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娟 張加英 王淑蘭 徐炳國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國內發(fā)病率為425.7/10萬。同時也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較早認定的針灸適應治療的64種疾病之一[1]。針灸治療本病療效確切,但由于部分患者病程較長或無法完全治愈,遺留有較重的面部神經功能障礙,影響生活和人際交往,造成了很大心理負擔。筆者觀察眼針在周圍性面癱治療中近、遠期療效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2018年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南京市第一醫(yī)院)中醫(yī)針灸科門診就診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49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25例,其中男性17 例,女性 8例,最大年齡59 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40.7±12.2)歲。對照組24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 9例;最大年齡61 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38.9±12.3)歲。2組治療前面神經功能(House-Brackmann)分級均為Ⅴ~Ⅵ級(面肌無運動或僅有輕度可察覺運動,面部不對稱,眼不完全閉合,額部及口部無運動),2組資料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考《針灸治療學》[2]中面癱的有關內容制定:1)病程小于7 d。2)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病情多呈急性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突發(fā)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并于24~72 h達到高峰。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前會有患側耳部、乳突部或頭枕部疼痛?;紓炔荒茏鎏ь~紋、皺眉、閉目、鼓腮、噘嘴等動作,額紋消失或變淺,眼瞼閉合不全或閉合乏力,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另一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停留于齒頰間,并有涎水自該側淌出。閉目時,因眼球轉向上方而漏出角膜下緣的鞏膜。因眼瞼下垂或外翻,使淚液不能正?;亓鞫庖?。3)或有流淚不適、耳部及乳突部疼痛、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耳道或鼓膜皰疹、淚液分泌減少和面部出汗障礙等。
1.3納入與排除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在16~70歲;3)所有病例癥狀體征或經CT、MRI等檢查,排除因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耳科疾病和外傷引起的周圍性面癱;4)排除雙側面癱患者,妊娠期和產褥期女性以及病情危重,難以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確切評價者;5)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礙及出血傾向者。
1.4方法
1.4.1治療方法對照組針刺取穴:患側頭維、陽白、瞳子髎、顴髎、地倉、頰車、夾承漿、迎香、雙合谷。經穴定位方法依據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穴部位)》[3]。針具選用佳健牌一次性針灸針(無錫佳健醫(y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颊呷⊙雠P位,穴位碘伏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0.3 mm×25 mm一次性針灸針,頭維、陽白穴平刺進針約3~5 mm,瞳子髎、顴髎、地倉、頰車、夾承漿、迎香穴斜刺進針約5~8 mm,雙合谷穴直刺進針約5~8 mm,諸穴均平補平瀉;治療5次后可予稍強刺激,相鄰兩穴于針刺后接6805-D電針儀,連續(xù)波,頻率2 Hz,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留針30 min。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眼針,取穴肺區(qū)、上焦區(qū)與脾區(qū),選用0.2 mm×15 mm一次性針灸針,肺區(qū)在瞳孔內上方,相當于22.5~45°眼眶內緣的中點取穴,囑患者閉目,醫(yī)者左手輕按眼球向外上方,右手持針緊靠眼眶的穴位直刺5 mm,不提插,不捻轉。上焦區(qū)在瞳孔外上方,相當于112.5~157.5°眼眶內緣的中點取穴,在框內緣上2 mm內,穴位的一側進針,斜向另一側,刺入3~5 mm,到達皮下組織。脾區(qū)在瞳孔內下方,相當于292.5~315°眼眶內緣的中點取穴,囑患者閉目,醫(yī)者左手輕按眼球推向外上方,右手持針緊靠眼眶的穴位直刺5 mm,不提插,不捻轉。留針20 min,起針后按壓針孔2~3 min,以防出血。2組治療均每日1次,每周6次,治療10次,休息5~7 d,以3個月為治療周期;超過1個月未愈者,隔日治療1次,每周3次,治療10次,休息10 d;治療或隨訪6個月。在治療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患者訴口角、鼻翼旁或眼周有“發(fā)緊”感,面部有僵硬感,隨時停止電針治療,可加用局部閃火罐。
1.4.2觀察指標1)近期療效: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所需的治療次數(shù);2組患者治療結束后達到痊愈所需的治療次數(shù)及治愈率。2)遠期療效:比較2組患者隨訪面癱后遺癥(僵硬、痙攣、倒錯、聯(lián)動)出現(xiàn)情況。
1.4.3療效判斷標準參照面神經功能分級House-Brackmann(H-B)量表制定[4]。痊愈:所有區(qū)域面肌功能正常。顯效:仔細觀察閉眼時有輕度減弱,可有輕度聯(lián)動;安靜時正常對稱張力好,運動時前額運動中到好,額紋基本對稱,眼部輕輕用力可完全閉合,口部可有輕度不對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但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觀察到并不嚴重的聯(lián)帶運動、攣縮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
2.12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改善、治療結束后痊愈所需治療次數(shù)及治愈率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改善痊愈所需治療次數(shù)及治愈率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2組患者面癱后遺癥出現(xiàn)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2組患者面癱后遺癥出現(xiàn)情況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周圍性面癱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5]該病是一種非化膿性面神經炎,由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引起,系莖乳孔內的面神經急性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引起的面神經周圍的血管痙攣、缺血、水腫,且因受莖乳孔狹長骨質神經管所限,促使原有的缺血、水腫加重,髓鞘腫脹、脫失,致面神經受壓或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神經失去應有功能不能支配相應肌肉運動而癱瘓。治療上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水腫、炎癥的消退,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治療以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而中醫(yī)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多因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筋脈絡,以致局部氣血瘀滯,肌肉縱緩不收,出現(xiàn)口眼歪斜?!夺t(yī)門法律》曰:“口眼斜,面部氣不順也?!睔庵鳒仂?,屬陽主動;血主濡潤,屬陰主靜,又“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互為因果。氣虛不能上奉于面,陰血失去氣之推動亦難以灌注頭面部脈絡,面部肌肉失卻氣血的溫養(yǎng),故而出現(xiàn)僻。對于病程較長,恢復較緩慢的患者,治療尤當以扶正為主?!额愖C治裁》認為:“口眼僻,因血液衰涸,不能榮潤經脈”。因此扶正祛邪、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是中醫(yī)治療該病的主要原則。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眼目與臟腑經絡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中醫(yī)眼針療法[6,7]是根據眼部周圍脈絡及五輪八卦學說,設立八區(qū)八穴,在眼眶周圍針刺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微針療法?!鹅`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記載:“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备髋K腑在眼睛上都有相對應的區(qū)域,應用眼針取穴針刺可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蹲C治準繩》中寫道:“華元化云: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晚西北也。內有大絡六,謂心、肺、脾、肝、腎、命門各主其一;中絡八,謂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細絡莫知其數(shù),皆懸貫于腦,下連臟腑,通暢血氣往來以滋于目?!薄秾徱暚幒芬仓赋觯骸胺虬死浗j,乃驗病之要領,業(yè)斯道者,豈可忽哉,蓋驗廓之病與輪不同。輪以通部形色為證,而廓惟以輪上血脈絲絡為憑,或粗細連斷,或亂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位,以辨何臟何腑之受病,淺深輕重,血氣虛實,衰旺邪正之不同,察其自病傳病經絡之生克順逆而調治之耳?!边@些理論均表明眼與臟腑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lián)系。人體十二經脈中有八條經脈是以眼睛作為集散之處,肺、脾、腎、心包四經亦通過表里關系間接地與眼睛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8]。眼針治療本病取穴上焦區(qū)、肺區(qū)及脾區(qū)。周圍性面癱屬于中醫(yī)“口”“僻”“口眼斜”范疇。多因衛(wèi)外不固,外感風寒為主,證屬上焦,故而取穴上焦區(qū),又因肺主皮毛,主衛(wèi)外,選穴肺區(qū)可以宣通衛(wèi)陽;脾主肌肉四肢,選脾區(qū)可以調整面部肌肉。幾穴相合近可以治療眼部癥狀及眼瞼閉合不全、額肌上抬無力等,遠可以調節(jié)上焦及肺臟、脾臟氣機,達到臟腑功能協(xié)調,治療疾病的目的。部分患者或者因為正氣不足、素體脾胃虛弱所致氣血生化不足,或者因為邪氣入深,津液不行,壅遏為痰,痰瘀搏結,纏綿難愈,形成正虛邪實、虛實夾雜而出現(xiàn)面癱后遺癥,也可繼續(xù)眼針治療,疏通經絡,調理臟腑機能。本觀察結果也證明,與對照組相比,眼針對改善局部癥狀療效更優(yōu),所需治療次數(shù)更少,并可以降低面癱后遺癥出現(xiàn)情況。周圍性面癱因其發(fā)病迅速,面部肌肉運動功能障礙,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而加用眼針治療可以快速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治愈本病的信心,使之克服憂郁焦慮心態(tài),更加配合治療,提高近期臨床療效,加快患者治愈的時間;且眼針操作取穴少,手法輕柔,療效確切。遠期可以降低面癱后遺癥的出現(xiàn),更易被患者接受。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強調病后護理也很重要,囑患者不能熬夜,勞逸結合,加強防護,可佩戴眼鏡、口罩及圍巾,避免吹風受涼,貪涼飲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