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酒泉市實驗小學)
從少量讀到大量讀,從淺閱讀到深閱讀,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并非只是一股腦兒給孩子們買來大量的書籍就可以完成的。這其中,閱讀方法的遷移、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閱讀情趣的培養(yǎng),不可或缺。比如,什么樣的段落應該“跳讀”,何種文章應該快速瀏覽,什么地方應該整體把握,哪些環(huán)節(jié)應該細致涵詠,都是“巨大”的問題。教師或家長,不是在給予孩子們課外閱讀書籍的數(shù)量上下功夫,而是應該在閱讀方法的遷移上打基礎,引領學生會讀——讀出有趣、讀出效果、讀出見地。
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一文,因為大象的耳朵很特別——“像扇子似的”——所以引發(fā)了下文眾多動物的議論。這種“首尾呼應”的寫法就應該遷移到課外閱讀中。無疑,故事類文章大多有這樣的特點,引領孩子們從故事的前因后果中厘清故事的發(fā)展、走向、迂回和后續(xù),對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整體把控能力和板塊閱讀能力,很有好處。
不僅僅是“首尾呼應”,諸如“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總分總、虛中映實”等寫作方法,都可以在大人的引領下完成華麗的遷移,都可以在“課內學方法課外會運用”中打牢閱讀的功底。至于今天運用“選讀法”、明天運用“精讀法”、后天運用“摘錄批注法”,等等,更應該依據(jù)實際情況而做到熟稔自如。當孩子們長期浸泡在閱讀的海洋中,能夠在不經(jīng)意間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之時,孩子們該欣慰了,教師該欣慰了,家長該欣慰了,與此相關的一大群人該欣慰了。
在孩子們的課外閱讀中,教師或家長應該善于誘導,變“怕讀”為“想讀”。如何“想讀”?對于成長的小學生而言,恐怕僅僅關注閱讀方法是不夠的。新的時代背景和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我們還必須關注孩子們的精神滋養(yǎng)和品性純化。實踐多次證明,通過閱讀,孩子們的精神大廈建造得愈堅實,樂讀、想讀的愿望就愈強烈。當閱讀已經(jīng)不僅僅是為言語生命打基礎,同時也與孩子們的人生成長對接時,其過程變得意蘊十足。
比如,讀《神筆馬良》,應當引領孩子們不僅僅領悟其故事敘述技巧,更重要的是觸摸其中“懲惡揚善”的深意;讀卡達耶夫的《七色花》,引領學生在厘清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深深思考“欲望、利他、希望”等沉甸甸的字眼;讀泰戈爾的《愿望的實現(xiàn)》,不僅僅體會合理而又新奇的情節(jié),更重要的是體會“身份互換”之后一系列故事對人心的浸潤、滋養(yǎng)和鍛造。
原來閱讀不僅僅是對字詞句的重新溫習,而是精神生命的日漸豐富、性格性情的持續(xù)鍛造和情感世界的潛滋暗長,正如家長所言的:“懂禮貌了,可能是長期閱讀的效果”“知道文明待人了”“說話變化很大,知道引用成語了”……成人在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課外閱讀的條件時,一定不能忘了人文生態(tài)的重建,一定不能疏忽道德生命的拷問,一定不能漠視精神家園的奠基。
真正好的閱讀應該“從文本出發(fā),不脫離實際,有所延拓?!彼^“不脫離實際”,是指一定要推薦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書籍。所謂“延拓”,是指不拘囿在當時當刻,不限制于當下文本,而應引領孩子們左右縱橫、上下溝融、連接古今,走向更廣意義上的課外閱讀。這樣的“延拓”策略,喚醒的不僅僅是孩子們對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自主呼吸,在此過程中,孩子們閱讀視野的擴展、精神生命的豐富和言語生命的博大,才是課外閱讀中更加靚麗的風景。
如一年級時,給孩子們推薦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謠和兒歌,讓他們讀得有滋有味;二年級時讀讀一些淺顯的童話作品,在輕松愉快中讀出童趣、讀出意蘊、讀出深意;三四年級時讀讀《三字經(jīng)》等稍深一些的古文書,引領學生深讀;五六年級時讀讀一些名著,在更為斑斕多姿的書籍的海洋中“深呼吸”……比如,讀完本首詩,引領學生讀讀與此相關的其他詩;讀完這本書,引領孩子們讀讀本作者的其他書;讀完本朝代的此類作品,引領孩子們讀讀其他朝代的同類作品……
這樣的“延拓”不僅開闊了孩子們的讀書視野,同時也是心的擴大、情的豐富和思想的延伸。引領孩子們在不同年齡段都能讀好書、好讀書、深讀書,應當成為教師和家長的經(jīng)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做精做細做實這項“工程”,需要成人不一樣的堅守、不一樣的耐心和不一樣的理念。但愿,成人能夠引領孩子們從容走在這樣的奠基之路上,為語文學習助力,為將來的高考助力。當然,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們的人生助力,為一個人文底蘊深厚的大國的崛起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