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向春華
2019年1月12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社會救助分會主辦的“新時代社會救助事業(yè)發(fā)展與社會救助立法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出席會議并作主旨發(fā)言,來自民政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0余人參加研討會。
鄭功成教授在主旨發(fā)言中指出,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動社會救助發(fā)展意義重大,因為它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最基礎性制度安排,肩負的是維護社會底線公正和免除人的生存危機的重大責任。我國社會救助發(fā)展成就巨大,但面臨的挑戰(zhàn)也很大,特別是發(fā)展理念仍然存在認識不清的問題,進而影響到政策制定與實踐。救助對象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應當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這種適應性應當是同向發(fā)展。社會救助對困難群體的保障力度在不斷增強,但還不足以兜住底線,不時披露的極端個案表明缺漏之處仍然存在,應當檢討的不是政府的財力不足問題,而是觀念與體制機制問題。作為政府直接負責的社保項目,社會救助需要有專業(yè)化的經(jīng)辦機構與隊伍,這樣才能使經(jīng)辦更有效率,并確保制度在運行中不出差錯。鄭功成認為,當前城鄉(xiāng)差距依然偏大,對底線公正的調節(jié)作用發(fā)揮得還不夠,需要研究社保制度促進社會公正以及固化群體差異的問題,需要有鮮明的價值判斷。我國救助法制仍不健全,也導致了低收入困難群體預期不穩(wěn),亟待加快法制建設步伐。他強調,社會救助只能強化、不能弱化,要進一步推動社會救助制度結構的優(yōu)化,不斷提高這一制度的質量與效率,同時還要搞清楚“雪中送炭”與“水漲船高”“錦上添花”的辯證關系,處理好社會救助與扶貧的關系。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在主旨發(fā)言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救助體系得到了完善,但社會救助制度的安排等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低保對象人數(shù)在減少,而臨時性、急難性救助制度的救助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從中央部署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zhàn)以來,各項資金對農村困難人群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整體救助水平不斷增長,但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兜底線、織密網(wǎng)、建機制”的要求,為社會救助制度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新時代社會救助工作要圍繞這九個字做文章,要用這九個字去衡量社會救助制度。
武漢大學教授慈勤英認為,目前最貧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已落實,建構廣義的“弱有所扶”兜底社會保障制度迫在眉睫,要從社會救助向社會促進過渡,建立以家庭為本的發(fā)展性社會救助。針對目前扶貧工作主要針對農村,南開大學教授關信平表示,應當建立城市貧困標準下的城市社會救助制度,各項社會救助在確定其救助對象的時候應當依據(jù)城市貧困標準;建立城市貧困標準后,低保制度與其他社會救助應處于同樣的地位;確立階梯型的貧困標準,劃分出不同程度下的貧困家庭并給予不同水平的救助;改革城市貧困者的認定方法和程序,簡化程序并采用專業(yè)化的認定方法,對納入城市貧困者的家庭和個人廣泛開展社會工作服務。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姚建平對城鄉(xiāng)貧困人口兜底保障的“底”的內容和水平以及用什么來兜底等進行了詳細分析。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左停則對2020年后的貧困及其對社會救助的意義作了詳盡分析。
針對我國社會救助立法,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認為,未來的社會救助法應當具備3個核心:對社會救助機構的權力控制法、對社會救助對象的權利保障法、社會救助監(jiān)管的程序規(guī)則法。我國社會救助立法的定位在于彰顯國家責任,規(guī)范政府社會救助行為;從弱有所扶出發(fā),明確保障國民基本生活;按分級籌資原則,建構以中央政府為主責的多元化籌資結構。他強調,社會救助程序性規(guī)定缺失是需要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應該從3個方面補足:增加社會救助標準制定程序;確立社會救助的申請、審核、審批、發(fā)放、退出程序;完善社會救助的監(jiān)督程序。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楊思斌、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韓君玲等對日本、德國的社會救助法及其啟示作了闡述,為我國社會救助法的制定提出了建設性意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