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強 胡灶蘭 俞利華 朱顏光
摘 要 近年來,受到農業(yè)科技日益進步的影響,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的機械化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關注與重視?;诖?,以分析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合理實踐措施為主要目的,闡述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的實踐價值,并且分析了水稻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同時制定出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應用措施。
關鍵詞 水稻機;插秧栽培管理;植保技術;實踐措施
中圖分類號:S233.7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23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水稻插秧栽培技術的信息化成為了未來的必然發(fā)展趨勢。對比從前所運用的人工插秧苗栽培水稻的方法,此種全新的栽培方式,不但減少了實際的勞動任務量,提升了相應的生產率,而且充分利用了有關資源,對后續(xù)的推廣和廣泛運用非常有益,為水稻生產的全面機械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借助植保技術,可以達到既定的水稻產量目標,使水稻的栽種經濟成本得以控制,并且?guī)椭鷱V大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為此,系統(tǒng)思考和分析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有效實踐措施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1 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的實踐價值
1.1 降低經濟成本
對比過去采用的人工插秧技術,利用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能夠使秧苗移栽的實際效率提升將近16倍。應用此種栽培技術的過程中,會借助集中工廠化方式,實現(xiàn)小苗移栽處理,1)讓秧田面積相應的使用率得以有效提升,并且減少了需要進行灌溉、農藥治理的面積;2)對增強水稻病蟲害防控能力十分有益,凸顯出水稻機栽插秧苗的間距精準性與高密度的優(yōu)勢,即處于同樣的栽種面積時,通過運用水稻機能夠栽種的秧苗數(shù)量更多,以便達到提高秧田使用率的目的[1]。與此同時,應用全新的插秧栽培工藝,既能夠減少作業(yè)的工期,又便于實現(xiàn)秧田集中化管控,最終達到控制經濟成本的效果。
1.2 擁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通過廣泛應用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廣大水稻種植人員的勞動任務量,確保水稻栽培的安全,還可以增加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通過發(fā)展和推廣農業(yè)機械,可以使農業(yè)的勞動效率獲得提升,進而達到既定的水稻栽種目標。
2 水稻插秧栽培中的植保技術
水稻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會借助較少的水完成移栽小苗的任務。通常情況下,水稻插秧機栽培工藝要求稻田的行距間實際的距離約為35 cm,此間距對水稻分蘗期形成相應的田間小氣候十分有利。當行距較大時,稻田水十分淺,相應稻苗也非常小,可以使水稻良好地進行光合作用,土壤的溫度也可以不斷提升,從而加快稻秧發(fā)根、分蘗速度,保證稻秧能夠健康發(fā)育。但是,如果行距太寬,便可能造成很多雜草的生長,因此,應該定期進行稻田的除草,謹防雜草與水稻爭奪養(yǎng)分,阻礙到稻秧的健康發(fā)育。實際上,行距為26~35 cm,不但能夠構建適合水稻發(fā)育的環(huán)境,還提高了稻田透氣能力,而且使秧苗擁有了足夠的發(fā)育空間。具體來說,其中的各個秧苗相應的根系均呈現(xiàn)出較好的生長勢態(tài),稻種的抗病蟲害能力獲得進一步增強[2]。
3 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應用措施
3.1 做好除草處理工作,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
應用分蘗肥時,需要根據少量多次的要求,如此,既可以提升分蘗肥的利用率,又達到了將水稻田中的雜草全部清除的目的。并且,在此過程中,應該科學利用機插秧兩次除草的方式,假如在每年的8月時出現(xiàn)雜草,則運用帶藥擱田的方法,并配合水稻機插秧栽培方式,完成對雜草的清除。與此同時,應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將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相關應用要求作為主要的參考和根據,在細致掌握水稻病蟲害產生原因與情況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植保技術的應用方案,以便獲得植保技術應用的良好效果[3]。一般來說,穗期階段會出現(xiàn)非常嚴重的病蟲害,給稻秧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不但要系統(tǒng)了解該階段產生病蟲害的具體狀況,而且需要提出科學、可行的治理方案,進而確保能夠達到既定的水稻種植目標。
3.2 確保植保處理與各個生長階段情況相匹配
通過根據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運用有關要求,并且參考目前病蟲害產生的情況,不斷改進和優(yōu)化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施方案。因為稻秧性狀促使病蟲害產生,帶給稻秧嚴重的為害,所以,應該制訂出更加健全的預防和治理方案,獲取良好的預防和治理的效果。
3.3 注重施肥工作的科學開展
通常情況下,鑒于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使用的稻秧體型較小,為了有效提高稻秧的成活率,栽培的過程中需要促進水稻生長。對于施肥的環(huán)節(jié)而言,需要嚴格遵守勤施少用的原則,使得稻秧能夠吸收到充足的養(yǎng)分,加快了發(fā)育的速度。在水稻生長的中期階段,需要科學管控無效分蘗的情況;在稻穗生長的階段,需要強化施肥工作,并且提高稻穗的飽滿度。從水稻的發(fā)育角度來說,需要科學把控施肥量,當施肥過多時,盡管稻穗較為飽滿,但植株中的氮元素含量卻增加,易于導致水稻葉鞘腐敗病、稻葉枯病的產生。實際上,近幾年來,因為施肥操作錯誤導致出現(xiàn)不良現(xiàn)象的次數(shù)與日俱增,由此增加了防控與治理病蟲害工作的難度[4]。
4 結語
系統(tǒng)分析與思考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有效實踐措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通過闡述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的實踐價值,并且說明了水稻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同時制定出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應用措施:做好除草處理工作,加大對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力度、確保植保處理與各個生長階段情況相匹配、注重施肥工作的科學開展。希望此次研究與分析的內容和結果,能夠獲取有關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工作人員的關注與重視,并且從中得到相應的借鑒和幫助,以便增強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成效,進而促進我國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吳旭佩.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更新研究[J].農家致富顧問,2016(2):18-19.
[2] 張勇,陶富名,羅功儀.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更新途徑[J].南方農業(yè),2018(8):5-6.
[3] 焦保恩.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與探討[J].山西農經,2018(16):55.
[4] 呂艷瓊.水稻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初報[J].鄉(xiāng)村科技,2018(1):69-7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