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姍姍
2017年1月8日,一位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因病辭世。他用58年短暫而厚重的生命,活成了一棵大樹,扎根祖國,厚耕深植;勇當一支箭鏃,銳意創(chuàng)新,奮勇爭先;化做一塊磁鐵,薈萃精英,凝心聚力;甘為一盞紅燭,無私奉獻,至死方休。
他雖然離開了,可他的名字卻沒有被淡忘,他的故事暖徹中華大地,他的精神激勵和感動了無數(shù)人……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大家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中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yè)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中宣部、教育部授予他“時代楷?!薄叭珖鴥?yōu)秀教師”等榮譽。
他就是黃大年。生前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部部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lián)誼會第三屆執(zhí)委會委員、副會長,國家深探專項裝備研發(fā)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863”航空探測裝備主題項目首席科學家。
黃大年,1958年出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受父母和老師影響,他從小對科學有著強烈的渴望。高中畢業(yè)后,他到地質隊做物探操作員,那是他第一次接觸航空地球物理。
1977年,得知恢復高考的喜訊后,他白天翻山越嶺忙勘探,晚上點燈熬油背書本,燃盡體能和心理的極限,點亮心中的“大學夢”。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黃大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系。從此正式與地球物理結下一生的不解之緣。
在校就讀期間,黃大年的成績名列年級前茅。他先后完成了本科與碩士研究生的學業(yè),并留校任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在執(zhí)教過程中斬獲學校教學一等獎、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92年,他獲得“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成為當時國家教委公派出國的30名留學生中唯一一位來自地學領域的。1996年,黃大年獲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后,第一時間就返回母校報到,兌現(xiàn)學成歸國承諾。
1997年,帶著祖國和母校的期待,黃大年再次前往英國,在英國劍橋的一個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級研究員。在那里,他先后擔任了研發(fā)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培訓官。他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成為當時從事該行業(yè)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shù)華人之一。由他主持研發(fā)的許多研究成果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由此他也成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
2004年3月,黃大年在國外科研艦船上執(zhí)行一項西方對華封鎖嚴密的科研任務時,父親病危的噩耗突然傳來。黃大年內心苦苦掙扎:如果不是英國導師極力推薦,一個中國科學家是不會被允許參與這項技術攻關的。這樣的機會,失去了就永遠不可能再有了。百感交集中,父親的叮嚀涌上心頭:“你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你是有祖國的人”,讓他更加堅定了以身報國的信念,只能將所有的淚水與愧疚灑在了異國他鄉(xiāng)的海洋里……
在傳播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過程中,大眾媒體的作用仍然極為關鍵。在我國電視媒體普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中中央電視臺的報道視角,更加傾向于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傳播民族體育文化的過程中,可通過中央電視臺第五頻道,打造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平臺,例如,該頻道可設置賽龍舟、民間武術以及舞獅等體育運動的專題節(jié)目。通過央視媒體的傳播,傳統(tǒng)運動將得到更好的推廣。再有我國的地方媒體,也應當對本地區(qū)的特色體育項目進行集中報道。例如,在對民間武術的報道過程中,地方媒體可突出武術派別的地域差異,通過這樣的宣傳,民間愛好者的鄉(xiāng)土情結將得到激發(fā),對于該項賽事的關注度也將得到提升。
一晃“海漂”18年,黃大年及家人在英國過上了安穩(wěn)且富足的生活。然而,他卻一直認為:“在這里,我就是個花匠,過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2009年,國家“千人計劃”的召喚,叩響了他的心扉。
那年的平安夜,他和妻子登上了國航的班機。留在身后的,是劍橋大學旁的花園別墅;是棄在停車場的豪車和滿滿兩倉庫的藥品;是仍在英國求學的女兒的不舍;是合作多年的同事和伙伴們“不要走”“歡迎隨時回來”的挽留;是帶著節(jié)日氣氛的一切美好……
有外國媒體報道說:“黃大年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后退100海里。”
回國后的第六天,黃大年就與母校吉林大學正式簽下全職教授合同,扎根在東北這塊沃土上。他在朋友圈里說:“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回歸到具備雄厚實力的母校,一定能實現(xiàn)壯校情、強國夢!”
有人問他為何毅然回國?他說:“不是毅然,是必然。我們這些常年在國外的人,對祖國的愛很深很深?!?/p>
“回東北,我是第一個;回吉大,我是第一個。母校和長春對我是有恩情的,我不會忘記?!?015年1月,黃大年與學校續(xù)簽“千人計劃”合同時說,“這是我的母校,也就是我的歸宿?!?/p>
時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至今仍保留著黃大年回復給他的郵件:“多數(shù)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實累累的時候回來更能發(fā)揮價值?,F(xiàn)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jīng)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
“十二五”期間,黃大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完成了兩個總投入近5億元的重大項目,即“‘863’航空重力高精度探測關鍵技術裝備項目”和“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項目”。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chuàng)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填補了我國“巡天探地潛?!钡亩囗椉夹g空白。2016年,兩個項目全部通過結題驗收。專家組認為,團隊研究成果標志著中國在航空重力探測技術領域關鍵技術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整體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xiàn)了跨代研究的設計目標,為進一步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昂娇找苿悠脚_探測技術裝備項目作為精確探測的高端技術裝備,我們用5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發(fā)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艱難路程,取得的進展和成果填補了我國空白,將意味著中國又成功搶占了一個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對推動國防安全建設和深地資源勘探具有支撐作用和重要意義?!边@是黃大年對這一項目進展的定位與評價。國際學界驚嘆: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
黃大年回國后,首推我國實物車載、艦載、機載和星載“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fā)工作。集中研究了能夠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環(huán)境下,高效率獲取空間分布的重力場、磁場、電磁場、放射性能譜和光電等數(shù)據(jù)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和技術,構建服務于陸地、海域、復雜地理環(huán)境和地質條件下的精確移動測量技術體系。
“863項目”中,黃大年作為項目首席專家,自己沒拿一分錢,沒報一個課題。他就是看中了項目瞄準的這項尖端技術——就像在飛機、艦船、衛(wèi)星等移動平臺上安裝一個“透視眼”,能準確地看穿地下的每一個角落,這無疑是國家軍事防御和資源勘探的一把利器。攻克這項技術難題的夙愿已經(jīng)伴隨他多年。接手工作后,他一天都不耽擱,思路敲定后,就帶領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創(chuàng)設移動平臺探測技術中心,把之前零散的技術和人才整合起來,帶動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和技術成果轉化,使吉林大學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移動平臺探測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項目”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深探項目,黃大年出任該項目第九分項的首席專家。為了讓如此龐大的項目順利進行,他的要求很嚴苛——無論名頭大小,不能按規(guī)參會的人一律通報;不論親疏,想靠關系申領經(jīng)費的人一律拒絕。他經(jīng)常不打招呼就直接進入想要參與科研的機構和單位的實驗室、車間,突擊現(xiàn)場,查驗資質。他力排眾議引入西方的“績效化”管理模式,引進先進的管理軟件,把工作明確到每月、每周、每天。他惜時如金,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出差的路上都在打電話,坐飛機時都在寫材料。
曾有一度,黃大年對國內外科研環(huán)境的差異感到十分不適,甚至失去了信心和方向。2010年7月,中組部組織“千人計劃”科學家代表到北戴河度假并相互交流。習近平、劉延東、李源潮等國家領導人先后前去探望,這讓黃大年振奮不已。直至今日,那張和領導人在一起的珍貴合影仍是他辦公室中唯一的照片。
黃大年常對學生說:“你們一定要出去,出去了要回來。一定要有出息,有出息了一定要報國?!?/p>
2009年12月,他主動擔任本科2010級李四光實驗班的班主任,并自費給每個同學配備了筆記本電腦;2011年10月,發(fā)現(xiàn)剛入學的侯振隆對數(shù)學和編程感興趣,他就送書給他,還手把手從公式推導教起;2013年,他為新加入團隊的博士后陳延禮精心規(guī)劃了新的科研方向,隨后資助他參加各種高級別的海工裝備與顛覆技術研修班,進行關鍵技術積累;2016年3月,他資助周帥博士赴京進行無人機機長培訓,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無人機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工作;2016年10月,他帶碩士研究生喬中坤前往美國達拉斯參加國際會議,將他引薦給世界知名的物探領域專家;2016年手術前一天的晚上,他還為博士生周文月寫推薦信,助力她到英國劍橋進行博士研究生學習……即便在開會間隙,他也總是通過郵件、電話、視頻等各種形式為學生答疑解惑,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度。
為學生墊付學費,幫學生家長求醫(yī)問藥,帶學生參加文娛活動……只要對學生有幫助,黃大年都愿意付出。他曾說:“優(yōu)秀人才的成長,必須以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愛國情懷為補充,一代代人的經(jīng)歷或許有所差異,但是血液中流淌著的自強不息、勇為人先的民族精神卻可以綿延不絕。我的成長離不開那么多國內外好老師的關懷和指引。我的成長經(jīng)歷讓我對學生有著特殊的感情?!?/p>
吉林大學地質宮5樓的燈光成就了文化廣場不滅的夢,3元一個的烤玉米是他節(jié)省時間就餐的最佳選擇,為了項目馬不停蹄地在各地奔走……這個拼命“黃”郎就是這樣的惜時如命。7年間,黃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160多天。日復一日的辛勞無情地吞噬著他的健康。為了不讓人擔心,他從不提及自己的身體狀況。直到有一天,他突然交給助手和秘書每人一瓶速效救心丸備用,兩個人才心中一驚。
2016年6月27日,深探項目答辯進入最后倒計時。黃大年的秘書突然聽到“砰”的一聲,焦急地跑到他的辦公室時,發(fā)現(xiàn)他已暈倒在地。蘇醒過來的他吞下幾粒速效救心丸,只在沙發(fā)上躺了20分鐘,就爬起來帶著大家趕往火車站。第二天,黃大年雖然很憔悴,但依然堅持登臺進行了近2個小時的答辯。那天,他在微信群里說:“我以項目首席科學家的名義向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我們的項目獲得了最高評價……現(xiàn)在可以睡個好覺了!”
他是這樣說的,自己卻沒有這樣做。11月28日,他再次暈倒在從北京赴成都開會的飛機上。恢復意識后,他對空姐說的第一句竟是:“如果我不行了,請把我的筆記本電腦交給國家,里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奔幢闳绱?,他仍沒有降低幾近瘋狂的工作強度。他說:“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12月8日,黃大年被確診為膽管癌。12月14日,手術順利,但當他渾身插滿管子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時,在場的每個人都哭了。即便如此,他仍然把病房變成了辦公室。
2017年元旦,他在病房中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的新年賀詞后,眼中滿含熱淚地說:“國家對科技創(chuàng)新這么重視,有了國家的決心,我們的技術馬上就能派上大用場。你們都要準備好,加油干啦!”即便他的聲音很弱,語氣卻異常堅定,在場的所有人都頗為震撼,斗志昂揚。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竟是他說的最后一句話。
1月4日,黃大年陷入深度昏迷。與此同時,他遠在英國的女兒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孩,樣子像極了外公。
1月8日,黃大年醫(yī)治無效,與世長辭。
7年間,黃大年把所有的心血和愛獻給了祖國、事業(yè)和他的學生,卻唯獨沒留給自己。他去世后,團隊成員和學生們都在全力以赴地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十三五”項目終于順利上馬。
黃大年把一切奉獻給了祖國,祖國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