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義雜志社全媒體記者 陳玉蘭
三月里,涼風埡,如同它的名字,冷嗖嗖,涼透人心。川黔鐵路從涼風埡經(jīng)過,涼風埡有一個四等小站。在這桐梓縣楚米鎮(zhèn)山澗中,小站已有50多年歷史。鐵路家屬們早已經(jīng)搬離此地,只有小站警務區(qū)的4名工作人員——57歲的警長葉建忠和搭檔,外加兩名保安,負責川黔、渝貴兩條鐵路共26公里的治安防控工作。
57歲的葉建忠,1983年退伍后入行公安就到了涼風埡,白色、米黃色、墨綠、藏青、藏藍……各種警服他都穿過。35年來,除了在派出所任職期間的6年,其余時間他都在涼風埡警務區(qū)駐守。前后28年,他是涼風埡的元老。
26公里,數(shù)字不大。當你深入鐵路沿線,跟隨老葉巡查一番后,才知道數(shù)字背后的安全風險有多大。
川黔鐵路穿過涼風埡一帶,涉及18個村民組和5個社區(qū),將散居的當?shù)厝朔指钤阼F路兩邊,很多人家就在鐵路邊上。鐵路上有10多個便道口,與鐵軌垂直交叉,都是當?shù)厝罕娮越ǖ?。其中,位于楚米?zhèn)三座村水晶灣組的兩個便道口特別危險,相距約200米,緊靠鐵路拐彎處。這附近,有工業(yè)園區(qū)、幼兒園、學校,人口密集,每天穿行鐵道的農(nóng)民、學生、工人有200多人,還有大量摩托、電頻車穿越。走在該道口的人們,視線被彎道擋住。而彎道那邊的火車,也看不到前方情況。如果火車忽然從彎道那邊沖出,呼嘯而來,此時若有人正在穿行鐵道,很危險。
多年來,涼爽的涼風埡一帶,農(nóng)家樂不斷涌現(xiàn),已達上百家。來避暑納涼或者隔三差五來趕集的重慶人太多,他們大量在鐵路上穿梭來往,給涼風埡警務組增加了很多工作難度。
在楚米鎮(zhèn)楚蔬社區(qū),川黔鐵路穿社區(qū)而過,將這個萬余人的村落一分為二,村民房屋與鐵道僅僅間隔幾米。鐵道邊是當?shù)厝说内s集地,逢五逢十趕集,大量群眾聚集在此,隨時有人穿越鐵路。這種時候,鐵路上的安全防護壓力倍增。
以上種種情況,都是葉建忠時刻惦記的心頭大事。盡管巡線、安全宣傳已深入人心,葉建忠還是放心不下。13公里長的川黔線區(qū),僅靠警務組幾個人,勢單力薄,必須緊密依靠群眾。于是,葉建忠將沿線百余所農(nóng)家樂納入重點宣傳范圍,經(jīng)常去走訪,跟群眾聊家常,話安全,與群眾打成一片。時日長了,老百姓逐漸成為鐵路治安防護的“眼線”。
有一次,有調(diào)皮娃將石頭卡在道岔口,影響行車。葉建忠反復查看監(jiān)控視頻,因當時條件所限,視頻清晰度低,排查無果。當天,葉建忠?guī)ьI隊員一路走訪當?shù)厝罕?,直至深?點,終于在村民幫助下找到肇事娃,對他好一番批評教育。
這樣的事例不少,葉建忠一次次化險為夷,進而一次次倍加警惕。
他說,這工作,就是戰(zhàn)場。戰(zhàn)場上能有休息的戰(zhàn)士嗎?!
不但廣泛發(fā)動群眾參與鐵路治安防護,葉建忠還培養(yǎng)了兩名“義務防護員”。8年前,楚米鎮(zhèn)三座村水晶灣組62歲的老人余大煜,在葉建忠的反復勸說下,穿上黃馬褂,對家門口的鐵道旁進行巡防。一輛面包車卡在鐵道上,老余趕忙找人來推走;一位在工業(yè)園區(qū)上班的姑娘騎電瓶車要過鐵道,眼看信號燈綠了,老余連忙叫停她;鄰村一位健忘癥老漢一天三次上鐵路,老余輾轉(zhuǎn)找到他家人來領走他……多年來,老人在家門口阻止了很多事故的發(fā)生,多次獲得市縣兩級表彰。
葉建忠說:“當初自己說服老余當義務防護員,就是因為他有文化,在群眾中有影響力……如今,他是義務防護員加安全宣傳員,對我們的工作很給力?!?/p>
82歲的張明先大媽,與大女兒一起生活在楚米鎮(zhèn)楚蔬社區(qū),鐵路從她家門口經(jīng)過。人們?nèi)粘谧魃?,學生們上學往返,都需要穿越鐵道,張家大門口逐漸形成一條便道。幾十年來,張大媽總是當著涼風埡警務區(qū)的義務看護員,每天搬來小板凳坐家門口,隨時提醒過往鄉(xiāng)親們提防日漸靠近的火車。
張大媽的樂于奉獻,與葉建忠分不開。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大山深處經(jīng)濟落后,涼風埡至蒙渡一帶的鐵路上多發(fā)盜竊事件?!盀榱舜驌舯I竊,以我為首的偵查小組租下張大媽家的房子,便于長期晝夜在鐵路沿線偵查?!比~建忠回憶說。源于這份不解之緣,當葉建忠請張大媽當義務看護員時,她爽快答應。
正因為張大媽的幫助,加上葉建忠隔三差五前往巡查宣傳,十多年間,在這個日均過往至少800人次的鐵路便道上,沒有發(fā)生一起火車與行人相撞的事故。如今,張大媽年事已高,她的女兒主動替代母親,當上第二代看護員。葉建忠深深感念她們,常去看望,“群眾是我們工作的根基呀!”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有著26年黨齡的葉建忠,經(jīng)常用這些話教導警務組成員。長期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他,各村民組有多少家庭,組長是誰,哪家是啥情況……他如數(shù)家珍。他常為村民排憂解難,李家孩子要上戶口,他幫忙解決。五保老人王媽沒米了,他給送去一袋米。張家大爺摔跤臥床,他前去探看……以心換心,葉建忠走到哪里,都有人笑臉相迎,端茶倒水。逢年過節(jié),三不兩時,村民們總要送他蔬菜瓜果,走到哪總有人喊他吃飯。在這深入群眾的過程中,他的安全宣講也深入人心。多年來,川黔鐵路上的事故大大減少。
2018年,隨著渝貴鐵路的開通,鐵路沿線的防護設施需要天天巡查防護,沿線設置了三個守護點。每個點上,因待遇不高,先后聘請的幾名守護員都離開了。葉建忠冥思苦想后,改設夫妻崗,每個站點聘請一對夫妻,兩人的活兒實則一人干,另一個就近打工。這一來,站點守護崗位得以穩(wěn)定,高鐵防護工作從未有紕漏。
要動腦,以人為本,工作才能干好。這是葉建忠的樸素理論。
每天清晨,出門巡線,排查鐵道設施上的隱患,沿途不斷對過路群眾宣講安全。葉建忠說,繼續(xù)開展基礎調(diào)查,一個村有多少耕牛,多少殘疾人和留守兒童……因為,耕牛上了鐵道,如果發(fā)生車牛相撞,可能導致列車脫軌。殘疾人和留守兒童,都是弱勢群體,他們穿越鐵道的安全必須高度防護。
此外,還要對每個村組的兩勞釋放人員和不軌之人進行摸底排查,防止其作亂。曾經(jīng)一次,一位勞改釋放人員先后在鐵道上放置石頭和鋼管,幸虧被葉建忠巡線時及時發(fā)現(xiàn),避免了一場不堪設想的事故。要知道,在這段鐵道下方,還有高速公路大橋和國道……經(jīng)過一番偵查,這位破壞者被抓獲,最終被繩之以法。前車之鑒讓葉建忠牢記在心,進而有了新對策。
還有,鐵道設施被人為破壞的事也時有發(fā)生。這些都需要細致巡查、緊密依靠群眾幫助才能發(fā)現(xiàn)。
57歲的葉建忠,天天巡線,高度防護鐵路安全,樂此不疲。有人說他,在其他單位,你這年齡的都巴望退休了。他說,我不想退休,一天不巡線,心里缺點啥。
28年巡線,葉建忠獲得太多獎勵:2011年、2014年、2018年,貴陽鐵路公安處優(yōu)秀黨員;1990年-1997年,5次受獎,頒獎單位分別有鐵道部、貴州省公安廳、成都鐵路局。鐵道部授予的七五獎章,他至今珍藏著,他說:“榮譽對我是鞭策。”
桐梓車站派出所所長王賢明評價葉建忠說,良師益友,為人熱心善良正直。涼風埡一線的川黔道,是桐梓境內(nèi)最危險的。多年來,該段事故很少,歸功于葉建忠。人的一生很短暫,一輩子堅持一件事不容易。這一輩子,葉建忠堅守涼風埡,防護鐵路治安,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