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雅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美術品,指的是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條件下,人民群眾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審美需求,就地取材,主要用手生產出來的一種工藝品。柳編是人民群眾選取本地的柳材,手工制作,從而滿足人類日常生活需要的審美需求的手工藝美術品,它是獨具特色的,承載著魯西南文化和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
柳編手工藝美術品以柳枝為原材料,我國是世界上柳樹資源頗為豐富的國家,柳樹極易成活,正如詩中所云;無心插柳柳成蔭,全世界約有五百種柳樹,在中國有大約二百五十七種,一百二十二變種。其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魚鳧王封權才定界,歷史悠久、傳統(tǒng)文化豐盛的魯西南地區(qū)頗具代表性。鄆城縣在山東省菏澤市,位于山東省的西南方向,處于黃河的下游,夏季多雨,秋季涼爽,加上柳樹的適應性強,因而成為栽種柳樹絕妙的地方。從古至今柳樹也因為柳條的質地柔韌,顏色高雅,外加其蘊含著獨特的象征寓意,因而被人們使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其中較為著名的就是柳編。在民間,人們用柳條編織飯籃、炕席、柳條包等生活用品,通過不同的設計和不同的編織方法讓它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用處,柳編成為了當時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種必不可少的存在。在精神層面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先生更是以‘五柳先生’自稱。柳樹的高潔,不屈的品質象征的是樸素頑強的中國人民。
柳編的起源可以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談起,因為在那個時候的原始人,采用簡單的編制方法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最初的柳編產品,到了戰(zhàn)國時期,用柳編做成了杯、盤外部涂漆,稱為杯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柳編的編織手法有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編五種、不僅可以滿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具有了裝飾作用,人們樂于使用用柳條做成的凳子、桌子、床等家具,其獨特的材質和具有設計感的外形在滿足生活需求的同時,給生活的空間增加了趣味。另外,因為柳編的無毒,無污染,因而在市場能夠很快的發(fā)展。在中國,柳編的生產基地主要在山東,河北和安徽。在2011年,固安柳編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柳編工藝品是我國最具典型的手工藝美術品種之一。柳編是歷史中最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的代表。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已經開始運用柳條編制各種各樣的生活器物比如籃、筐。春秋戰(zhàn)國已經有了柳條編制而成的杯、盤等,并且開始在物品的外部涂上漆。至唐代、宋代,河北,山東以北的地區(qū)開始不斷地對柳條的編制進行改良,在此之后,柳編的傳統(tǒng)工藝有了質的飛躍。1960年以來,黨中央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著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方針政策,這使得中國柳編傳統(tǒng)工藝品生產得到巨大的發(fā)展,到了20世紀中葉,由于戰(zhàn)爭導致的經濟衰落,中國的發(fā)展舉步維艱,但是傳統(tǒng)的藝術在這個時期卻彰顯著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至1980年達到了高峰,柳編工藝美術品和其他的一些工藝品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技藝也取得了更大的發(fā)展。這一時期,柳編編織工藝遍布全國,菏澤地區(qū)的柳編資源極其豐富,自1986年開始該地區(qū)的柳編制作產業(yè)迅速的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作坊大面積地興起。
菏澤“鄆城柳編”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特定的地域優(yōu)勢,‘天工開物,匠心獨韻’,表明了工藝制作的四個原則,天時,地利,人和,材美,工巧。鄆城柳編也是如此,鄆城家家戶戶種植幾十種柳樹,其中楊柳資源最為豐富,柳編工藝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傳承,田埂上,山野河畔旁也有大量的柳樹資源分布,這里的柳樹柳枝細長,容易彎折,堅韌如絲,耐水,耐酸堿腐蝕,是柳編工藝品的不二之選,鄆城柳編技藝用柳枝作為材料,制作生產生活工具,編制生產工具,并且再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良的編織技法。鄆城柳編大多以經緯法為主,配合,插,折,插,套,纏,鎖,繞等技法進行編制,產品現(xiàn)有藍子,碗,瓢,燈飾,配飾,畫,扇子,椅子,盆,近百十來個類別,近些年,手工藝大師融入一些新的技法,積極響應市場需求,又開發(fā)出一些新的工藝品,比如,壁畫,茶具,家具,涼帽等等,其中柳編家具最為出名,堪稱一絕。
鄆城柳編工藝精良,歷史韻味濃厚,在山東境內幾乎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它產生在鄆城為中心的全縣范圍內,其歷史傳承可以追溯到漢代,古人用柳樹編制一些簡單的生活器具,到了唐代技藝逐漸成熟,到了清代鄆城柳編用品已經有少量進入宮中,成為朝廷用品,到了民國初年,一些精巧絕倫的柳編工藝品成為達官顯貴的收藏珍品,解放后,鄆城柳編業(yè)變得更加興旺,種類多種多樣,技術精益巧妙,60年代后鄆城柳編工藝加速發(fā)展,實體單位也得到壯大,其規(guī)模空前盛大,到了近現(xiàn)代融入現(xiàn)代元素,加入了一些科技力量,讓柳編工藝品的制作技藝更上一層樓,不但推動了鄆城柳編工藝的發(fā)展,擴大了當?shù)剞r民的就業(yè)崗位,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推動了全國柳編技藝的發(fā)展。
通過對菏澤市鄆城縣相關公司和一些柳編工藝美術停售商店和生產困難企業(yè)的調查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柳編工藝美術品存在的問題,從下表中可以得出一些柳編工藝美術品商場滯銷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所需從而自然而然的淘汰了,從表中還能看出,一些柳編工藝品,如柳編椅子、燈罩等工藝美術品,出現(xiàn)供過于求的情況,柳編的手藝傳承,以及新鮮人才的流入不足等原因,導致了柳編手藝的沒落,另外一些鮮為人知的原因,例如一些復雜的手工藝品由于其復雜性和耗時性導致其無法打開市場。
“彭氏柳編”是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傳承與保護不能僅僅是“彭氏柳編”工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關心,參與與支持,始終保持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提高全體社會成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保護意識,才能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保護與科學的發(fā)展。因此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力度,將“彭氏柳編”與當?shù)氐奈幕a業(yè)發(fā)展相結合;必要時,政府要在財政上給予支持,如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基金等。對柳編傳承人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要增加,對柳編工藝的研究和技術革新的投入也要增加,對柳編技法的保護與發(fā)展的力度要增加。其次要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建立鄆城“彭氏柳編”博物館,增加柳編藏品的數(shù)量,提高柳編藏品的質量,免費向公眾開放,是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了解“彭氏柳編”,來更好的提高人們對“彭氏柳編”的保護意識。再次是將“彭氏柳編”與文化旅游和購物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整理和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設計合理的產業(yè)鏈,在產業(yè)文化中保護柳編工藝,在市場化中發(fā)展柳編工藝,在提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也應進一步提高從事柳編行業(yè)的工人的收入水平。該基地的柳編傳承方式是集家傳,師傳和社會傳承為一體的傳承方式,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柳編工藝人才。培訓大批量成熟的柳編技術人員投入到生產一線當中去,提高柳編的質量和產量。柳編工藝的生產過程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過程,游客可以到柳編基地參觀和學習柳編工藝的生產過程。不斷地創(chuàng)新作品,將高雅融入生活,開發(fā)家用的柳編工藝制品,旅游紀念品,成品在博物館集中展示,既可以讓游客感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供游客挑選購買。參觀的游客可以將柳編工藝品帶到世界各地,極大的推動對柳編工藝的傳播和宣傳,從而可以推動柳編工藝在全世界的發(fā)展和影響,從而維持產業(yè)的活性,最終達到活胎保護的理想狀態(tài)。
山東鄆城的“彭氏柳編”擁有長久的歷史,集天時、地利、工巧于一身。我們要在繼承中去創(chuàng)新,將高雅融入到生活中去,處理好繼承和發(fā)展的相互關系,使得藝術和生活的相互結合,將藝術和技術相互融合,促進藝術和市場的相互作用,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和全社會對柳編手工藝的重視程度。打造一個集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生產、旅游、購物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合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設計合理的產業(yè)鏈,在產業(yè)化的活態(tài)保護下到市場中去發(fā)展柳編工藝。“彭氏柳編”將會欣欣向榮,活力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