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明明
數字出版是建立在互聯(lián)網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融合并超越了傳統(tǒng)出版內容而發(fā)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產業(yè),其產品形態(tài)主要包括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手機出版物等。一方面,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的迅速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促進了數字閱讀的普及,造就了數字出版的繁榮;另一方面,日益壯大的數字出版又為數字閱讀提供了海量內容,進一步推動了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
2019年4 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2018年,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而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上升明顯(73.7%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 )。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征明顯,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占比偏低?!盵1]2019年8月,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了第4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54億……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47億?!盵2]從這些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手機閱讀已成為數字化閱讀的主要組成部分,國民通過手機進行碎片化閱讀的比例日益提升,這勢必對整體國民文化水平的形成有所影響。近年來,傳媒出版等業(yè)界的專家、學者及相關從業(yè)人員都開始關注碎片化閱讀問題,對其概念、成因、利弊及應對措施進行了一些闡述。
碎片化閱讀并不是一種全新的閱讀行為,只是在數字時代到來后,才成為人們閱讀方式的主流和閱讀習慣的常態(tài)。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中一直存在著碎片化的時間。而只有在移動終端尤其是智能手機普及后,隨時隨地閱讀才成為可能。如今,碎片化閱讀主要是指人們利用零散的時間,通過手機、平板電腦、電紙書等移動設備進行的不連貫閱讀行為,其內涵包括閱讀時間碎片化、閱讀內容碎片化和閱讀效果碎片化。
碎片化閱讀作為一種新的閱讀趨勢,具有一些優(yōu)點:
即時性。碎片化閱讀是一種即時性的閱讀。電子閱讀設備使閱讀不再受到時間、空間和渠道的限制,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拿起電紙書或者手機進行閱讀,正式閱讀和非正式閱讀的界限消失。這種閱讀行為的即時性,是數字化時代閱讀的一大特點。
便捷性。碎片化閱讀是一種便捷性的閱讀。手機上大量閱讀應用軟件的開發(fā),網頁和微信平臺的大量推送,超鏈接文本的功能,使讀者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得自己想要關注的信息。
豐富性。碎片化閱讀的即時性,方便讀者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方方面面的信息。這些豐富的信息,有利于讀者了解世界、增長知識和見聞。
普及性。以手機為主要載體的碎片化閱讀,是實現(xiàn)了最大普及程度的閱讀。以往不方便接觸圖書、報刊的人群,現(xiàn)在都可以不受限制地獲得海量閱讀內容。
碎片化閱讀的弊端也極其顯著,主要表現(xiàn)為:
分散性。在分散的閱讀時間段內,讀者通常獲取的是分散的文本信息。當兩段閱讀時間間隔過長,讀者往往出現(xiàn)“忘記前面看了什么”的情形。有時,讀者在某段時間內接觸的零碎信息過多過雜,難以形成系統(tǒng)性的知識,對同一信息的接收,也會因為眾說紛紜而無所適從。
無目的性。過多的分散性、碎片化的閱讀,會使人們忽略閱讀的終極意義。人們不再為了提升文化素養(yǎng)去閱讀,而只是把閱讀當作打發(fā)零散時間的娛樂行為。
思維惰性。海量片段信息的涌入,會使人們眼花繚亂。面對某一信息,人們通常尚未形成自己的思考時,大量的解讀就已經再次攻入。久而久之,人們的思維惰性也來越強,被誘導和造成誤判的幾率也就越來越大。
膚淺性。長期的碎片化閱讀,會影響讀者的深度閱讀能力,加重淺閱讀、娛樂性閱讀的習慣養(yǎng)成。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說:“不要輕易否定各種新的閱讀方式與閱讀行為。無論是淺閱讀、微閱讀、碎片化閱讀,還是手機閱讀等,終歸還是閱讀,與什么都不閱讀的人比起來,哪怕是‘微’‘淺’‘碎片化’等也是值得提倡的。”[3]的確,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有積極的一面,不應被簡單否定。我們應該正視這一不可逆轉的大眾閱讀趨勢,在發(fā)揚其優(yōu)點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減輕其負面影響。
實際上,只要引導正確,碎片化閱讀完全可以向連貫、系統(tǒng)的深度閱讀發(fā)展。目前,手機是數字閱讀的主陣地,而建設好手機閱讀平臺和應用軟件,引導大眾走向深層次閱讀,就成為減少碎片化閱讀不良影響的首要任務。筆者認為,要想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實現(xiàn)以下幾個層面:
廣電總局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工作目標:“全力提升數字出版公共服務水平……大力提升全民數字閱讀率,支持建設一批數字閱讀服務平臺……”[4]各級相關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都越來越認識到數字出版和數字閱讀的重要性,積極加強和推廣數字閱讀平臺尤其是手機閱讀App的建設。在2019年數字閱讀大會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黨員小書包”智慧黨建、中信書院App、閱文現(xiàn)實主義題材精品閱讀項目、得到App“每天聽本書”知識工程、新一代萬方數據庫知識服務平臺、咪咕文學院項目、“閱讀重慶”全民閱讀綜合服務平臺、中國青年閱讀指數項目、“科普中國”數字閱讀工程,榮獲2018年度中國十佳數字閱讀項目。這些項目吸引了大批讀者用戶,對推廣全民閱讀和深度閱讀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根據Mob研究院提供的《2019年移動閱讀行業(yè)報告》顯示,移動閱讀App排名前10位的是:QQ閱讀、掌閱、咪咕閱讀、追書神器免費版、書旗小說、七貓免費小說、米讀小說、追書神器、宜搜小說、微信讀書。[5]在這些App中,網絡流行文學、漫畫皆占主要地位,嚴肅的社科類書籍所占比重較小,有的App甚至根本沒有社科讀物。而就算是擁有較多社科讀物的App,如“掌閱”App等,對可供深度閱讀的經典圖書的推薦力度也遠遠不如娛樂休閑類讀物。用戶一打開“掌閱書架”,就會發(fā)現(xiàn)被添加了多本網絡小說。點開“掌閱書城”后,各欄目下面全部是網絡流行作品。而只有點開全部頻道,才能看到“出版”一欄,里面有一些正規(guī)出版的社科書籍,但中外、文史哲政經科普類讀物雜糅在一起,往往讓人無從抉擇。而且,一些書籍雖為熱門暢銷之作或者新作,卻不能證明是否為上乘之作。這在擁有海量出版物的今天,并不能起到實現(xiàn)讀者高質量閱讀的目的。
因此,如果想推動全民閱讀深入發(fā)展,相關部門和組織就要采取詳細切實的措施,比如:營造輿論導向,引導民眾認清長期沉浸于碎片化、淺層化閱讀的弊端,倡導民眾利用手機閱讀經典作品;建立和推廣更多、更好的公益性閱讀平臺,盡可能全面地收入經典讀物,為讀者提供閱讀便利;大力支持掌閱等用戶活躍度高的手機閱讀App,為它們提供一些政策便利甚至是財政補貼,促進其加大推薦高質量文史社科數字讀物的力度等等。
除了政府出面建設的專門的精品閱讀軟件之外,手機閱讀App也應該完善自身平臺建設,提高文史社科類讀物的比重和推薦度。具體說來,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突出欄目,細化分類。要在App界面的顯著位置安排“經典讀物”或者“出版物”這樣的一級欄目;點擊后進入的二級欄目,要能將書籍進一步細分,比如可分為文學、歷史、科學、技術等類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建設三級、四級欄目,盡可能地將分類細化。這樣一來,讀者便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精確選擇心儀的圖書。同時,App要注意提高經典讀物的推薦率,如《論語》《唐詩三百首》之類非常適合讀者在碎片化時間內做深度閱讀的作品。
注重質量,優(yōu)選版本。紙質出版物,尤其是古典文學書籍在轉換成數字讀物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xiàn)錯漏現(xiàn)象,從而影響讀者閱讀體驗,甚至給入門級的讀者傳達錯誤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手機閱讀平臺選擇的紙質書本身就有許多錯漏,再以此為底本進行轉換,那么電子書的質量可想而知。因此,為了對讀者負責,也是對自身負責,閱讀App應當多與優(yōu)秀的出版社合作,選擇那些口碑好的版本。同時,在選擇優(yōu)秀版本的基礎上,還要照顧普通讀者提高知識水平的需求,多引入一些帶有注釋和講解內容的版本,以免讀者因為無法讀懂而放棄。
提升體驗,加強互動。社科類讀物對閱讀體驗的要求較高,這主要是因為此類讀物大多篇幅較長,閱讀時需要不斷思考,屬于“費腦”型閱讀。讀者在閱讀時,如果遇到不便的翻頁設置,難以調節(jié)的底色、字體、行間距等,便會因閱讀體驗不好而放棄讀下去。因此,閱讀App在進行設計時,要盡可能地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體驗,通過精心的設計,給讀者提供舒適的閱讀感受。例如,可尊重讀者的傳統(tǒng)閱讀習慣,在頁面上設置相關功能,使讀者便于回看、識記、圈點。如今,掌閱、微信閱讀、超星閱讀學習通等App,在這方面做得較好。尤其是“微信讀書”,在閱讀頁面實現(xiàn)了筆記、注釋、評論多種功能并存,切實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同時,閱讀App可以加強自身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如設置通關任務,用獎勵閱讀幣等方式,來鼓勵讀者堅持長篇作品的閱讀。閱讀APP還可通過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提升閱讀興趣和動力。如“微信讀書”主推社交型讀書:讀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微信好友在讀什么書,并將喜愛的書推薦給好友,還能與好友進行點贊、互動。這樣一來,讀者既能讀到好書,又能與人分享讀書心得。這種互動性強的App,對提高讀者閱讀積極性,促進讀者進行連貫性深度閱讀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版免費,吸引用戶。《2019年移動閱讀行業(yè)報告》指出:移動閱讀正在經歷“盜版免費→正版付費→正版免費”的發(fā)展階段。如今,移動閱讀仍能夠保持高速增長,要歸功于免費閱讀。2019年,排名前20的移動閱讀App中,免費App占了其中8位,它們都在2018年年中或者年末上線,短短半年多時間,便收割了千萬流量。[7]當然,提供免費閱讀對付費App背后的企業(y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建議付費閱讀App可以向視頻網站學習,在適當的地方插入廣告,通過廣告收入的方式來負擔免費成本。其實,早在盜版免費的移動閱讀階段,大量讀者已經習慣于免費看書,如果在看社科類書籍時還要付費的話,讀者會有不如買紙質書的心理,從而耽擱閱讀計劃,經典閱讀和深度閱讀也就無從談起。對這些用戶來說,會有看廣告總比花錢好的心理。因此,就算在閱讀界面插入廣告,也不會使他們放棄閱讀。如今,掌閱和微信閱讀等付費App,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優(yōu)惠或者免費活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閱讀App提供免費精品書籍,為讀者的深度閱讀提供優(yōu)質資源。
創(chuàng)新欄目,傾注“有聲”。《2018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2017年,有聲書市場規(guī)模達到40.6億元,同比增長39.7%。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聽書軟件,受到很多人的歡迎,總用戶規(guī)模達到5.3億。[6]如今,各大閱讀APP已紛紛開通聽書欄目,為讀者提供有聲書服務。有聲書閱讀能很好地配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解放了人們的手、眼,使大家在做很多事情的同時都可以進行閱讀。這樣一來,碎片化閱讀的時間在客觀上減少,閱讀的連續(xù)性增強。我們曾經歷過廣播時代,當時豐富的名著有聲資源可以直接拿來投放到閱讀APP平臺,供人們欣賞學習。這些資源表現(xiàn)形式豐富,有評書、廣播劇等,制作質量高,在引起讀者聽讀興趣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音頻耗費的主客觀資源較少,卻能達到比較深刻的記憶效果,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深度閱讀。
手機閱讀的三大陣地為:網絡文學、網頁新聞、微信公眾號。相應的,它們也是碎片化閱讀的三大主場。微信公眾號的課題較為深廣復雜,這里不進行完整深入的闡述,只從引導深度閱讀的角度出發(fā)略談幾點:
建設有深度的公眾號。如“經濟觀察報書評”“大象公會”“騰訊大家”“一席”“看理想”等公眾號,推送內容均是針對社會、歷史、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問題做深入探討的思辨類文章及評論?!敖洕^察報書評”的口號就是:“閱讀有難度的文章,每天成長一點點?!边@類文章論據充分,說理明晰,滿足了讀者深度閱讀的要求?!耙幌薄翱蠢硐搿边€結合相關節(jié)目,在文章中插入完整視頻,供讀者選擇閱讀方式。這樣的設計都有助于留住讀者進行持續(xù)閱讀。
巧妙推送有深度內容。公眾號文章可緊跟時事熱點,采用增加趣味性及圖文并茂的方式,在吸引讀者閱讀的同時,將深層次知識傳遞給讀者。如“大象公會”的選題通常富有趣味性或角度新穎,現(xiàn)舉幾例它的往期標題:《中國人為什么熱愛嗑瓜子》《元朝真的有四等人制度嗎》《為什么北方人用手洗臉,南方人卻用毛巾》等等。這些選題切入點是都人們表面熟悉、細思陌生的,極易引起閱讀興趣;并且文章考證清晰,說理詳細,讓人邊讀邊有恍然大悟的感受。文章雖長,卻能留住讀者。又如公眾號“混子曰”,通過漫畫圖解的形式,加以簡短幽默的網絡語言描述,讓讀者了解宗教、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每次推送的篇幅也不短,卻能寓教于樂,讓讀者在哈哈大笑中掌握知識。
打造精品推書公眾號。如“鳳凰讀書”“經濟觀察報書評”等公眾號,每日精選出版書籍中的文章片段,供讀者進行深度閱讀?!傍P凰讀書”偏重于文學類作品,而“經濟觀察報書評”則偏重于推送經濟、社會、哲學類作品。同時,鳳凰讀書還有“逛書店”鏈接,讀者點擊鏈接可進入微店購買讀書,極大地方便了讀者。建議此類推書公眾號可以在今后打造自己的電子書閱讀平臺。
綜上所述,移動終端的高度發(fā)達和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使碎片化閱讀成為富有時代特色的閱讀現(xiàn)象。碎片化閱讀的趨勢不可逆轉,對傳統(tǒng)的閱讀和知識接受習慣都是一個挑戰(zhàn)。面對碎片化閱讀的浪潮,我們不必一味排斥,也無須終日恐慌。只要多方共同努力,尋找碎片化閱讀與系統(tǒng)化深度閱讀的銜接點,引導大眾的閱讀習慣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