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芳,吳青京,王青慧,陳芬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生殖系統(tǒng)良性腫瘤,但發(fā)病原因并不是很明確,有可能是受到體內外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生理結果,涉及到子宮正常肌層細胞的過度增殖生長。近些年流行病學的研究已證實,子宮肌瘤的生長和瘤體的維持有賴于女性體內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1],而雌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又受到多種體內外因素相互影響。隨著現代生活環(huán)境改變、抗生素及生物制劑的應用,人體腸道菌群成分和數量的改變,對人體運動、免疫、內分泌及性激素水平狀態(tài)均存在重要影響[2-4]。而雌激素水平的改變是女性子宮肌瘤發(fā)病的一個獨立影響因素。相關研究也已經證實,除了雌激素、孕激素對子宮肌瘤有影響外,體內微量元素、生長因子、免疫細胞等與子宮肌瘤同樣具有密切的關系。人體腸道菌群數量龐大,時刻影響著人體生理功能,對機體激素合成與分泌、微量元素、生長因子、免疫系統(tǒng)等影響深遠。本研究分析育齡女性腸道菌群情況及部分菌群種類的水平,為腸道菌群情況與子宮肌瘤發(fā)病的相關性提供理論依據。
1.1.1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海南省婦幼保健院收治的育齡女性子宮肌瘤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為25~45歲,平均年齡(36.6±3.3)歲;將同期來我院行健康體檢女性70例,設為對照組,年齡為23~46歲,平均年齡(35.8±4.5)歲。兩組就診者的年齡分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1.2 納入標準 (1)觀察組所有子宮肌瘤患者均符合臨床及B型超聲診斷的標準;(2)兩組受檢對象均屬育齡女性,未絕經。排除標準:(1)受檢者患有明顯消化道急、慢性疾??;(2)排除既往有胃腸道手術史者;(3)排除1月內服用外源性雌孕激素、抗生素及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生物、化學制劑;(4)排除妊娠和哺乳期女性;(5)排除患有重要臟器病變和精神障礙者;(6)排除對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不認可者。
1.1.3 標本采集 收集兩組受檢者新鮮大便,取大便中段約5 g于無菌干燥試管內,保存于-80℃冰箱中。
按照實驗室無菌操作要求,根據DNA提取操作步驟進行糞便DNA的提取,并進行DNA聚合酶鏈反應—梯度凝膠電泳,用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腸道菌群中細菌總數、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大腸桿菌、擬桿菌、梭桿菌、變形桿菌和乳酸桿菌的數量,以(拷貝數/克濕糞)表示。檢測詳細步驟按試劑盒說明。
采用SPSS20.0軟件系統(tǒng)對標本數據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子宮肌瘤組患者腸道的細菌總數、乳酸桿菌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P<0.05)。子宮肌瘤組糞腸球菌、大腸桿菌水平高于對照組,但兩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子宮肌瘤組的雙歧桿菌、擬桿菌、梭桿菌和變形桿菌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子宮肌瘤組腸道細菌總數、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水平與子宮肌瘤發(fā)病呈正相關(P<0.05);擬桿菌、梭桿菌、變形桿菌與子宮肌瘤發(fā)病呈負相關(P<0.05);其中糞腸球菌、大腸桿菌與子宮肌瘤的發(fā)病相關性不顯著(P>0.05),見表2。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在育齡女性群體中發(fā)病率約為23%[5],是引起子宮紅色變性、子宮蒂扭轉和生殖器炎性反應的主要因素,甚至引起女性不孕癥。相關報道指出[6],無排卵的不孕女性容易發(fā)生子宮肌瘤,體內的雌激素水平較正常女性體內的高。隨著飲食結構改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數量發(fā)生改變,在對人體腸道菌群關注度的提高發(fā)現,腸道菌群與人體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免疫系統(tǒng)及激素水平的代謝密切相關[2-4]。對子宮肌瘤的深入研究已證實,子宮肌瘤的發(fā)病及形態(tài)的維持依賴于體內雌激素水平,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維生素D、維生素E和碘、硒等微量元素影響[7-9]。再者,相關研究報道,體內免疫細胞、生長因子及微量元素的異常與子宮肌瘤的發(fā)生有關[10-11]。腸道菌群的狀態(tài)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人體生理功能,對胃腸道內食物的發(fā)酵提供了多種生物活性和通路,同時對維生素D、維生素E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代謝吸收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8-9],而微量元素參與機體生理功能,并參與女性生殖激素分泌功能。
表1 兩組受檢者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 (±s, n=70)Table1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flora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s, n=70)
表1 兩組受檢者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 (±s, n=70)Table1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flora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s, n=70)
Groups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Bifidobacterium Enterococcus faecalis Escherichia coli BacteroidetesFusobacteriumProteus speciesLactobacillus Observation 9.67±0.15 8.33±0.38 7.35±0.38 7.32±0.48 5.67±0.43 4.36±0.49 4.73±0.25 6.72±0.34 Control 8.73±0.62 9.57±0.30 7.17±0.20 7.20±0.13 7.52±0.51 8.42±0.61 7.82±0.36 3.40±0.37 P 0.045 0.016 0.312 0.778 0.007 0.000 0.000 0.000
表2 腸道菌群水平與子宮肌瘤發(fā)病的相關性分析Table2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pathogenesis of uterine leiomyoma
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能夠發(fā)現、識別及清除對機體有損害的損傷因子,并能維持身體內、外環(huán)境的平衡與穩(wěn)定狀態(tài),同時能促進吞噬細胞產生TNF-α,使損傷的平滑肌細胞發(fā)生增生性病變。有研究報道[10],TNF-α與子宮肌瘤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其機制可能是抑制了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而研究也證實,腸道菌群的狀態(tài)對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具有重要影響[12],最終導致免疫系統(tǒng)的平衡打破,免疫因子激活,引發(fā)子宮肌瘤。
近些年研究發(fā)現,子宮肌瘤是一種高度依賴體內雌、孕激素的良性腫瘤。在子宮肌瘤體內,雌激素受體(ER)和孕激素受體(PR)水平高于正常的子宮肌層。再者,子宮肌瘤主要高發(fā)于育齡期女性,而在此年齡段的女性雌、孕激素水平較其他年齡段高。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率較未服用的高,在停用雌激素或絕經期后,瘤體將逐漸縮小[13]。身體內微量元素和電解質參與性激素的合成,而腸道菌群的失調對維生素及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轉運均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8-9],這可能是導致子宮肌瘤發(fā)生的原因。
相關的研究表明[13-14],機體內的生長因子與子宮肌瘤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尤其是與表皮生長因子(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轉化生長因子(TGF)關系最為密切,研究發(fā)現其促進子宮肌瘤的生長機制可能與促進子宮平滑肌細胞的分裂、增殖和與瘤體血管的生成有關。雌激素相關的研究發(fā)現[15],在子宮肌瘤瘤體內EGF受體、VEGF受體、TGF受體水平較正常子宮肌層高,生長因子受到雌激素的影響作用于內分泌系統(tǒng),也使子宮肌瘤細胞增殖和分裂加強。而腸道菌群的水平狀態(tài)對生長因子也起到調節(jié)作用[16]。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的發(fā)生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腸道菌群不但對人體內微量元素、免疫系統(tǒng)、生殖性激素及生長因子產生影響,從而與子宮肌瘤形成密切的相關性;還與人體的骨代謝、甲狀腺、精神、腸道屏障和腫瘤病變等有緊密聯系[17]。由于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加之在觀察菌群種類上選擇最常見的幾種,觀察指標相對欠缺,將在后期加大患者數量,增加觀察菌群種類,以完善其他菌群種類對子宮肌瘤的發(fā)生乃至人體疾病的相關性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