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愛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閱讀教學中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閱讀教學中,課前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師布置預習任務時不能無目標、無要求,要有一定的方法指導。首先讓學生讀文題,揣摩文章的大概內容,然后再讀課文,來印證自己的判斷,這樣做的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利用工具書,解決課文中不會讀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詞,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再次,結合注釋,再讀課文,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感悟表達的情感。最后,在前面閱讀的基礎上再精讀課文,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練習了寫作能力。
課堂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依據(jù)新語文課程方案的總體目標,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立足開發(fā)學生思維,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一目標,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重新整合,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研究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要設計一些學生交流的情境活動,感悟作者或課文中人物最真實的情感,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產生共鳴。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營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經歷動手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要注重學生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多角度思考,對同一問題的多元解讀,從而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新課程標準倡導不僅要鼓勵學生個體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解決問題,更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以有效提高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有問”“善問”“會問”的課堂,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問”的課堂。課堂一定要讓學生在質疑中思辨,在思辨中質疑。古語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把提問探究的權力還給學生,才能真正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才能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這種能夠質疑、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夠針對自主行動、個體發(fā)展以及對自身行為的動機、目標和結果進行反思的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恰恰是新的語文課程方案的核心內容。因此“質疑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
教師如果不放手課堂,不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的思維就會被限制,創(chuàng)造力就會缺失 ,他們就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到最后就會發(fā)展成為懶得去想,這樣,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就永遠得不到提高。因此,給學生以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在具有發(fā)展空間的環(huán)境中學習,率性自然,發(fā)揮自己的天性和潛能,應是當下語文課堂的主流。教師要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課堂心理時間短暫而愉快,課堂心理空間廣闊而豐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講。這樣學生會快樂地多學,又能體現(xiàn)老師的主導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xiàn)“少教多學”。
落實少教多學,“以生為本”,“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xiàn)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先學后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只要學生能學會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學;只要學生能思考完成的,就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只要學生自己能得出結論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放手讓學生自主感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再根據(jù)課堂反饋情況,有的放矢點撥總結,讓語文課教學成為師生共享的過程,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為了讓每一個個體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優(yōu)劣狀況,同時激發(fā)評價對象的競爭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評價中,既可以增進學生間的多向交流,又可以讓學生在與同伴學習的比較中進一步認識自我,取長補短。學生在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既讓更多的學生有了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團結、協(xié)作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發(fā)展。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把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重中之重,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整合單篇文章、多篇文章、整本書乃至跨媒介材料等多樣化的學習內容,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在聽教師講解學習并結合向他人咨詢學習的過程中,在主動學習并結合與同學結伴學習、班級研討交流學習、專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自主學習,自己體驗,自己總結、建構知識,最終積累言語經驗,轉為能力,生成素養(yǎng)。這就要求學生激活所有的學習要素,融通課內外,打通讀思寫,因此,課外大量閱讀將成為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要結合學生生活,有選擇地給學生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勤查資料,勤做筆記;圍繞所讀作品,利用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相關注釋、評點等資料,加深和拓展對作品的理解;學習運用評點方法,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感受課外的另一份天地。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獨立閱讀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成果多贊揚,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信心,有更廣泛的閱讀興趣,這樣,學生多了發(fā)現(xiàn)的空間,多了自主的權利,課后作業(yè)在他們眼里不再是“負擔”,而是蘊藏著無窮樂趣的浩瀚大海,遨游在大海當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總之,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考慮如何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情組織學生的課堂學習。教師要把自己當作學生,用心去探知學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活動,要課內課外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新課標理念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