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第六實驗小學)
小學生頑皮好動,上課伊始,大腦還停留在課間的嬉戲打鬧中,無法快速地投入課堂教學。而巧妙地課堂導入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圖片(動畫)、動聽的音樂等,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點集中到課堂上。這時候老師再展開課堂教學,才會取得好的效果。
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比較大,教師通過巧妙的課堂導入如設置懸念等,可以使學生帶著解疑的目的去學習語文,而當學生尋求到答案時,又對自身的能力產(chǎn)生了肯定和自信,從而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興趣。
課堂導入可以把小學生帶入即將學習的知識領域,為學生的學習指引方向。在課堂導入時,老師應該順勢幫助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以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學習。
導入的目的是為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以便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而小學生思維活躍,很容易“跳脫”,因此,教師在導入時應緊扣課堂教學內(nèi)容,巧妙地將話題引到課本內(nèi)容中,引導學生快速進行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
課堂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場白”,要起到“拋磚引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因此,導入應該設計地簡短、有趣、“直奔主題”,時間一般控制在5分鐘左右。要避免導入時間過長而導致學生注意力轉移,從而錯過最佳教學時間,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導入的方法可謂“五花八門”,有時候會讓老師們出現(xiàn)“選擇困難癥”。但是教師應該明白一點:課堂導入是為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因此,課堂導入必須適應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便于學生接受。比如,低年級小學生對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圖片(動畫)、動聽的音樂等更容易接受,而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則可以嘗試運用懸疑、提問、談話等導入。
小學生尤其喜歡聽故事,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先把課文內(nèi)容的精彩部分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從而導入課堂教學。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一課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小壁虎在墻角捉蚊子,一條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拼命掙扎,把尾巴掙斷逃走了。小壁虎斷了尾巴,心里很難過,于是便想去借一條尾巴。在借尾巴途中,小壁虎遇到了小魚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那么,小壁虎最終有沒有借到尾巴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課文《小壁虎借尾巴》?!蓖ㄟ^講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課,使學生帶著一顆牽掛與好奇之心投入課文,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最終達到教學目的。適用于這種導入方法的課文還有《坐井觀天》《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晏子使楚》等。
簡言之,就是利用教學掛圖、多媒體幻燈片展示圖片導入課堂教學。如《田家四季歌》(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用寥寥數(shù)字描述了一年四季的變化。雖然學生對一年四季都有所了解,但是僅僅限于春天的花、夏天的小麥、秋天的玉米、冬天的雪等,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一年四季,我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挑選了世界各地一年四季的圖片,不同的風景與自然現(xiàn)象,讓同學們嘆為觀止。在同學們“啊啊”的贊嘆中,我展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適用于圖片導入的課文還有很多,如《日月潭》《難忘的潑水節(jié)》《黃山奇石》《金獎章》等。
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讓小學生很快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導入時,我會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尋找一些與之相匹配的歌曲播放給學生聽,借以導入新課。如在《找春天》(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一課中,我給學生播放《春天在哪里》這首歌。由于小學生在幼兒園時學習過這首歌,因此,當旋律響起時,學生們很快跟著節(jié)奏哼唱起來。當音樂結束時,我給學生們說,同學們,春天在哪里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找春天。再如《升國旗》(人家版一年級上冊)一課中,我首先給學生播放了《國歌》,并向?qū)W生們講述了國歌的來歷。聽著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明亮雄偉的旋律,學生們很快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根據(jù)本節(jié)課要講的內(nèi)容,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以真實的環(huán)境把學生帶入課堂教學。如在《曹沖稱象》(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一課中,我拿了一個黃金梨來到教室,學生們看到后立馬把眼球集中到我手上的梨,并在座位上嘰嘰喳喳。接著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黃金梨多重嗎?”學生們紛紛說“不知道”。我又問學生:“那怎么才能知道它的重量呢?”學生們說“用秤稱一稱就知道了”。然后我又問:“梨可以用秤稱,因為它很小很輕,可是如果換成一只大象呢?怎樣才能稱出來它的體重?”學生們此時已露出疑惑的表情。最后我說,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古人怎么稱大象的。通過這種導入方法,很快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并快速投入課文學習中,《植物媽媽有辦法》《霧在哪里》等課文都適用于這種導入方法。
小學生好奇心比較旺盛,腦袋里隨時都裝著一千零一個為什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展開教學。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導入教學:同學們對地球的印象是怎樣的?學生們用“圓的”“非常大”“有幾百個國家”“無邊的大海”等來形容。然后我說,曾經(jīng)有人這樣形容我們的地球家園:“我覺得大家應該同心協(xié)力維護這個微小、美麗而脆弱的星球”(把這句話利用幻燈片展示給學生)。他說地球“微小”“美麗”“脆弱”,這和剛才大家說的地球可不一樣啊。那么,他為什么會這樣描述地球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到課文中找到答案。通過提問導入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究,可以實現(xiàn)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明天要遠足》《陶罐和鐵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彩色的翅膀》等課文都可以使用這種導入方法。
古人語:“溫故而知新”。這句話放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這樣理解:學生在課前自己溫習已經(jīng)學習的相關舊知識,在這里,“溫故”是手段,導入新課才是目的。如在學習《半截蠟燭》(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這一課時,我這樣導入課堂教學:同學們,我們在四年級的時候曾經(jīng)學過《夜鶯的歌聲》,在這篇課文中,蘇聯(lián)兒童小夜鶯巧妙地同敵人周旋,通過吹口哨學鳥叫,為游擊隊傳遞消息,協(xié)助游擊隊殲滅德國法西斯。在二戰(zhàn)時期,與德國法西斯斗智斗勇的不止蘇聯(lián)一個國家。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半截蠟燭》,看看這位法國的主人公是怎樣同德國法西斯斗智斗勇的。通過這種導入,既幫助學生鞏固了原有知識,還能讓學生盡快投入新課文的學習與理解上。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導入新課有很多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定法。俗話說的好,“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準確把握課堂導入的原則,善于挑選最適合課文、最適合小學生發(fā)展特點的導入方法,讓課堂導入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