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但要有四平八穩(wěn)、四梁八柱的全面性,更要有在此基礎上“舉旗抓綱、綱舉目張”、“聚焦重點、以點帶面”的突破性,也才能贏取工作的主動和實效
我在思忖,經(jīng)濟工作的大忌寫到了“之五”,會不會“太全”了?而恰恰這篇,主攻的正是這個“全”字!“全”意即全面的、普遍的聯(lián)系和轉化,而這正是唯物辯證法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
好的東西不當使用,或許就有可能把好事辦成了壞事。舉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來說吧:一是“職能全”。黨中央和國務院肯定是要“全”的,但到了各地方、各部門、各機構,是否都要看樣學畫、如法炮制呢?恐怕就不一定了。但現(xiàn)在,職能“大而全”、“小而全”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好像大家都在努力以跨層次和本層次無所不包的“職能全”,來證明自身地位和作用的“高大上”。于是我們看到了:一件事往往是“四世同堂、九龍治水?!闭l說了都算,但誰說了也都不算;每次行政改革,撤并機構都吵得莫衷一是、不亦樂乎,但最后“下架”誰都是“天大的難題”;而在其后的運行期中,總會有眾多的新機構和所謂的“臨時機構”,又如雨后春筍般地誕生出來和成長起來。在此狀況之下,更遑論在“簡政”前提下的“精兵”文章,到底該怎樣做下去了……
二是“部署全”。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無論地方各層級還是機構各層級,上下一般粗,高低一樣細。其實高層的部署,往往都是宏觀的、長遠的、全局的、戰(zhàn)略的“精神”,譬如方向、道路、思路、原則,布局、重點,如此等等。但下沉到中層和基層,一級就要比一級說得更實在。深刻領會中央精神,密切結合本地實際,出些個實招力策、實措力舉,并執(zhí)行到位,扎實顯效,才是當下各地方、各部門、各機構真正最需要做好的……
三是“改革全”。黨中央和國務院因對改革的研究和推動,主要是搞好改革的頂層設計、試點授權和點面推進。譬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洋洋灑灑幾萬余言。改革既是發(fā)展的動力,也是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保障。我常說:“改革到哪里,發(fā)展就會到哪里”,“全面深化改革到哪里,現(xiàn)代化高質量的發(fā)展也就會到哪里”。但這并不意味著,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門、不同的機構,都要把面上要求的改革,類似“推平頭式”地都來一遍?,F(xiàn)在改革領域的一個不良趨勢是日常工作“改革化”:明明就是些常規(guī)性的工作,但只要包上改革的“一層外衣”,或戴上改革的“一頂帽子”,改革的“差事”就滿可以交賬了。這種把觸及“奶酪”的改革平庸化為日常工作的做法,本是混淆了兩者的重大實質性差別所致,但也與貌似全面的慣性思維有關。
以上“三全”的弊端存在,雖說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立場和態(tài)度問題。但如不加防治、愈演愈烈,則足可以造成經(jīng)濟工作戰(zhàn)線的混亂和低效:用人甚多,帑幣靡費;聲勢烜赫,疲于奔命;但最后似乎又效果不彰,啥也沒突破,啥也沒留下。時間久了,不但難以踐行始終如一,久久為功,而且容易因此造成一地雞毛,人心渙散。
辯證法的精髓不在兩點論,更在重點論;不在多側面,更在“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那才是決定事物性質的關鍵所在、核心所在。我們不但要有四平八穩(wěn)、四梁八柱的全面性,更要有在此基礎上“舉旗抓綱、綱舉目張”、“聚焦重點、以點帶面”的突破性,也才能贏取工作的主動和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