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清, 童彥尊, 馮 濤*, 范然然, 喻 晨
(1.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學院,上海市 201418;2.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特種酶制劑事業(yè)部,湖北省宜昌市443003)
犬糧誘食劑大都以蛋白質酶解液為底物進行美拉德反應獲得(易建華等,2016),因此許多針對誘食劑生產的商業(yè)復合蛋白酶面世,成為該領域研究的重點之一。風味的好壞是誘食劑產品的命脈,一款風味飽滿的誘食劑能極大改善狗糧的適口性。風味呈現(xiàn)并非由某一種或一類的化合物決定,而是相互作用的結果(Kerth等,2015)。在寵物食品方面,香氣提取主要采用HS-SPME(Chen等,2017)。電子鼻在食品領域中被廣泛運用,可區(qū)分不同產品的整體香氣差異或檢測同一種產品的貨架期(Rock等,2008)。電子鼻能將人對風味的捕捉數(shù)字化,結合感官評價使風味分析更具科學性。Tian等(2015)將電子鼻與GC-MS聯(lián)用對牛肉的品質及風味進行了分級和評價。
本試驗對三種不同的酶制得的誘食劑進行感官評定、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GC-MS)和氣相色譜-嗅辨儀(GC-O)分析,確定誘食劑的風味特征及關鍵風味成分。用電子鼻區(qū)分三種誘食劑的整體香氣差異。采用適口性測試驗證三種誘食劑的實際應用效果,體現(xiàn)三種誘食劑風味的優(yōu)劣。
1.1 材料與試劑 誘食劑A、B、C采用不同酶解液做底物的誘食劑;犬糧:上海仕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0只試驗犬(表1):上海交大農學院教學實驗實習場;2-辛醇 (色譜純)、烷烴C5-C22(色譜純):德國Dr.Ehrenstorfer公司;二氯甲烷(分析純):上海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表1 試驗犬信息
1.2 儀器與設備 7890A-5975C型GC-MS 7890A氣相色譜儀 (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ODP嗅聞裝置 (德國Gerstal公司);FOX4000電子鼻(法國阿爾法莫斯公司)。
1.3 方法
1.3.1 感官評價 選5名感官人員對誘食劑進行感官評定,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感官評價標準
1.3.2 HS-SPME法萃取香氣 準確稱取4 g誘食劑,加入20 mL萃取瓶中,在50℃水浴溫度下平衡15 min,用老化好的萃取纖維頭(50/30μm纖維頭:DVB/CAR/PDMS)頂空萃取 40 min,萃取溫度為50℃。萃取纖維頭解吸5 min,解吸溫度為250℃。
1.3.3 GC-MS條件 GC條件:HP-INNOWAX色譜柱(60 m×0.25 mm×0.25 μm);載氣 N2,流量為3 mL/min,不分流;進樣口溫度250℃;升溫程序:45℃保留1 min,以4℃/min升溫至230℃,保留15min。
MS條件:采用電子電離源;電離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230℃;接口溫度250℃;采用全掃描方式;質量掃描范圍為m/z 20~350。
1.3.4 SDE法萃取香氣 用同時蒸餾裝置,取15 mL誘食劑和150 mL蒸餾水混合,溫度控制在100~200℃,用二氯甲烷作溶劑,加60mL,萃取3 h。萃取結束后收集提取液,加無水硫酸鈉,低溫陳化24 h,濃縮至1 mL,加入10μl內標物(0.2mg/ml2-辛醇)。 進樣量:0.2 μL,分流比 10∶1,溶劑延遲6min,升溫程序不變。
1.3.5 AEDA法分析 用二氯甲烷將濃縮液分別以 1∶3、1∶9、1∶27、1∶81,1∶243 比例稀釋,取 2 μL 稀釋后樣品注射到GC-O裝置(GC條件不變),直到評價人員在ODP末端不再嗅聞到氣味,記下此時的稀釋倍數(shù),并計算FD因子 (Usami等,2013;Choi等,2010)。評價人員需記錄從ODP口聞到的氣味特性及時間,結果與香氣物質的出峰時間匹配,要求至少有兩名評價人員(共三人)描述一致。
1.3.6 電子鼻分析 分別稱取三種誘食劑各1 g到5mL的樣品瓶中,依次放于電子鼻的自動進樣器上。采樣時間900 s,采樣溫度60℃,進樣針量為2500μL,每個樣品重復4次。
1.3.7 適口性測試 犬糧制備:在55℃條件下將誘食劑均勻噴涂在犬糧表面(添加量5%),冷卻后得到誘食劑添加糧Aa、Bb和Cc,空白犬糧D作為對照。
動物試驗(Aldrich 等,2015):先以 Aa和 Bb、Aa和Cc做兩組比對,選取效果較好的與D比較進行驗證;每組持續(xù)兩天,每天喂2餐(間隔7 h),選20只成年小型犬。每餐同時喂兩種犬糧各100 g,喂食持續(xù)30 min,記錄犬對犬糧的第一口偏好,喂食完畢再記錄剩余的犬糧;每次喂食前清潔并固定食具,準備飲用水,每餐需交換食具位置,犬糧不得重復飼喂;試驗犬須健康狀況良好,無嘔吐拉稀狀態(tài)。
1.3.8 計算公式 用NIST庫檢索出峰,通過烷烴C5-C22在相同條件下的保留時間,計算揮發(fā)性物質的保留指數(shù) (retention index,RI)(Majlát等,1974),將算得的 RI與Wiley 7n.l數(shù)據(jù)庫進行匹配,RI按公式(1)計算:
式中:tx為揮發(fā)性物質的保留時間,min;tz為與揮發(fā)性物質碳原子數(shù)相同的烷烴的保留時間,min;z為烷烴碳原子數(shù)。
香氣活力值(OAV)等于揮發(fā)性物質的濃度與水中的嗅覺閾值之間的比值。揮發(fā)性物質濃度按公式(2)計算:
式中:Wi為揮發(fā)性物質含量,μg/g;ms為內標物質量,μg;Ai為揮發(fā)性物質峰面積;As為內標物的峰面積;m0為濃縮物質量,g。
FD因子即Log3FD,F(xiàn)D為樣品的稀釋倍數(shù),Log3FD≥3時證明香氣物質對香氣貢獻大(Buttery等,2013)。
采食率/%=消耗的犬糧/總犬糧×100。
1.3.9 數(shù)據(jù)處理 用SPSSStatistic 19進行方差分析,按Duncan的多范圍測試結果具有顯著性(P<0.05)。
采用Unscrambler 9.7進行PLSR分析動物試驗結果與香氣物質間的相關性,模型采用Full Cross-Validation進行校正。
2.1 感官評定與比較 三種誘食劑的感官評定結果如表3及圖1所示。三種誘食劑均有明顯的雞肉香氣,可能由于三款誘食劑都以雞肝作為反應底物;誘食劑A和B的脂肪感強于C;誘食劑C和A的烤香、焦糖香、醬香和豐滿度均強于B,誘食劑B的香氣較寡淡;在余味方面,誘食劑C高于誘食劑A和B。通過感官評定初步認為三種誘食劑的特征風味是肉香、脂肪香和烤香。
表3 感官評定結果
圖1 誘食劑的感官評價雷達圖
2.2 誘食劑的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分析與比較 三種誘食劑的GC-MS結果如表4所示。在三種誘食劑中共檢測鑒定出40種揮發(fā)性成分,分別從誘食劑A、B、C中檢測鑒定出27種、24種和32種物質,其中醛類、雜環(huán)類、醇類物質的種類較多。醛類物質一般由脂肪酸氧化或美拉德反應產生,是誘食劑中脂肪香、烤香的重要來源 (Mottram等,2015)。從三種誘食劑中都鑒定出的醛類物質有2-甲基丁醛、異戊醛、辛醛丙二醇縮醛、菠蘿醛、糠醛、苯甲醛、苯乙醛和戊醛丙二醇縮醛。其中2-甲基丁醛、糠醛及菠蘿醛能呈現(xiàn)烘烤香氣,戊醛丙二醇縮醛能加強誘食劑的油脂感。三種誘食劑的醇類物質種類較少,糠醇具有焦糖香,甲硫醇有強烈蔥蒜氣息是肉香的重要來源,而2-乙基己醇具有脂肪香。從三種誘食劑鑒定出了低分子量,易揮發(fā)的丙位丁內酯,具有奶油特征香氣,可增強香氣飽滿度。從三種誘食劑中鑒定出的酮類物質為呋喃酮,具有焦糖香,可增加香氣厚實感。從誘食劑A和B中都鑒定出了1-羥基-2-丁酮和羥基丙酮,提供烤香和焦糖香,可見誘食劑中的酮類物質主要以焦糖香韻為主。酸類物質在誘食劑中的形成一般是通過油脂的氧化等過程(Zviely,2012),僅在誘食劑A中鑒定出乙酸,而酸在誘食劑中主要起調和口感的作用。雜環(huán)類物質主要來自于美拉德反應,是誘食劑中形成肉類風味的重要成分(Chen 等,2017;Liu 等,2015),三種誘食劑中均鑒定出2-甲基吡嗪、2-甲基呋喃和2-乙?;秽芴峁┛鞠愫徒固窍?;三種誘食劑都鑒定出了具有明顯肉類特征和蔥蒜氣息的含硫物質,如二甲基二硫醚是肉香型誘食劑中極為關鍵的成分,在肉類香精中也十分常見??傮w來講三種誘食劑的主要呈香物質種類較相似。
2.3 誘食劑的特征性揮發(fā)性成分定量分析與比較 采用SDE-GC-O從誘食劑A、B、C中鑒定分別出18、17和22種香氣活性成分,結果如表5所示,其中甲硫醇、2-甲基丁醛、2-甲基吡嗪、苯甲醛和糠醛等具有較高的FD因子(Log3FD≥3),對誘食劑的香氣貢獻大。以保留指數(shù)為橫坐標,以Log3FD為縱坐標繪制FD圖譜如圖2所示,F(xiàn)D因子較高的成分大多處于靠前的位置即出峰較早,多為小分子物質。為進一步確認誘食劑中關鍵揮發(fā)性成分,通過內標法得到物質含量,并查找這些物質在水中的嗅覺閾值,得到OAV值,通常香氣成分的FD因子與OAV呈正相關。如表6所示,三種誘食劑中甲硫醇的OAV值最高,其次為2-甲基丁醛和菠蘿醛等。總體來講,甲硫醇、2-甲基丁醛、菠蘿醛、2-甲基吡嗪、糠醛具有較高的FD因子及OAV值,對整體風味貢獻大。由此可見三種誘食劑因美拉德配方和工藝相同,關鍵呈味物質的種類相似,但在含量上有差異。誘食劑A的肉香,脂肪香更突出,誘食劑C烤香更突出,誘食劑B特征香氣較淡,故通過引入FD因子和OAV值分析得出關鍵呈味物質能夠區(qū)分三種酶解液造成的香氣差異。
表4 三種誘食劑的主要揮發(fā)性成分
表5 誘食劑A、B、C的AEDA分析結果
圖2 誘食劑A、B、C的FD譜圖
2.4 電子鼻區(qū)分三種誘食劑的風味 電子鼻的雷達圖如圖3所示,三種樣品的輪廓清晰,表明穩(wěn)定性好。誘食劑A對于LY2/gCTL、LY2/gCT、LY2/AA傳感器的吸收度更高,表明誘食劑A中有更多寵物或烘烤類食品揮發(fā)出的特征風味物質(Yu等,2012)。誘食劑C的整體雷達輪廓最大,可見其香氣最強,與之前GC-MS和GC-O的分析結果相符。
電子鼻的主成分分析 (PCA)結果如圖4所示。PCA是通過對原始數(shù)據(jù)向量進行線性變換來尋找樣品間的差異的一種算法,該算法不丟失任何樣品信息,僅通過改變坐標軸來達到區(qū)分樣品的目的。由圖可知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共能反映99.988%的信息,證明檢測結果可信度高。由于PC1占比94.273%,故主要觀察三個樣品在橫軸上的距離,顯示誘食劑A與誘食劑B相似度更高,而A和C的差異性最大。
表6 誘食劑A、B、C中FD因子大于3的香氣化合物的OAV值
圖3 三種誘食劑的電子鼻雷達圖
圖4 誘食劑的主成分分析圖
2.5 誘食劑對狗糧適口性的改善 由圖5可知,誘食劑添加糧Aa與Bb在采食率和第一口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但Aa的采食率和第一口偏好都優(yōu)于Bb。表明誘食劑A對狗糧適口性的改善好于B,但不明顯。由圖6可知,Aa與Cc在采食率上就沒有顯著差異,但Aa的平均采食率高于Cc,而Aa的第一口偏好數(shù)顯著高于Cc,表明誘食劑A在對犬糧香氣改善明顯。選取Aa與空白糧D進行對照做驗證,結果如圖7所示,Aa的采食率和第一口偏好都顯著高于D。該組試驗中,試驗犬對Aa的第一口偏好次數(shù)占比82.5%,平均采食率達64%,驗證試驗表明誘食劑能顯著改善犬糧的適口性。
圖5 Aa和Bb采食率和第一口采食偏好的比較
圖6 Aa和Cc采食率和第一口采食偏好的比較
圖7 Aa和D采食率和第一口采食偏好的比較
利用Unscrambler v9.7做PLSR分析動物試驗結果與呈香物質之間的相關性,以GC-MS檢測得到的風味物質含量為X變量,誘食劑的應用效果(第一口偏好和采食率)為Y變量,如圖8所示,兩橢圓分別表示50%和100%的方差貢獻率。由圖中紅框區(qū)域可知,糠醇(焦糖氣息)、糠醛(杏仁香)、苯甲醛(苦杏仁香)、丙位丁內酯(奶香、果香)、乙酸(刺激性酸味)、2-乙基己醇(脂肪香)、甲硫醇(蔥蒜味、肉香)、菠蘿醛(烤土豆)、硫醇(肉香、烤香)、戊醛丙二醇縮醛(脂肪香)、5-甲基呋喃醛(焦糖香)和5-甲基-2-噻吩醛(杏仁香)與第一口偏好和采食率相關性較好,且以上這些物質在誘食劑A中含量更高,與AEDA分析結果相符。這體現(xiàn)出肉香、烤香、脂肪香和醬香更協(xié)調且能提供犬類偏愛的酸味口感的誘食劑對犬的吸引力更大(Frantz,2011),能有效提升狗糧的適口性。
圖8 動物試驗結果與風味物質間的相關性
通過感官評定得出三種誘食劑的主體風味是肉香、烤香和脂肪香,誘食劑A的肉香較突出且香氣協(xié)調性更好,風味更宜人,而誘食劑C的烤香較突出。通過HS-SPME-GC-MS分析,從3種誘食劑中共鑒定出40種風味物質,以醛類、雜環(huán)類和醇類為主,具有肉香、烤香和脂肪香的風味特征。采用SDE-GC-O技術鑒定出了甲硫醇、糠醛、菠蘿醛、2-甲基吡嗪等有較高的FD因子和OAV值,對整體風味貢獻大,其中甲硫醇最突出,是肉香重要來源。誘食劑A的關鍵香氣物質的OAV較高,但烤香成分如2-甲基丁醛和2-甲基吡嗪的OAV低于誘食劑C,這與感官評價結果相符。采用電子鼻辨別三種誘食劑的差異,由PCA分析得出三種誘食劑差異較明顯,顯示不同酶對誘食劑風味有影響,誘食劑A和B更相似,與C區(qū)別較大。動物試驗結果顯示誘食劑添加糧Aa的第一口偏好與采食率均高于Bb和Cc,表明誘食劑A對狗糧風味的改善效果較好,而Aa的采食率和第一口偏好都顯著高于空白糧D,表明以肉香和烤香為主體的誘食劑能顯著改善狗糧的適口性。采用PLSR分析風味物質與第一口偏好及采食率的相關性,得出直接影響誘食劑風味優(yōu)劣的主要幾種風味物質成分有糠醇、糠醛、苯甲醛、丙位丁內酯、乙酸、2-乙基己醇、甲硫醇、菠蘿醛、硫醇、戊醛丙二醇縮醛、5-甲基呋喃醛和5-甲基-2-噻吩醛,與AEDA分析結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