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 221116)
整本書閱讀并非新興概念,而是“舊話重提”,早在上世紀40年代,葉圣陶明確提出“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助”。1夏丏尊、朱自清等也強調(diào)讀整本書的重要性。此后,這一觀念愈加受到重視,并被納入新課標之中。在高中新課標中尤為重要,被列于18個任務群之首。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以新課標精神為引領(lǐng),以提高學生閱讀素養(yǎng)為目標,探索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使其成為高中語文課程體系中富有特色的組成部分。
整本書閱讀憑借其鴻篇巨制的優(yōu)勢,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思維發(fā)展、文化傳承與審美提升扮演重要作用。
整本書憑借其長篇巨制的特點為讀者提供大量語言材料,創(chuàng)設豐富語境,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而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大量閱讀與運用中才能得到提升,沒有積累與體驗,語感的培養(yǎng)無從談起,學生也不會有真正的語言表達能力。較之單篇文章,整本書語言的具體性、獨特性與私人性更為明顯,為學生品悟不同語境中的話語風格提供充足條件。此外,在整本書中包含多種語言表達形式,其意義在于同內(nèi)容互為一體共同創(chuàng)造文本價值,因此,學生在積累語言材料,將之轉(zhuǎn)化為思維、情感材料的同時,體悟蘊藏于語言材料之中的文本價值,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已成為學生必備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而閱讀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心所在,在承擔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中,負有重要責任。整本書閱讀無論在文本主旨、題材等方面,還是對閱讀主體的素養(yǎng)要求、策略指導等方面,都比單篇閱讀豐富。閱讀題材愈豐富,閱讀主旨愈深刻,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思維方式的種類、頻率也愈高。面對鴻篇巨制,學生需要主動發(fā)現(xiàn)、生成貫通全書情節(jié)的多種線索,學生具備這種新異的、高品質(zhì)的“創(chuàng)造——綜合性思維”在整本書閱讀中尤其重要;篇幅較長的文本,其情節(jié)是在眾多矛盾不斷產(chǎn)生、激化與解決中向前推進,學生需要借助以往的閱讀經(jīng)歷進行聯(lián)系、對比,客觀、辯證地看待文本中眾多事件的對立與統(tǒng)一,以對文本中蘊含的社會價值與文學價值做出判斷,學生的“批判——分析性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尤為重要;當學生從眾多事件中析出文本理念、思想并將之付諸實踐時,學生的“實用——情境性思維”得以培育??傊?,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運用多種思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并有效規(guī)避碎片化閱讀的現(xiàn)象。
“閱讀的目標有兩種,即為獲得資訊而閱讀與為獲得體驗、理解而閱讀?!?對于前者,新時代的傳播媒體豐富甚至取代了書本閱讀的部分功能,如同相機取代繪畫藝術(shù)的部分功能。但我們應思考,這些新興媒介是否增進人類對世界的理解,豐富其文化體驗?信息接收者得到的訊息經(jīng)過編輯者的審慎篩選,無需辨別便能快速、準確接收到重要信息,但這種高效率的接收方式使信息接收者失去理解、體驗的過程,而書本閱讀在豐富人類文化體驗、深化理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文學作品作為文化的主要載體,讀者沉浸其中,虛心涵泳,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豐富自身的文化體驗,增進對世界的理解。單篇閱讀同樣作為文化載體,但受其篇章局限,僅能呈現(xiàn)文化場域中的某個片段,而整本書閱讀憑借其鴻篇巨制的優(yōu)勢,能圍繞文化場域的某一點進行多維建構(gòu),將整個文化場域立體呈現(xiàn)出來。
柳詒徵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薄墩撜Z》之于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論語》為例,探討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
孟子提出“知人論世”觀念對后代學者的文本解讀發(fā)揮重要作用,文本的創(chuàng)作是對現(xiàn)實的某種反映?!墩撜Z》是一部語錄體著作,由孔門后學所編,創(chuàng)作年代距今久遠,具體由何人編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書中有哪些人在講話,并且又談到何人。因此,知曉其中人物的相關(guān)信息,還原對話背景或情境,消除學生的時代隔閡心理,是《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
《論語》共提到156人,中心人物是孔子,以孔子身處時代為參照,將剩余人物分類,其一是孔子之前的人物,從唐虞起,東周終,有上古帝王、賢臣等;其二是與孔子同時的人物,包括各諸侯國的國君、卿大夫和隱士、孔子的弟子。高中學生的歷史知識已相當豐富,教師應允許學生打亂原文順序,按照朝代、諸侯國將不同人物分類,重新組合文本線索,繼而根據(jù)以往知識自行創(chuàng)設或還原對話情境,以此深化理解。
《論語》蘊含豐富哲理,但年代距今久遠,其中語言的內(nèi)涵在不同朝代被穿鑿附會,異說既多,不能折衷。又因其語言晦澀、深刻,對于高中生而言,要準確理解其意蘊仍顯困難。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的深刻了解建立在對文字的通俗理解之上,因此,應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查考詞語,一字一句,梳理文義,細讀《論語》,同時參考代表性的解讀作品,避免以今天的常用義解釋其文言詞語。
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句為例,錢穆、楊伯峻二人譯作:別人不知道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學生參看解讀,知曉其意思,但細細深究,難道別人不知道、不了解我,只要我不惱怒,便算是君子嗎?這種解讀既不符合孔子思想,也與生活邏輯相違背。何為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有兩種,其一,指有道德者,如“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其二,指在位者。此處“君子”當指“有道德者”。“人”和“知”也應當另解?!爸奔础百p識”、“任用”之意,后衍生出“知音”一詞;“人”的今義多指“普通民眾”,而“人”在此處作為賞識君子的主體,應為當官者、在位者。根據(jù)對其中關(guān)鍵詞的分析,該句應理解為:在位者不能夠賞識我的才能,但我不因此而惱怒,這不也是君子嗎?
但我們應該明確,解讀《論語》,貴在意蘊,而非文字,應糾正學生認為理解《論語》就是以淺顯通俗的白話闡明其意思的誤解,否則費辭雖多,而情味不洽,其中蘊含的深刻之義理也大打折扣。
《論語》是一部原始的語錄體著作,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時人的對話,由門人編輯、論纂而成,楊伯峻稱其為“若干斷片的篇章的集合體”。3《論語》的成型過程、創(chuàng)作材料與語錄體形式?jīng)Q定其各篇之間缺乏嚴密的邏輯體系、各篇中的各章內(nèi)缺乏專著文本所獨有的起承轉(zhuǎn)合以及其他文學著作中連貫緊湊的故事情節(jié),這些因素導致《論語》各單篇以及篇章之間缺少明確主旨以及貫通全篇的線索。盡管如此,我們?nèi)圆荒芎鲆暋墩撜Z》在簡短的語錄中蘊含深刻、豐富的哲學義理。如何將《論語》中的哲學觀點內(nèi)化為學生思想,是《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關(guān)鍵所在。學生在感知情景、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的過程中對《論語》有所感知,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深化認識,如以人物為線索,重新組合文本順序,橫讀《論語》;再以概念為線索,歸納若干主題,如其中的道德觀、教育觀、鬼神論等,在不同主題之下再加以細化,分出若干細目,縱讀《論語》。教師指導學生在橫縱交叉中依據(jù)語文學科素養(yǎng)進行專題組元,使學生原有的平面知識發(fā)展為立體、多維的認識,做到深度學習、深度解讀,提升語文素養(yǎng)。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睅熒鷳3智逍延^念,與時俱進,結(jié)合時代發(fā)展地看待《論語》。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整本書閱讀不僅僅是對文字的欣賞,更應該是對一本書的欣賞,如書籍的裝幀設計、版式風格、附加圖片等,在這些經(jīng)常為師生所遺忘的角落理仍潛藏著豐富的文本意蘊。
總之,學生應知曉閱讀是為了解決困擾自身的問題而閱讀,世界的未知屬性要求我們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在探索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時應以新課標精神為引領(lǐng),以課內(nèi)閱讀為橋梁,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與課標要求相違背、與課內(nèi)閱讀相脫節(jié)的整本書閱讀必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注釋: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14.
2.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楊伯峻.論語譯注·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