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軍榮
近日,記者采訪多位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了解到他們對教師管教權的看法。諸多教師和家長認為,應該“將戒尺還給老師”,但必須在依法依規(guī)的前提下,并且細化相關規(guī)定,明確管教權的邊界和限度。
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自然是不能缺乏懲罰的,然而,由于懲罰容易變異成“體罰”,這會帶來諸多矛盾和糾紛,久而久之,在學校中出現(xiàn)了老師“不敢管”的困局,由此引出“將戒尺還給老師”,然而,即便是老師擁有了戒尺,也不能完全解決“懲罰學生”問題。
學生中有不少“熊孩子”,這是需要管教的,也需要一些懲罰手段,如果不給予懲罰和管教,那將會導致很大的破壞性,會給其他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問題是,一些教師將懲罰和體罰混為一體,學生因為受到體罰而出現(xiàn)狀況,教師就吃不了兜著走,如果學生因此而跳樓,學校和教師的麻煩就很大了。
教師不敢管學生,難道是因為缺乏“管教權”?教師法規(guī)定,教師享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yè)成績”的權利;負有“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象”的義務。教育法還規(guī)定,學校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中也明確,班主任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毫無疑問,教師有權依法管教學生。教師不敢管學生,難道是因為缺乏“戒尺”?2017年2月,青島市頒布的《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明確:“中小學校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的學生,應當進行批評教育或者適當懲戒?!笨汕鄭u此項立法嘗試一年多后,當地教師在實踐中依然對“適當懲戒”心有疑慮,敢于行使懲戒權的教師寥寥無幾。在當前情況下,即便是讓教師手中有了戒尺,又能如何?
呼吁“將戒尺還給老師”,不是真的要給老師配一把戒尺,而是讓教師放心懲罰學生,這先要明確教師懲罰學生的邊界和限度,這值得肯定,這樣操作性也強,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就此劃上句號。適當的懲戒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維護正常教學秩序,這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懲罰不只是需要手段,更需要藝術。體罰之所以在學校中難以斷絕,關鍵的一點是因為“簡單”且無藝術,教育本是一項藝術含量高的活。教育學生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用心,需要技巧,需要愛,需要尊重。如果以為讓教師擁有了“懲罰權”,擁有了戒尺,就不會再有“熊孩子”,那樣想是對教育的理解偏差,對學生的成長更是害的。
“將戒尺還給老師”可以在法律明確下進行,但提高教師的教育藝術卻是要長期探索的。
不僅僅是教育“戒尺”還給老師,而是通過對學生的行為劃出紅線和雷區(qū),同時對教師需要使用“戒尺”的情形、方式做出必要的規(guī)定,明確教師管教權、懲戒權的邊界和限度。這樣一來,既可以讓學生樹立對“教育戒尺”的敬畏,同時又可以在保證“戒尺”發(fā)揮現(xiàn)實效果的前提下,避免一些老師濫用亂用,淪為過度的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