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走進當代人物畫大家戴敦邦先生位于漕河涇畔的畫室,很難想象這間簡陋到幾乎破敗的房子,就是一代大家辛勤耕耘、筆歌墨舞了幾十年的地方。沒有豪華的裝修,沒有高檔的家具,四壁除了畫卷,就是書籍,甚至連空調(diào)也沒有。就這樣,在冬冷夏熱的畫室里,戴敦邦從花甲之年畫到了耄耋之年。與他相濡以沫六十余年的妻子沈嘉華,常常望著自己的老伴兒,半真半假地嗔道:“從年初一畫到年三十,儂啥開心?”而在一邊的戴老,則攏起袖子,瞇起眼睛自嘲道:“不畫,叫我干啥呢?”一句話說完,老夫妻倆會心地笑了起來,霜雪般的頭發(fā)、銀白色的胡須,在夕陽的照耀下,分外動人。
畫筆亦史筆,走進戴敦邦的藝術(shù)世界,忽而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忽而是大觀園里的兒女情長,有《金瓶梅》的俗世百態(tài),也不乏《牡丹亭》的溫婉纏綿,更有唐詩的恢宏、宋詞的清麗、元曲的市井、佛道的飄逸、儒家的智慧……題材從古至今,豐富多彩,觀之令人目不暇接,震撼不已。
一襲中式衣袍,一派仙風道骨,慈眉善目的戴敦邦先生如今已有81歲高齡。自1998年從執(zhí)教的上海交通大學藝術(shù)系退休以來,戴敦邦幾乎分秒必爭,在自己并不豪華的畫室里,沒日沒夜地勤懇工作著。寒來暑往,就在這間“戴家樣”藝術(shù)作坊中,誕生了《新繪全本紅樓夢》《新繪水滸傳》《金瓶梅全圖》《水滸人物一百○八圖》《神緣造像譜》《大亨》《老上海小百姓》等精品力作。戴敦邦幾乎每年都要拿出一兩部新作,奉獻給熱愛“戴家樣”藝術(shù)的讀者們。這一晃,就是二十年,戴敦邦宛如藝術(shù)門里的苦行和尚,對自己心目中的“中國風情、民族派頭”,孜孜不倦地做著探索與實踐。丹青不知老已至,富貴于他如閑云,他心中永遠只有一個信念——用自己的畫筆,用畢生心血凝聚的“戴家樣”藝術(shù),為中外讀者講好中國故事。
多少年來,戴敦邦筆下的古典題材及古裝人物成為一代代藝術(shù)愛好者們心中的經(jīng)典,其畫風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美學精神,用筆精到,濃墨重彩,雅俗共賞。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哪怕是畫了無數(shù)次的“寶黛讀曲”,如何發(fā)揮自身在造型藝術(shù)上的長處,通過純正的中國畫線條,做到“氣韻生動”,始終是戴敦邦不斷思考的方面。因此,每畫一遍《紅樓夢》或是《水滸傳》等名著,他總是強調(diào)“熟戲要生唱”,在造型、構(gòu)圖與線條的表達上,可謂動足了腦筋,力求三個字——不一樣。
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本來就是一件“和自己過不去”的事。原本為古典人物造像并非難事,畢竟誰也沒見過古人的容貌,可為了畫出特色,體現(xiàn)獨到的“戴家樣”藝術(shù)品位,戴敦邦自己給自己找了不少麻煩?!拔铱傁M约旱淖髌方?jīng)得起推敲,尤其是我筆下的題材,多數(shù)是古典文學名著,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盡量做到‘三碰頭——原著描寫形象、畫家筆下造型與讀者心中印象三者得吻合?!贝鞫匕钸@樣要求自己。隨著年齡的增加,戴敦邦的作品愈見純熟精到。出于對先生健康的關(guān)心,我曾勸他慢慢開始畫一些寫意性強一些,也不那么吃功夫的作品。他卻極為嚴肅認真地對我說道:“畫上的‘戴敦邦三個字是我自己的招牌,我不能對不起自己,更不能對不起讀者。大寫意看似容易,其實難度極高,不是我不想畫,只是我有自知之明,不會畫,只會下死功夫?!笔煜ご鞫匕畹娜硕贾?,他的身上,有著一股子倔勁,在連環(huán)畫日漸式微的今天,大量畫家轉(zhuǎn)投國畫隊伍,畫起了好賣、走俏的仕女或高士。戴敦邦卻始終守著一方凈土,堅持心中理想,為了畫好古典文學作品,甚至推掉了大量可以讓他“賺大錢”的商品畫約稿,為的就是能夠閉門潛心創(chuàng)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了畫好一個細節(jié)、一件文物,他甚至要停下畫筆,走出書房,去找尋大量的文字、圖像資料作為參考,頻繁前往博物館、檔案館進行查詢,以保證對歷史和人物的認識拿捏準確。
《西廂記》插圖,戴敦邦繪
這就是戴敦邦的繪畫方式。他曾經(jīng)說過,每每創(chuàng)作大型作品,在前期準備過程中,面對著雪白的宣紙,有時腦中一片空白,有時想法卻又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怎么都無從下筆。但是隨著準備過程的不斷深化,主要形象竟會如電影鏡頭一般,一一浮現(xiàn)于自己眼前,如何布局,如何下筆,一下子變得明朗起來。而在這一刻,戴敦邦就如演員入戲一般,把自己生命與畫筆融為一體,投入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去,隨著筆下的人物一同喜怒,一同哀傷。
戴敦邦與古典名著有緣。想當年,中央電視臺為拍好電視劇《水滸傳》,極力邀請戴敦邦負責全劇的造型設(shè)計。出于對名著的熱愛,素來沉穩(wěn)的戴敦邦一下子豪氣沖天:“我畫!不給錢也畫!”如今,二十年過去了,戴敦邦依然不改秉性。哪怕是多了華發(fā),添了歲數(shù),這股子“舍我其誰”的自信與魄力從未改變。“我是抱著對歷史的崇敬和對古典文學名著的敬畏之心來創(chuàng)作的。”眼前一臉嚴肅、充滿著真情實感的老畫家,不禁令人感慨萬分。201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全新的“四大名著珍藏版”,所有的八十一幅插圖,全部出自戴敦邦之手。當他筆下的宋江、李逵、魯智深、孫悟空、豬八戒、諸葛亮、曹操、賈寶玉、林黛玉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匯聚成一幅幅畫卷,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時,真可謂呼之欲出、氣象萬千,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這套作品全面涵蓋了戴敦邦先生的繪畫藝術(shù)精華,體現(xiàn)了“民間藝人”的獨特追求與工匠精神。
盡管得到過藝術(shù)大師葉淺予、蔡若虹、丁聰、程十發(fā)等人的高度評價,但戴敦邦始終稱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間藝人”。1979年,他曾隨中國美協(xié)代表團遠赴西北,在西安、敦煌等地,見到無數(shù)民族繪畫藝術(shù)的瑰寶,這些精彩至極的作品大多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卻有一個共同的稱號——“民間藝人”。從此,戴敦邦就把這四個字作為自己一生從藝的信念與精神,矢志不渝。筆歌墨舞七十年,戴敦邦永遠難忘老朋友、漫畫大家方成對自己的評價:“敦邦名字像外交部部長,人卻像戴家莊的老鄉(xiāng)。自號‘民間藝人,卻是藝術(shù)門里的苦行和尚?!?p>
《戴敦邦水滸人物譜》之花和尚魯智深、石將軍石勇
《戴敦邦水滸人物譜》之花和尚魯智深、石將軍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