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巖
頸性眩暈在骨科較為常見,主要是由于頸部病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1],臨床常伴有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其發(fā)病特點是與頸部活動或體位改變等活動密切相關的發(fā)作性眩暈,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對側肢體的輕偏和顱內神經癥狀[2],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盡早對頸性眩暈患者采取治療方法,控制患者的病情,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研究證明,采用針刺結合天麻素注射液可有效緩解頸性眩暈的癥狀和體征[3],具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疏絡全身靜脈的作用。本次研究針對頸性眩暈患者采用針刺結合天麻素注射液進行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從我院選出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治療的頸性眩暈患者76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成兩組,對照組38例,觀察組38例。本次研究是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后實施的。入選標準:患者在晨起或午后或轉頭出現眩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頭痛及頸部疼痛的癥狀;頸椎運動負荷實驗陽性;頸部影像顯示頸椎反屈或椎體不穩(wěn)癥狀;入院前14 d未做其他治療。排除標準:顱內腫瘤、腦出血、腦梗死者;眼源性眩暈以及其他神經官能癥者;患有心腦疾病者;內分泌及感染所致眩暈者;心功能、腎功能異常者;處于妊娠及哺乳期的孕婦。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9.4±6.5)歲,病程3個月~13年;觀察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49.9±6.7)歲,病程4個月~13年,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進行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陜西博森生物制藥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312)0.6 g加入質量濃度為0.009 g/mL的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進行靜脈滴注,1次/d,1個療程為10 d,20 d后觀察患者恢復情況。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針刺療法,指導患者取俯臥位,在百會、頸段夾脊穴、四神聰、列穴、風池、內關、完骨穴位以平瀉平補手法進行治療,1次/d,1個療程為10 d。
1.3 評價標準 本文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及臨床療效作為評價指標,其中癥狀積分參照《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中的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社會適應5個項目,滿分為30分,分數越高病情越輕微。痊愈:患者頭痛、眩暈完全消失,頸部活動自如,生活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有效:患者的頭痛、眩暈有所改善,頸部活動有輕微不舒適癥狀,生活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狀態(tài);無效:患者頭暈、眩暈明顯加重,生活質量較差。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則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癥狀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8 21.90±7.45 5.80±8.37觀察組 38 22.01±6.75 16.02±8.25*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照組在痊愈人數上,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頸項眩暈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慢性疾病,嚴重影響腦部正常的供血功能,多數患者在頸部活動或晨起會出現頸部疼痛和眩暈等癥狀,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肢體麻木,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與生活[4-6]?,F代醫(yī)學將頸性眩暈發(fā)病機制大致歸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機械的壓迫,當頸部的椎動脈超出原有的受壓值時,會出現增生的鉤椎關節(jié)、寰樞關節(jié)錯位等機械性刺激,導致椎動脈內狹窄,血液流通速度過慢,引起患者出現眩暈。第二,由于頸部軟組織的勞損導致周圍的肌肉、筋膜等軟組織內的壓力增高,當患者頸部活動時會刺激頸部交感神經、枕小以及枕大神經興奮,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快血管內的收縮,導致患者出現頭痛、惡心等癥狀。第三,血管退變引發(fā)眩暈。此類發(fā)病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患者因自身機能退化的影響,出現動脈管壁硬化,血管彈性降低,引發(fā)椎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導致椎管內管腔過細,出現頭痛、眩暈,增加患者的痛苦。
隨著中醫(yī)學在臨床領域中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對健康觀念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頸性眩暈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7],主要是由于絕大多數的患者受自身疾病因素的影響出現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勞倦內傷等現象,在臨床上通常為頸性眩暈患者采用針刺結合推拿手法進行治療,效果較好,主要原因是:針刺能有效的調節(jié)椎體下方的脊神經,一方面有利于脊椎間的間隙變大,增加椎管內的血流量,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另一方面有利于緩解局部肌肉痙攣,改善周圍組織出現水腫、充血的癥狀,并在患者的頸部周圍針刺百會穴、四神聰等穴位[8],可加快血液供應,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與此同時,天麻素注射液還具有止痛、鎮(zhèn)靜以及擴張腦血管的作用,幫助患者調節(jié)頭部經脈、全身氣血運行情況,緩解頸部不舒適癥狀,內關寬胸理氣,從而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腦部血液循環(huán)的流通,疏絡全身經脈[9-10],患者恢復效果較好。而單純?yōu)榛颊卟捎锰炻樗刈⑸湟哼M行治療,雖能有效的調節(jié)椎-基底動脈的供血情況,減輕患者出現的眩暈、頭痛癥狀,但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內的血氣運行情況,導致患者出現氣血虧虛現象,增加患者的痛苦。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臨床總有效率為97.37%,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65.79%,表明對患者采用針刺結合天麻素注射液進行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輕患者出現的眩暈、頭痛等癥狀,對照組在治療后各項積分,顯著低于觀察組,表明針刺結合天麻素注射液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綜上所述,對頸性眩暈患者采用針刺結合天麻素注射液進行治療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