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農戶向筆者咨詢一種叫做根果寶的肥料,宣傳資料顯示小麥單產高達880公斤,凡是小麥每畝增施該專利產品50-100公斤,小麥都穩(wěn)產、高產,比施其他肥料的麥田增產300公斤,增產幅度超過了60%。這是何等高科技產品,看來不在全國推廣豈不是對不起中國農業(yè)?其實只要用心推敲下,這款產品到底起啥作用也沒人能說清楚,至于說增產的效果到底和誰做的對比試驗,也不得而知。
這種增產60%的宣傳確實誘人,但是現階段,我們的農業(yè)需要的不僅僅是增產、高產,我們更需要的高品質,高收入。前幾天遇到一個水果運營商,他很明確地說,不要太在意果樹的產量,要看重水果的品質,買高價格才是未來的方向。真不知道那些賣肥料的朋友,為什么還在給農戶灌輸增產增收的觀念有何意義,或者說他們的增產是在同一地力條件下嗎?是在同一品種下嗎?是在同一播種量、管理方式下進行的嗎?有本事幫助農戶把農產品買個好價錢,光明正大的掙點增值的錢,我想農戶也是歡迎的。
在農資產品里,農戶對肥效的分辨是最不明顯的,農藥好不好,噴施后效果很明顯,種子好不好,看長出來莊稼就知道,只有肥料,農戶辨別的方式無非是施用后,葉片是不是深綠,至于產量,那都是宣傳者可以“操控”的。所以單以產量判斷肥料的好壞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如果只是施肥后,看看根系的生長情況就能說明自己肥料好,那也未免太過片面。
其實在農產生產中,品質的好壞,有品種、氣候、土壤、水肥管理等多個要素。所以,以后肥料的提供者,能否先把自己服務區(qū)域內的作物品種、土壤、氣候等條件研究透徹,推出最佳的水肥管理方案,在農戶中推廣,提高農產品品質,那才是真的專家。弄一些不具有法律效應的數字,給農戶宣講,只能讓人更加質疑這款產品質量。
還有些肥料供應者,一說到水果的品質,就是測定糖分。甜度高固然是好事,可糖分卻不是鑒定最佳口感的唯一指標。有人說國外引種的品種,在中國表現不好,或者采用國外的管理技術,種植的農產品品質不符合消費者需求,這就是我們的引進沒有考慮需求相對應的飲食結構,可能酸口味更適合他們,但是國內的飲食結構,甜口味才是我們的選擇,有些水果可能酸甜口味才是最受歡迎的。隨著國民飲食結構變化,我們提供什么樣的農產品,針對什么樣的人群進行生產,這才是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研究出專業(yè)水肥管理方案,生產出定向的農產品,按照不同的消費者制定符合他們農產品標準,這才是未來肥料研究者要做的事情。
為什么我們的農產品沒有競爭力,因為我們一直跟在別人的后面,在優(yōu)質農產品需要旺盛的未來,肥料提供者有著廣闊的提升空間,如果只是盯著產量,那就只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