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暉
家庭暴力是一種違法行為,但不一定是犯罪行為。犯罪與否,是以結果和情節(jié)論,取決家庭暴力的強度,傷害的程度以及性質惡劣的程度。
深圳一位8歲女童被親生父母家暴的監(jiān)控視頻2018年年底在網上被曝光后,引起了社會的不小反響,也引發(fā)了廣大網友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其實,在“不打成器”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下,孩子被打罵的現(xiàn)象在我們身邊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只不過這次曝光的視頻中,孩子家長下手實在太狠,引起了網友的憤慨,進而深圳市公安機關介入,已依法對其父母刑事立案偵查,并對二人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只有拿起法律的鏟子,才能鏟掉千百年來封建意識下積累的“棍棒教育”觀念。家暴孩子的父母“被關了”,但更多人關心的是,該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孩童遭遇家暴后,該何去何從?施暴父母的責任又當如何?如何破除家暴犯罪案件面臨的辦案困境?反兒童家暴的法律制度該如何進一步完善,發(fā)揮更大作用?不少法律界專業(yè)人士對此也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對孩子進行打罵管教,是不是就是實施家暴呢?法律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這是很多人比較困惑的。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許莉副教授表示,對孩子的管教在法律方面討論比較多的是父母能不能有體罰行為,到底能不能打孩子。一種認為是從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來說,在適度的范圍內父母有懲戒的權力,一種認為是動一個手指頭都不行,屬于不妥當?shù)墓芙谭绞?。這個在法律學界是有爭議的。
著名家事律師嚴嫣認為,從嚴格的法律角度來講,家長只要動手就是家暴,但是事實上,國內很難認定動了手就是家暴,這與國外不同?!斗醇彝ケ┝Ψā芬呀泴嵤┝艘欢螘r間,解決了一些個案,但是還沒有做到真正到位。她表示,家暴的界限在哪里,其實法律界限并不明確,這種行為一般也很難被發(fā)現(xiàn)。但只要實施了打罵的行為,一定就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一種違法行為,但不一定是犯罪行為。犯罪與否,是以結果和情節(jié)論,取決家庭暴力的強度,傷害的程度以及性質惡劣的程度。打到孩子有傷了,就是虐待,傷得嚴重了,就轉化為故意傷害。
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李明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對于深圳家暴案中女童的父母作為加害人應如何追責,關鍵要看女童父母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女童父母長期施暴,造成了女童嚴重的身體損害或精神損害,后果嚴重,應該以虐待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不是長期虐待而是偶爾的一次性毆打,造成輕傷以上后果,應按故意傷害罪追究刑責。如果女童父母的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情節(jié)特別輕微不予治安管理處罰的,應當給予批評教育并通報當?shù)卮澹ň樱┟裎瘑T會。
上海市長寧區(qū)檢察院檢察官湯汝燕也認為,“追責要有一定依據,要對家暴區(qū)分程度、區(qū)別對待?!彼k理過一起8歲女童被生母虐待案,母親多次用拖鞋、繩子、電線等對其進行毆打,屬于比較惡劣的情節(jié),累計造成其74%的體表軟組織挫傷,經鑒定其傷勢已構成重傷。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這名母親最終以虐待罪被判處了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并禁止其在緩刑考驗期起六個月內未經法定代理人(女童生父,二人已離異)同意與被害人接觸。
如何用法律手段來制止家暴行為?嚴嫣律師向記者介紹,在2016年開始實施的《反家庭暴力法》中,對于制止家庭暴力,規(guī)定了三種處置方式:強制報告、出具告誡書以及人身保護令,對于兒童家暴行為的早期發(fā)現(xiàn)、行政干預、司法干預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武器。這三種制度都是首次出現(xiàn)在《反家庭暴力法》中,具有積極的意義。
《反家庭暴力法》第14條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醫(y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將強制報告義務進行明確規(guī)定的法律。許莉副教授認為,法律規(guī)定的這些機構和人員有責任、有義務向公安機關報案,這是一個法定職責,不管能否判斷是不是家庭暴力,都要去報警,由公安介入去調查,進行干預。
告誡制度是一項具有警示和防止暴力更加嚴重化的行政干預措施?!斗醇彝ケ┝Ψā返?6條、第17條規(guī)定了告誡制度的適用條件、告誡書的內容、告誡書的送達人員和單位以及對告誡書執(zhí)行情況的查訪和監(jiān)督。許莉副教授介紹,對于實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公安機關方面將會對其出具告誡書,其中要記錄加害人的身份問題、實施家庭暴力的事實陳述以及不得再實施家庭暴力的警告,并且告誡書可以成為法院審判家庭暴力案件的證據。
針對司法保護受害人安全問題,《反家庭暴力法》專章規(guī)定了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是《反家庭暴力法》最大的亮點之一。在嚴嫣律師看來,人身保護令無疑是家暴受害兒童的護身符,為其提供了以法律強制力為后盾的“特別保護”,同時也對保護令的被申請人形成了威懾力。被申請人如果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法院既可依法處以罰款,又可以采取司法拘留措施,甚至追究刑事責任。
據了解,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xiàn)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人民法院一般情況下在72小時要做出裁定是否簽發(fā)人身安全保護令,遇到特殊情況24小時必須做出裁定。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保護范圍可以包括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在深圳這起家暴案件中,深圳市寶安區(qū)婦聯(lián)已向法院申請了該女童的人身安全保護令。據《檢察日報》報道,截至2018年11月,全國法院共審查5632件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案件,發(fā)出3560份人身安全保護令。
在中國,“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根深蒂固,家長對于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行為往往被視為家長的“正常教育”,是“家務事”。嚴嫣律師介紹,在不少家暴兒童行為中,由于孩子沒有受到很明顯的身體傷害,這些以管教為名的肢體攻擊,在媒體沒有曝光的情況下,很難被發(fā)現(xiàn),也很難被界定為家庭暴力。由于有了“管教孩子”的遮羞衣,很多家暴兒童的行為是被漠視、旁觀的,被以“家庭矛盾”為由不加干涉。
2016 年7月27日,北京,兩月男嬰被吸毒父親打殘,母親訴撤銷其父監(jiān)護權。
不過現(xiàn)在有了強制報告制度,舉報家暴行為成為義務,將會逐步改變人們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但是現(xiàn)在家庭私密性加強了,對孩子的家庭暴力隱蔽性也更明顯,等到被發(fā)現(xiàn)了情況都比較嚴重,比如南京曾發(fā)生的養(yǎng)母虐童案。
李明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案發(fā)周期較長、證據難以保全,受害人處于相對弱勢地位、舉證能力有限,相關事實難以認定等都是家暴案件的特點?!坝捎诩冶┬袨榈碾[蔽性,加之受害者在極端恐懼下留存證據的意識不強,導致司法實踐中原告方難以提出大量證據,最終敗訴?!?他認為,司法機關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應確立家暴舉證責任的合理分配方向,適當將一部分舉證責任轉移到施暴者身上。此外,還應當鼓勵積極報案、控告和舉報,擴大線索、證據的來源,積極留意可能涉及家庭暴力犯罪的行為。
當然,嚴嫣律師表示,強制報告機制固然是好的,但是舉報者獲得證據也要合法合規(guī),用合規(guī)合法的途徑來幫助孩子。她覺得在深圳這起案件中,原始視頻證據的獲得有侵犯他人家庭隱私的嫌疑,上傳視頻者幫助孩子的方式也是不對的,應該向公安機關報案的同時,有選擇性地向媒體曝光?!皩崿F(xiàn)正義的同時,也要用正義的方式?!?嚴嫣說。
重慶市永川區(qū)關工委和區(qū)司法局聯(lián)合主辦的2016 年暑期留守兒童普法特別行動在何埂鎮(zhèn)花園小學拉開帷幕。
檢察官湯汝燕結合辦案實踐,在接受《檢察日報》采訪時認為,破除“舉證難”主要可以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有的被害人身上的淤青傷痕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褪去,影響傷情鑒定結果,公安部門可以加快此類案件辦案進程,及時固定證據進行鑒定,完善證據鏈條。第二,學校和社區(qū)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監(jiān)管責任,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落實對虐童行為的強制報告義務。此外,建議不要將相關視頻、圖片隨意發(fā)布到互聯(lián)網,一來不利于兒童隱私保護,二來也影響案件正常辦理。第三,未成年被害人沒有足夠的辨別是非的能力,需要有關部門加強自我保護方面的教育和宣傳。
除了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等法律干預手段,《反家庭暴力法》第21條還規(guī)定,監(jiān)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嚴重侵害被監(jiān)護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被監(jiān)護人的近親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等有關人員或者單位的申請,依法撤銷其監(jiān)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jiān)護人。因此不少網友呼吁,撤銷深圳案件中施暴父母的監(jiān)護人資格。
據《檢察日報》報道,來自民政部2017年統(tǒng)計,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被撤銷監(jiān)護人資格案件中,遺棄和拒不履行監(jiān)護職責,強奸、性侵、猥褻未成年人,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三類案件最為高發(fā)。據統(tǒng)計,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涉嫌犯罪的監(jiān)護人588人,起訴587人。對監(jiān)護人嚴重侵害未成年人,不宜繼續(xù)監(jiān)護的,檢察機關共建議、支持有關部門和個人向法院申請撤銷其監(jiān)護權121件。
不過許莉副教授表示,父母家暴孩子的行為即使被發(fā)現(xiàn)了,監(jiān)護權也不是輕易撤銷的,也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有大量的情況是父母雖然有家暴違法行為,但情節(jié)與后果并沒有達到需要撤銷監(jiān)護權的地步。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規(guī)定了如果監(jiān)護人不履行監(jiān)護義務,可剝奪監(jiān)護權,但這種處罰一般是在監(jiān)護人具有非常嚴重的犯罪性質的行為時才會被啟動。
由于有了“管教孩子”的遮羞衣,很多家暴兒童的行為是被漠視、旁觀的,被以“家庭矛盾”為由不加干涉?,F(xiàn)在家庭私密性加強了,對孩子的家庭暴力隱蔽性也更明顯,等到被發(fā)現(xiàn)了情況都比較嚴重。
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理事楊曉林在接受《檢察日報》采訪時也認為,對撤銷施暴父母的監(jiān)護權應持審慎的態(tài)度?!俺蜂N父母的監(jiān)護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督促父母改正暴力行為的手段?!彼J為,撤銷施暴父母的監(jiān)護權,應遵循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確立的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不能看到未成年人被家暴,就條件反射般地要撤銷父母的監(jiān)護權,而是應綜合考量父母的監(jiān)護權被撤銷后給未成年人的生活境遇帶來的影響。此外,不能忽視監(jiān)護權的恢復機制,這樣才能敦促父母改正自己的暴力行為。
嚴嫣律師表示,家庭暴力特別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不僅會對未成年人的身體造成傷害,還可能對其心理和精神造成嚴重的損害,應該在最前端就進行心理健康的干預和輔導。不過她認為目前國內懂兒童心理學的心理專家比較稀缺,在專業(yè)人士和干預機制上還是有所欠缺,這方面需要加強。
李明舜也提到,法院根據案件需要可以聘請適當?shù)纳鐣耸繉ξ闯赡耆诉M行社會觀護,并引入心理疏導和測評機制,組織專業(yè)社會工作者、兒童心理問題專家等專業(yè)人員參與訴訟,為未成年人和被申請人提供心理輔導和測評服務。楊曉林也認為,如何構建科學的心理干預救助機制、重塑健康人格,是當前少年司法亟須解決的問題。他認為,各部門都應當通力合作,完善相關的合作機制,通過社會機構干預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這是一種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