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霞 陳小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天河學院外國語學院,廣州 510000]
多麗絲·萊辛,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認為是“20世紀少數(shù)擁有杰出心靈的西方小說家之一”。萊辛早期的創(chuàng)作主題主要集中在族群關系、兩性關系及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探討,展示了對生態(tài)倫理主題下各要素的思考。《這原是老酋長的國度》是萊辛早期的一部短篇小說集。該小說集以20世紀非洲南部的生活為背景,全面生動地展現(xiàn)了在這片土地上人與自然的關系、白人與黑人的不平等關系及男性與女性的關系,折射出作者早期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
生態(tài)倫理學是指“人類處理自身及生活的環(huán)境,包括與各種生物、大自然之間關系的一系列道德規(guī)范,一般而言是人類在進行與自然生態(tài)有關的人的活動中形成的倫理關系及調適準則,從中表達出某種特定的倫理價值與價值關系”。它的產(chǎn)生主要緣于面對日益增加的自然生態(tài)危機,人類對于自然與人的關系的深入思考。探討萊辛在這部短篇小說集中體現(xiàn)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發(fā)現(xiàn)其早期小說所體現(xiàn)的時代性和世界性特征,將對于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我們的生態(tài)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大有裨益。
生態(tài)倫理和傳統(tǒng)倫理最大的不同就是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萊辛在小說中多處描述非洲“疏林草原”的自然風景,展現(xiàn)了對非洲大自然的熱愛,這種熱愛一直延續(xù)到作者的后期作品。她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認為自然與人類相互呼應,互為一體。
在小恩科西加斯出生時,作者敘述道:“她應該接受這一切,應該把那些美麗的短蓋豆樹和荊棘樹當作自己的老朋友,應該感到自己的血脈通暢,呼應著季節(jié)的輪回?!痹诿枋鲛r(nóng)場以外,白人還沒有來開墾的地界時,作者說這是“一片全新的土地”,“這是一條寬闊的碧綠山谷,其中一條小河閃耀著粼粼波光,羽毛鮮艷的水鳥穿梭在燈芯草間。青草郁郁蔥蔥,鮮嫩柔軟……樹木高大,樹冠豐滿”。山谷、河流、水鳥、青草、樹木等意象多次在文本中展現(xiàn),無一不表達出作者對于大自然的熱愛。
其次,萊辛筆下的大自然還有陪伴與滋養(yǎng)女性的價值。無法從丈夫那里獲得安慰、孤獨苦悶的蓋爾太太常常坐到河邊,在群山中尋找慰藉。她“沉浸在對河那邊山巒的崇拜之中,忘記了一切”,“那些都是她的山巒;它們就是她;他們成就了她,把她的孤獨升華為力量,維持著她,滋養(yǎng)著她”。和蓋爾太太同樣孤獨的德威特太太也認領了河流作為孤獨的安慰,“那里的水清澈見底……那汪水可愛極了?!€有些水鳥,色彩斑斕,它們漂亮極了”。
萊辛曾寫道:“非洲贈予作家們最大的禮物就是這塊大陸本身……非洲讓你知道,人不過是一種渺小的生物,和其他生物一起,居住在這無垠的土地上?!边@體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內在價值的肯定。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環(huán)境道德的唯一相關因素是人的利益?!匀祟愔行闹髁x為核心的傳統(tǒng)倫理只承認人的內在價值和倫理主體地位,這被后人認為是一種‘有缺陷的倫理’”。在《黃金之城埃爾多拉多》中,亞力克不尊重自然規(guī)律,妄圖征服土地,是生態(tài)倫理意識缺失的表現(xiàn)。亞力克從別人手里買來農(nóng)場后,不斷在房子周圍開墾新的土地,在房子的三面都種上了玉米。專家們曾經(jīng)告誡他“這種耕作方式不好。最好是小塊的田地,有樹木擋風;周圍最好種上一圈草,這樣草根就會抓住那寶貴的土壤,不讓暴風雨帶來的洪水把它沖走”。可亞力克為了追求更多的空間和利益,不顧專家的忠告,將農(nóng)場上一半的土地都清理了出來?!袄珑f筆直地從這邊疆界劃到那一邊”,亞力克從中獲得了征服自然的快感??墒?,不顧自然法則的后果是嚴重的。“當雨水夾著土壤從溝渠里嘩嘩流走;當城里來的專家們告訴亞力克他這是在糟蹋自己的農(nóng)場;當?shù)搅思灸?,盡管他們不斷地提高耕地面積,產(chǎn)量卻沒有什么增長,這就很讓人不安了。”盡管如此,亞力克人仍然固執(zhí)地“派了一波又一波的工人到樹林里去。整個旱季,廣闊清新的原野里一直回響著斧子沉悶的咚咚聲,樹木一株接一株轟然倒地。枝殘葉落,一地狼藉”。雖然他為農(nóng)場的前景發(fā)愁,但他的應對方式卻是“又砍了一片樹林。那些樹砍掉以后,小山脊一直到山腳邊的土地都裸露了出來”。
萊辛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亞力克濫砍濫伐,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不尊重土地,不尊重自然規(guī)律,最后導致農(nóng)場破產(chǎn),經(jīng)濟陷入困頓的后果,對亞力克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溢于言表。正如泰勒所言,“如果人類不斷地去征服自然,緊緊地拴在同一條死亡線上,那最后會滅亡的”。
在施韋澤看來,“倫理與人對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圍之內的生命的行為有關。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這種倫理強調任何生命個體之間沒有等級區(qū)分,沒有優(yōu)劣之分,不論白人還是黑人都有其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
萊辛在小說中揭示了白人對黑人的歧視與偏見,她對這種歧視的批判與施韋澤敬畏生命的倫理不謀而合?!赌臼├始永锨蹰L》的主人公是一個十四歲的白人女孩恩科西加斯。她從小被教導黑人為白人服務是天經(jīng)地義的,如果黑人不服從,便是“厚顏無恥”;如果黑人不給白人讓道,便是“恬不知恥”?!断伹稹返闹魅斯珳资巧钤诜侵拗趁竦氐陌兹恕P〉臅r候,他經(jīng)常和非洲本地人一起玩耍。長大后,他的母親警告他:“你現(xiàn)在長大了,不能和那些骯臟的非洲小孩玩了,因為你現(xiàn)在是個大男孩了。”在當?shù)?,土生土長的黑人被認為是骯臟的和不祥的。政府甚至制定法律,限制土著黑人受教育的權利。當湯米試圖說服麥金托什贊助黑人德克上學時,麥金托什立刻大發(fā)雷霆,認為幫助土著黑人是一件不光彩和可恥的事情。小說中,德克向湯米解釋,如果他去上學就再也見不到他媽媽:“有法律,白小子,法律。任何與土著生活在一起并以本地生活方式生活的人即為土著。我是土著,沒有權利和混血兒一起上學?!?/p>
生態(tài)倫理學主張人類并不優(yōu)于其他物種,更不用說在人類內部了。從生態(tài)的角度來看,作為大自然的一員,不管你們是白人還是黑人,每個人都享有被平等對待的權利。小說中的白人對非洲黑人非常冷漠,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認為自己高于那些土生土長的黑人,下意識地認為他們有壓迫、剝削黑人的特權,并享受這種特權。恩科西加斯后來對黑人態(tài)度的轉變及湯米為德克爭取到上學的機會,正是作者美好愿望的體現(xiàn),作者倡導人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土著黑人應該受到歧視、中傷、懲罰。
除了探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外,萊辛還在小說中探討了培養(yǎng)“生態(tài)學意識”的可能性,深層生態(tài)學“主張以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利益為目標的價值倫理觀。它認為環(huán)境危機的根源在于社會機制和價值觀念,它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一種‘生態(tài)學意識’”。
自我意識覺醒通常被認為是人類實現(xiàn)自我生態(tài)意識覺醒的第一階段,因為主角一般在經(jīng)歷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后,才會變得更加成熟和明智。《木施朗加老酋長》中小恩科西加斯的轉變和《草原日出》中目睹羚羊死去的小男孩的反省就是生動的例子。
小恩科西加斯是一個富有的種植園主的女兒,受到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她沒有走出農(nóng)場之前,她認為非洲的疏林草原、美麗的蓋豆樹和荊棘樹對她來說都是陌生的世界,是他鄉(xiāng)異國。她還模仿父母對待本土黑人的惡劣態(tài)度和行為,認為土生土長的黑人是低等的仆人,是沒有情感的機器人。“農(nóng)場上的黑人也和那些樹木和巖石一樣,讓人無法親近。他們像一群蝌蚪,黑黑的一團……他們沒名沒姓,活著就是為了幫人干活?!钡幸淮危龅搅四臼├始永锨蹰L,感受到了酋長的彬彬有禮和自尊寬容。與木施朗加老酋長談話之后,她又通過閱讀了解到非洲地區(qū)的歷史,這些體驗使她對本土黑人的態(tài)度和觀點大大地改變了。學者芮渝萍認為,“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成長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他們從積極和消極的角度豐富了主角的生活經(jīng)歷和對社會的認可”。對一個白人小女孩來說,遇見木施朗加老酋長正是她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經(jīng)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和對非洲歷史的學習,小恩科西加斯明白了白人掠奪非洲的事實,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評判標準。她開始愛上非洲的土地和土地上的樹木山巒,認為“這是我的遺產(chǎn),我在這里長大,這不僅是黑人的祖國,也是我的。這里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我們大家,沒有必要將非洲黑人擠出這片土地”。
在《草原日出》中,在沒有目睹羚羊死亡那一幕前,小男孩的純真和利己主義表露無遺。他試圖征服和統(tǒng)治自然,因為他認為“世界所有的偉人都曾與我一樣,沒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只要我愿意,我可以使世界任何一個國度成為我的一部分,我裝著整個世界,把它怎么樣全在于我。只要我愿意,我能改變將發(fā)生的一切:這全在于我,全看我現(xiàn)在做什么決定”。黎明時分,年輕人在草原上享受著自我成長的幸福,充滿了活力和激情。然而,當他注意到一只羚羊被黑色丑陋的大螞蟻無情侵占時,他對這殘酷的一幕感到震驚。“叢林里到處都發(fā)生著這樣的事情:一直都發(fā)生著;生命本來就是這樣,鮮活的生命在痛苦中死去?!痹谔綔y羚羊的死因時,他卻發(fā)現(xiàn)羚羊并不是死于草原上的自然規(guī)律,而是死于自己無意之中射擊所導致的腿部受傷。一瘸一拐的羚羊在闖進蟻群后,覺察到了危險,卻無法快速逃脫,以至于成為蟻群的盤中餐。他產(chǎn)生了一種深深的自責,正是這種反省和內疚感促進了小男孩的成長,使他開始意識到羚羊和他一樣,也有生存的權利和自我的價值。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生態(tài)價值,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內,沒有誰能夠控制大自然和整個宇宙。從深層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的成長表現(xiàn)了他的生態(tài)意識的覺醒。
與非洲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與黑人酋長的交談和大量閱讀后的思考使得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能夠批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與動物尸體的“親密接觸”使得一個小男孩能夠思考生命的本質,反省人類的傷害行為。這些是作為人類,感受力和思考判斷能力健康正常的表現(xiàn),而很多成年人對生命的感受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卻逐漸萎縮衰退。正如萊辛所說,“這種萎縮衰退使得我們無法在其他呼吸在陽光下的生命身上看到我們自己”。以上片段不難看出萊辛早期將生態(tài)學意識的培養(yǎng)寄托在新一代孩子們的身上,希望他們能親近自然,了解生命本質,從自然體驗、閱讀體驗和生命體驗中完成生態(tài)學意識的構建。
《這原是老酋長的國度》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肯定了自然的內在價值,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倡導生態(tài)學意識的構建。它對當今社會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危機、土地的濫用、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待遇等重大問題具有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