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銀火
在蒙昧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渴望著能對未來做出預測,周宣王時期流傳的“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最早出現(xiàn)在《國語》中,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語言——“讖語”。即使如有的專家推測,《國語》乃后人偽造,但以“偽造”的《國語》的成書時間來算,最遲也在戰(zhàn)國初期。
讖文化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古時凡有大變故,多半先有謠讖廣傳。而諸如 《推背圖》《梅花詩》《燒餅歌》之類,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那些富于神秘色彩的讖,就好像是有人無意中聽到的神靈的私語,在古人的心中它具有莫大的威儀和力量。
“讖”音chèn;讖者,驗也。讖語主要可分兩類:第一類是無意成讖而成的讖語;第二類是有意為之的占卜預言。無論是哪一種,都和漢語言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成語“一語成讖”,印證了古人對讖語的后知后覺和敬畏之情。
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一詞多義現(xiàn)象。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其中包括最初意義和擴展意義,但是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何,以及擴展后各義項的關系如何等問題使得多義詞變得復雜,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可能會產(chǎn)生歧義,而有些歧義恰恰成了讖語的溫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一成語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成語中的“三戶”學術界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說法: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廟,位于現(xiàn)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里有楚國的三戶城;第二種說法:指楚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比喻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而歷史卻似乎很巧合:先是楚人陳勝、吳廣發(fā)動起義,并建立了張楚政權。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拉開了反秦起義的序幕。繼之而起的項羽和劉邦,一個滅亡了秦國,一個建立了西漢,這兩個人都是楚人。于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便成為一句政治預言,因為這“三戶”本來就是多義的,事后人們就可以對“三戶”“自由發(fā)揮”,選出最佳答案,“印證”預言,這是不少讖語之所以成為讖語的重要原因。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動,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復命宣德郎,放還橫州。至藤州,游光華亭,秦觀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著,就此去世。眾人突然想起五年前他的那篇夢中之作,一直認為他早已預見了自己的命運:客死滕州。這首詞是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秦觀被貶監(jiān)處州鹽稅時夢中所作:
好事近·夢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秦觀想不到自己夢中寫下的一首意境絕美的詞,卻一語成讖,預示了自己的命運。
也許是因為命運不可捉摸,也許是對既成事實的感慨嘆息,致使不少人喜歡猜想,喜歡在當事人當初的有關言語中尋找答案,于是詞語的模糊性,也就是詞語的多義就成了后知后覺的重大發(fā)現(xiàn)。
利用一詞多義的特點,達到一語雙關的效果,將事情包裝得令人難以捉摸,歷史上的“亡秦者,胡也”,看似預言胡人之禍實則暗示胡亥亡國等例,便屬此類。其實,很有可能“亡秦者,胡也”這一句話也是秦亡后好事者杜撰的,但后人看了,更有命運的不可捉摸,而智者可先知先覺的錯覺。
儒家很早就注意到言論傳播的力量,《論語》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就有這種含義。讖語作為有特殊作用的言論,一直受到統(tǒng)治者,尤其是謀士們的重視。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讖語更是權力斗爭中力量驚人的撒手锏。西漢末年,讖語的發(fā)展更是迎來了一個小高峰,在王莽的主導下,竟然直接誕生了一個新學科——讖學!
每一個朝代滅亡之前,民間都會流傳一些讖語,有些還記載于正史里。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眼看著時局穩(wěn)定,國泰民安,于是自得意滿,召劉伯溫進宮,請教大明氣數(shù)幾何。明朝剛剛建國,朱元璋就問大明何時終結,這顯然是個敏感話題,劉伯溫不敢出言造次。但朱元璋窮追不舍,非要問個究竟,劉伯溫無奈,只好說了四個字,然后便堅持閉口不語。這四個字就是“遇順則止”。
“遇順則止”,謎底顯然是在這個“順”字上,朱元璋思索半日,不禁心情舒暢,竊笑不止。因為“順”字的繁體寫作“順”,拆開也就是“三、百、八”,無論是380年還是308年,都是直逼漢唐盛世,300年向來是封建王朝的一道坎,明朝如果能存世300年以上,朱元璋已經(jīng)很知足了。
但后來的事實證明,明朝從1368年由朱元璋稱帝開始,到1644年崇禎帝煤山自縊終止,一共只有276年,并沒有超過300年,難道是劉伯溫預言錯了?非也!劉伯溫的“遇順則止”別有深意!明朝是怎么滅亡的?是在李自成、張獻忠以及滿清的三方夾擊下覆滅的,而李自成建立政權的國號正是“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國的年號也是“大順”,明朝滅亡時滿清的年號則是“順治”,三個“順”字遇到了一起,于是大明亡了!巧合也好,天命也罷,看到這里不得不感嘆歷史的趣味無窮,也不得不敬佩劉伯溫的神機妙算。
清朝也不例外,滅亡前也有讖語?!肚灏揞愨n》記載:順治皇帝入關之后,對滿清勢力能否在中原站住腳憂心忡忡。有一天,高僧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朝,順治帝“問異日事”,向他請教大清將來的國運如何。高僧回答說:“我身不缺,我國不滅。”順治帝以為只要不是殘疾人當皇帝,大清國就不會滅亡。
事實上,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末代皇帝溥儀名字中的“儀”,繁體字為“儀”,按照慣例,臣民應當避諱,很多書商“鐫刻書籍”,考慮到避諱,就把“儀”字中的“我”去掉,就成了殘字?!拔疑聿蝗?,我國不滅?!睉灹?。
劉伯溫、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本就是名人,他們出讖語是被迫的,但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讖語的大多數(shù)創(chuàng)造者都是神秘的無名氏。在這些神秘的無名氏中,有的的確是世外高人,有的則是受了別有用心之輩指使的“槍手”。那些假的讖語多半都是為了某種政治需要而臨時制造出來的,除了可以迷惑當時的老百姓之外,在我們今天看來,不過是一種博取政治資本和煽動人心的欺騙。但不管哪一種,他們常用的手段也常常是借助漢語的一詞多義。
四大名著都有讖語存在,而以《紅樓夢》為最。紅樓夢開篇“無材可去補蒼天”的《石上偈》,“滿紙荒唐言”的《絕句》,“世人都曉神仙好”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釋四個讖語,篇篇都是對紅樓夢故事的暗示,作為綱領性的文字出現(xiàn)在紅樓夢的開篇及第一回。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在太虛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釵”冊子,是最重要的人物命運和結局的暗示;比如金釧兒的一句“金簪子吊在井里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不久,金釧兒就葬身井中,此“金”原來也指姓“金”。
第二十二回,眾人所做的燈謎,也是一次重要的人物命運的讖語。比如元春所做的炮仗,暗示了她“才得僥幸,奈壽不長”;迎春所做的算盤,暗示了她這一生終究逃不過被人算計的命運;探春的風箏暗示了她即將遠去的命運;惜春的佛前海燈,暗示了她“獨臥青燈古佛旁”的命運;寶釵的更香,更是暗示了她未來“琴邊衾里總無緣”的命運。詞的隱喻義成了讖語。
所以,當賈政看完這些謎語,不由得悲從中來,將適才的精神減去十之八九,越思越悶,悲嘆眾人“為何皆做此不祥之物為戲耶”?
然而,在賈政看眾姐妹的謎語之前,他自己也做了一個謎語,“身自端方,體自堅硬。雖不能言,有言必應”。在賈政悲嘆眾人的謎語過于悲涼之時,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謎語也是一句讖語——雖不能言,有言必應!
有言必應!這才是《紅樓夢》中隱藏最深的一句讖語,誰說了什么,一定是會應驗的!賈政沒有意識到,在他認為大家的謎語不祥之時,其實他自己的謎語才是最不祥的!也同樣是隱喻性讖語。
有了賈政的這句“有言必應”,紅樓群芳們那些看似無意的隨口之語,紛紛成了她們命運的寫照。
《紅樓夢》的偉大之一,是“讖語”足夠含蓄偉大,遠不是蘇蕙的《璇璣圖》一味“藏頭縮尾”的錦心和繡口可比,大可以構成一門學問。小說使用讖語影射個人結局或者故事走向,往往不經(jīng)意被某些人通過一詞多義的方式說出,或者通過某些情節(jié)暗示出。仔細回想才讓人幡然醒悟。
在西方傳播學中,并不把讖語看得那么可怕,大多把讖言也看作社會抗爭的一種方式。美國學者認為,謠言不過是民眾在討論過程中創(chuàng)作的即興新聞,傳播的往往是對事件未經(jīng)證實的描述或解釋。它往往攜帶著民眾的集體智慧,目的只是為事件尋找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真相。但在中國,相對的要重視得多,讖語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千百年來,它像一個幽靈,悄無聲息地和中國歷史相伴而行,而究其內核,大多還是我們語文學習中的一詞多義。
回顧歷史上撲朔迷離的讖語,或許用《紅樓夢》里太虛幻境中那副對聯(lián)來品評真假難分的讖語最為合適:“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p>
當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明確,立德樹人成為教育在新時代發(fā)展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滿足國家、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需要,是黨和國家對教育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和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語文課程在教育改革中肩負著建構具有中國傳統(tǒng)、中國特色的母語教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