xiàn)的時間,往前推百年,阮籍與嵇康還在世。他們的狂放不羈與焦灼掙扎,我們都在余秋雨筆下讀過,當(dāng)然《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也早已點(diǎn)破:他們恰恰是最想回歸禮教的人。只不過,作為精神開拓者,他們的這種極端矛盾與奇異形象,在往后的繼承者那里已變得溫和許多了。寫《桃花源記》的陶淵明,有濟(jì)蒼生宏愿卻有歸隱意,歸隱的同時不能忘卻遠(yuǎn)山背后的世情。而王羲之不也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郭沫若認(rèn)為,他的思想是儒家與道家的混合物,我覺得還要復(fù)雜些。他可以搖身一變?yōu)椤皷|床快婿”,那是個多么豁達(dá)自如的年輕人:當(dāng)時的太傅郗鑒派人去王家挑女婿,各位公子梳妝打扮,扭捏作態(tài),只有他,躺在床上露著肚皮看書,郗太傅得知,就選他!可是他笑著笑著又哭了起來,他不能超然,壽命有限的苦澀洶涌而來,他寫《姨母帖》《期小女帖》《二孫女帖》,眼看美好的生命轉(zhuǎn)瞬即逝,而《先墓帖》和《喪亂帖》是寫自己的病態(tài),他竟和大多數(shù)名士一樣,開始服“寒食散”以求長壽。有人說,他做官真的不咋地,恰說明儒學(xué)已深入他的骨血,恪守君子之行,這在官場中自然碰壁,其實他于任職期間,在漕運(yùn)、簡政、懲貪、減賦等方面多次向朝廷上書直言,冒著被殺頭的風(fēng)險。寫完《蘭亭序》后的兩年,他就辭官歸隱了,遁入山水,看上去優(yōu)哉游哉,實際是不得已而為之……

        與其說他寫了《蘭亭》,不如說是《蘭亭》在寫他。當(dāng)然,討論《蘭亭序》之美,語言往往顯得無力,那不是語言能抵達(dá)、說盡的。我只說《蘭亭》的中和之美,這是他“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格寫照。至于他突破長期籠罩書壇的“古樸”書風(fēng),將“妍媚”這一全新的審美模式注入《蘭亭》,則在情理之中了。《美的歷程》里,李澤厚說魏晉風(fēng)度,用了“人的主題”和“文的自覺”,因為有了羲之和《蘭亭》,我想再添一個“書的自覺”,也一點(diǎn)兒不為過了。

        整個蘭亭,要說最能看見今人痕跡的地方,便是“蘭亭書法博物館”了。走完這里,我的蘭亭之行也將結(jié)束。它與碑亭祠堂,隔著寬闊的河床相望,便仿佛將古與今分隔開了。

        背靠崇山,面朝激湍,好一座“氣吞山河”的博物館!再看這名字,“蘭亭”與“書法”齊觀,蘭亭似乎已成整個中國書法史的代表者,千載無出其右。在這里踱步,每一腳落地,都踩著一幅筆墨,按著解說文字,這筆墨與《蘭亭》當(dāng)然脫不了“干系”。

        然而,此刻我的心里卻掠過隱隱的疑惑與不安了。展覽室以極大的規(guī)模,展出數(shù)以百計的《蘭亭》帖的摹刻版本,我終于在“蘭亭八柱”這里停下腳來。當(dāng)年乾隆從內(nèi)務(wù)府藏帖中盡搜歷代名家的《蘭亭》墨跡,收集到六幀,又加上清人補(bǔ)柳公權(quán)《蘭亭詩》所缺部分,合上自己御臨一幀,就湊成了“蘭亭八柱冊”,好在蘭亭的八根石柱上一一刻下,“以永其傳”,好似千古《蘭亭》墨寶,盡收其中了,豈不快哉!又聽講解員說到《蘭亭》自從入昭陵后,真跡便無所蹤,此時,身邊的游客一陣唏噓,嘆氣之余便議論紛紛,一老者說,這并無大礙,有了書圣和蘭亭,就不是其他民族能比擬的了。

        從博物館出來,在太陽底下走著,到景區(qū)出口的路還很長。那位老者的話在耳畔回旋,腦海里忽地閃過阿Q的一句話:“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不知怎的,會將這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連起來。而思緒如潮水般開始翻滾,又想起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里說,國人大抵患有一種“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而“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經(jīng)侵入血管,流布全身。我不禁惶恐起來,“蘭亭八柱”不就是“西湖十景”的翻版么?我看到的《蘭亭》接受史,分明是一部“《蘭亭》癖者”的歷史。

        惶恐之余是愕然,我已苦于不能言了——我自己,不也是癖者中的一個么?其實一個人與一個民族最難做到的,恰是審視自我,這種自我反省,不是“三省吾身”,而是“懺悔”。翻遍中國歷史,橫豎找不到這兩個字。當(dāng)然我闡之未能盡,也不奢求達(dá)到“狂人”那般的懺悔,我想說的是,是時候,該成為一名從《蘭亭》里出來的叛徒,回過頭來討伐之了。

        我也不顧著目光所限,學(xué)識尚淺,以致行文吞吐,多有磕絆了。

        還是從周氏兄弟的兩篇文章說起。周作人《買墨小記》里寫道:“買墨為的是用,那么一年買一兩半兩就夠了。這話原是不錯的,事實上卻不容易照辦,因為多買一兩塊留著玩玩也是人之常情?!彼母绺鐓s要與他打一場“筆墨官司”,魯迅《論毛筆之類》里說:“不過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寫得多,可就不成功了,這就是說,它敵不過鋼筆和墨水……也容易疲勞,越寫越慢。閑人不要緊,一忙,就覺得無論如何,總是墨水和鋼筆便當(dāng)了”,乍一看,兄弟倆為用筆用墨大做文章,實在不值得,實際上,在新舊文化交接的五四,這背后預(yù)示著一代人的文化與人格選擇。余秋雨的這段話可作注解:“過于迷戀承襲,過于消磨時間,過于注重形式,過于講究細(xì)節(jié),毛筆文化的這些特征,正恰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群體人格的映照,在總體上,它應(yīng)該淡隱了?!?/p>

        這段話,本為揭示毛筆為鋼筆所取代的一個悲劇性的背景,只是這些毛筆文化的特征,放在鋼筆上,并非了無痕跡。如果著眼于書寫目的而非工具,國人苦苦追求的依舊是漢字的形式之美。余秋雨的眼光,在于他似乎已察覺到,我們的文明里的一些不健康、不與時代相合的成分,也參與了書法的整個孕育過程。

        過去,我們一直有一個引以為傲的說法:書法是中國獨(dú)有的藝術(shù)。如“狂人”的那句“從來如此,便對么?”我也不禁反問:獨(dú)有,便是肯定的么?是什么,讓它成為獨(dú)有的呢?

        請容我再由筆墨岔開去,去到一個更為廣遠(yuǎn)的歷史與人文時空。就在王羲之寫下《蘭亭序》的那一年,在遙遠(yuǎn)的西方,一個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人,重新統(tǒng)一了羅馬帝國。這有何奇異之處?這一年里,東晉不也是北伐前秦了么?《蘭亭序》文里給出了回答:“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蔽覀兊臍v史只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人看來,一切變化只是循環(huán)往復(fù),在漫長的時間里,又都是微不足道了。這是農(nóng)耕文明與海洋文明分道揚(yáng)鑣的體現(xiàn),不同于西方開拓擴(kuò)張、甚至具侵略性的精神,我們自給的經(jīng)濟(jì),產(chǎn)生的是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不冒風(fēng)險的自我平衡價值觀。此外,中華文明發(fā)源于黃河,大規(guī)模的人工灌溉設(shè)施成為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首要條件,在那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下,就必須有一個高度集中的政權(quán)。這個政權(quán)漸漸發(fā)展為專制,且有著不斷加深的趨勢。

        而這,便是中國書法的搖籃之一!很難想象,海洋文明會孕育出一門和中國書法相似的藝術(shù)。學(xué)者毛喻原在《時代思想詞典》中認(rèn)為,人們使用文字的正常結(jié)果,應(yīng)該是飽含思想和深義的書面文本,絕不應(yīng)該是書法。但在專制社會中,任何思想活動都是在冒一種生命的風(fēng)險。人們只好退而求其次,以形式取代內(nèi)容,并伴著科舉文化對書法的極高要求,人們便越寫越陶醉,越寫越“爐火純青”,于是乎知識分子一流的智力、一流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絕大部分都“主動”投入到書法的“事業(yè)”中去了。

        毛喻原自然以偏概全了,他的盲區(qū),也許和參與“蘭亭學(xué)”研究的學(xué)者們一樣。藏在一筆一劃下的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極其廣闊而豐富多元,不是用理性所能衡量的,它更多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以待哲學(xué)、神學(xué)等前來探討。當(dāng)然這方天地,終究不是生活的全部。元代最杰出的書家趙孟頫,眼看經(jīng)世治國之志無望付諸實踐,才將多余的滿腔熱情,轉(zhuǎn)而投入書畫里。文學(xué)也是如此,魯迅苦于不能擺脫傳統(tǒng)對他的浸潤,他在給中國青年開列書單時竟這樣說:“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尸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現(xiàn)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比ナ狼?,他給兒子留下這樣一句話:“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xué)家或美術(shù)家。”在魯迅看來,人生有遠(yuǎn)比寫作和練字更重要的事。

        真正令人可悲之處,是國人面對這份古老文明的態(tài)度。倘若我們還是一個個“《蘭亭》癖者”,或用古代的榮耀,掩飾近代的貧弱,或浸淫于傳統(tǒng),拒絕現(xiàn)代,或耽溺其中過甚,而忘記現(xiàn)實及更遠(yuǎn)的開創(chuàng)、前行,那么,這其中的責(zé)任,似乎又要《蘭亭》來負(fù)。自然,王羲之不會想到,自己藐視權(quán)威的本體精神、極富創(chuàng)新的個性意識,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而消解了,仰視它,實際上卻褻瀆了它。

        我想,這門獨(dú)有的藝術(shù)里,肯定性的力量終究占了上風(fēng),我們盡可釋懷。況且,歷史早已步入現(xiàn)代,這個民族的生命力已在更為寬廣的天地中展開。只是寫下《蘭亭》的那只毛筆的命運(yùn),不免使人擔(dān)憂。它賴以生長的傳統(tǒng)及社會土壤已經(jīng)貧瘠殆盡,卻被人們強(qiáng)行嫁接至現(xiàn)代文明中,一道道由毛筆參與的后現(xiàn)代文化景觀令人瞠目結(jié)舌,頭暈?zāi)垦?。魯迅稱自己為歷史“中間物”,那么,毛筆文化不正也處于一個“在”而“不屬于”的真空狀態(tài)么?它將何去何從?我不知道。

        車駛出景區(qū),我被一種久違的溫柔所包圍:路邊公交站臺的廣告頁上,是一件件神態(tài)各異的書作,再仔細(xì)看,是《蘭亭序》里的內(nèi)容,當(dāng)代書家以自己的書風(fēng),賦予其新的生命。其實在游覽者那里,“蘭亭”只是傳過耳畔的一個文化符號,熟悉又陌生。蘭亭的身后,已經(jīng)空空蕩蕩,鮮有人知曉與關(guān)心它的身世與故事。王羲之寫下《蘭亭》的三百多年后,那個天賦異稟的王勃寫下《滕王閣序》,傳說里,兩人都“如有神助”,是造物者悄然降臨了嗎?年紀(jì)輕輕的王勃感嘆“蘭亭已矣,梓澤丘墟”,一年后他撒手人寰,面對世事,他是不是明白了什么?蘭亭早已為時間風(fēng)化,山脈依舊,而古木無存,湖面隱退,滿目農(nóng)田、村莊與廠房。仿佛聽見那個在《蘭亭序》文里被貶的莊子說:“厲風(fēng)濟(jì)則眾竅為虛?!蔽覀冎豢匆娨魂囮嚨娘L(fēng)吹過。那么,我對蘭亭的這番遙想,又是為了什么呢?在我即將停筆之前,是否也該更改題目——

        或許叫,“蘭亭天問”。

        【責(zé)任編輯 黃利萍】

        猜你喜歡
        蘭亭序蘭亭王羲之
        書法作品
        《王羲之 蘭亭序》
        中華詩詞(2017年4期)2017-11-10 02:18:50
        王羲之書蘭亭序
        中國三峽(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王羲之 喪亂貼》
        中華詩詞(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21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王羲之品嘗牛心
        蘭亭燒烤記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情系蘭亭
        少妇高潮av久久久久久| WWW拍拍拍| 亚洲毛片av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 欧美亚洲国产丝袜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综合|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丝袜无码国产一区| 国产亚洲sss在线观看| 好爽要高潮了在线观看| 天堂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高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玩弄极品少妇被弄到高潮| 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国产一女三男3p免费视频 | 亚洲一线二线三线写真| 日韩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亚洲自拍偷拍色图综合|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无码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精品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狠狠久久五月婷婷|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女性自慰网站免费看ww| 超短裙老师在线观看一区| 极品粉嫩小仙女高潮喷水操av|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 激情偷乱人伦小说视频在线| 亚洲红杏AV无码专区首页| 不卡免费在线亚洲av|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乱码|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 av在线一区二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