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盛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有著千年輝煌的中國在經(jīng)歷了近代百年屈辱之后,中國人的民族情緒中被嵌入了一種揮之難去的悲情意識。悲情的根源是歷史的,但影響卻是長久的。當一個曾經(jīng)強大的民族遭到歷史上更弱小、但當前更強大的其他民族欺凌時,其怨恨情緒就會油然而生。即使這種欺凌行為結束,它仍然會在較長時期內影響受害國的心態(tài)及其與加害國的關系。
在一個國家仍不夠富強時,悲情可能會被當成自強的強心針、團結的強紐帶、奮進的催化劑。但必須看到,在悲情意識的驅使下,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行為往往是感性多于理性,易走極端而失之中和。另外,由于悲情情緒既源于歷史與現(xiàn)實中強弱之易位,又往往被現(xiàn)實中的各種不平與屈辱所加強,其觀察外界的視角往往缺乏平和心與平等心。因此,當一個國家還不夠強大時,存在悲情情緒某種程度上說是可以理解的。但當一個國家已經(jīng)或正在恢復強大時,它就應當逐漸擺脫悲情意識的影響。
就中國來說,走出悲情與中國崛起應該是同步實現(xiàn)的過程。在中國2008年舉辦奧運會、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以來,有關悲情的討論逐漸消減,而中國人——無論是生意場上的中國商人,還是出去旅游的中國游客——開始以更加自信的形象出現(xiàn)在國際舞臺上,有關屈辱世紀的記憶開始被留諸腦后。
但這幾年外交上的一些交鋒,尤其中美新近的競爭態(tài)勢似乎部分復活了國人的悲情情緒。高科技領域的芯片之爭深深刺痛了國人,這個國家從富裕到強大的距離被濃縮到一個小小的芯片中。而美國在貿(mào)易摩擦問題上揮舞大棒的霸道行為,也再次激活國人對于強權政治與霸權行為的記憶。在此情況下,一些憤激的言論不過是他們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自然應激反應。
但這又使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問題:中華民族擺脫民族悲情了嗎?個人以為,悲情意識或情緒在一定程度上的殘留甚至回歸確是事實,但它肯定入錯了大門。
首先,中國不再是弱國,不再需要悲情。毋庸諱言,我們整體實力仍然與美國有很大差距,人均發(fā)展水平與發(fā)達國家也有很大差距,但畢竟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而且仍然在以較高速度向前發(fā)展。從歷史的角度看,大國成長往往要經(jīng)歷上百年的過程。面對新中國成立70年和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中國有足夠理由自豪。面對未來的發(fā)展?jié)摿Γ袊灿凶銐蚶碛勺孕拧?/p>
其次,大國競爭是國際政治常態(tài),既不能戴著玫瑰色眼鏡對競爭的一面視而不見,也不能過度上綱上線、草木皆兵。美國對華的牽制政策可能是全方位的,有些手段可能也不那么光彩,但
大的國際環(huán)境以及中美關系緊密相依存的本質,決定了美國不是簡單利用霸權甚至武力,而是通過操縱各種國際規(guī)則、話語對中國進行牽制。這種情況下,情緒化的反應毫無益處,不按規(guī)則出牌反而可能會使自己被動。中國應該做的是客觀認知、理性對待,通過各種國際規(guī)則范圍內的政治、經(jīng)濟手段開展針鋒相對的斗爭。
最后,未來的中國不需要悲情。一個成長、成熟了的中國,不應也不會以一種報復心理把曾經(jīng)欺壓過自己的國家或民族打翻在地,也不會把曾與自己競爭對立的國家推到墻角,更不會對自己周邊國家施以威權。無論“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還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思想,都表明中國對悲情意識的否定,是對負責任大國形象在新的高度上的構建。
作為一個普通中國人,如果我們能以平等心看那些較自己弱小的國家,以平常心看大國競爭,以自信心看中國前途與中美關系,自然也就不會給悲情意識以生存的土壤,而是給一個成熟大國的成長留下充分空間?!?/p>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