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樂
摘 要:海洋出水瓷器病害的產(chǎn)生是受多種破壞因素作用的結(jié)果。對海洋出水瓷器的病害進行歸類、分析、梳理,從物理、化學因素兩個角度,將出水瓷器的病害進行分類,分析海洋出水瓷器病害的形成因素,探究其形成原因。并對病害的形成類型及原因使用科學的處理方法,以保護出水文物的安全,消除病害,保持出水瓷器文物的健康狀態(tài),更好地發(fā)揮文物的價值。
關鍵詞:出水瓷器;病害;成因;處理方法
為對出水瓷器文物進行保護和修復,從文物保存狀況、制作工藝病害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采用環(huán)氧樹脂膠、滑石粉等材料對瓷器破碎、缺損進行修復。用草酸、高錳酸鉀、酒精等化學溶劑去除瓷器胎釉吸附鐵銹侵蝕及表面的海水侵蝕等病害,遵循恢復文物原狀與可辨識性相結(jié)合的原則。
1 物理因素造成病害的處理方法
物理因素指瓷器因外力作用導致破碎。物理因素造成的對瓷器的病害主要包括:毛邊、驚紋、沖口、裂縫、破碎、缺損、傷釉。瓷器由于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之中,受到水的壓力作用,加上海洋洋流、臺風等因素導致區(qū)域面積內(nèi)的海水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瓷器也會受到干擾,加之瓷器本身的燒造缺陷更會促進這種干擾的發(fā)生。打撈作業(yè)致使瓷器在相對穩(wěn)定的壓強、溫度下的這種平衡被打破,海水對瓷器的壓強消失及溫度的迅速升高都會瓷器本身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瓷器出水之后進行脫水的過程中,處于飽和狀態(tài)下的胎會因脫水導致海水鹽析出,鹽結(jié)晶的膨脹對胎釉都會施加一定的力,極大增加了瓷器病害的產(chǎn)生。針對這些不同的病害采取科學的處理方法可以保護瓷器,延續(xù)瓷器的價值。
1.1 驚紋、沖口、裂縫的處理方法
驚紋、沖口、裂縫這些病害是主要是瓷器的胎釉開裂,為了防止其病害繼續(xù)擴大可以使用環(huán)氧樹脂膠填充到這些開裂的部位。待膠完全凝固后,剔除多余的膠。環(huán)氧樹脂型黏結(jié)劑具有粘合力強、固化后收縮率低、韌性高、抗霉菌、不易老化泛黃、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對瓷質(zhì)材料具有粘附性強和良好的可逆性特點。部分瓷器以船艙中出水時已經(jīng)有驚紋、沖口、裂縫,考古工作人員為防止瓷器二次損傷會用氰基丙烯酸乙酯類快干膠暫時加固,但是這類膠水牢固性、抗氧化性能比環(huán)氧樹脂類膠水要差很多。對這些臨時加固過的瓷器就要先去除之前的氰基丙烯酸乙酯類膠,這類膠可用丙酮溶液去除,將脫脂棉條放置于膠水黏合處,使用膠頭滴管滴入丙酮溶液,由于丙酮易揮發(fā)且有毒性,為防止其揮發(fā)應將整體瓷器用保鮮膜包裹。待到氰基丙烯酸乙酯類膠完全溶解后,將其浸入去離子水中進行清洗,再使用環(huán)氧樹脂類膠進行加固。
1.2 破碎瓷器的處理方法
對于破碎的瓷器來說應首先清理斷口,清除灰塵、病害等,斷口越潔凈粘接效果就越好。應用的黏合劑仍是環(huán)氧樹脂類膠,以1∶1的比例調(diào)和A膠與B膠,混合均勻之后涂抹于斷口處,僅涂抹一面即可,按照先小塊后大塊,先兩兩拼接,余留下來空缺為鈍角的兩塊,防止發(fā)生拼接之后余下的碎塊拼接不上的問題。環(huán)氧樹脂膠凝固且具有一定的強度時需要三四個小時。視溫度而定,可以用透明膠帶固定拼接兩塊,并插入沙箱中,插入沙箱時要做到粘接的兩塊上小下大,置于上部的碎塊保持重心不偏移,重心位置與斷口中心盡量垂在一條線上垂直于水平線。防止因上部分碎片重力導致錯位的發(fā)生。部分瓷器出水后就是破碎的,考古工作人員為防止瓷器碎片丟失,會用氰基丙烯酸乙酯類速干膠臨時進行粘接,仍需先將膠水去除干凈,再進行拼對、粘接。
1.3 毛邊、傷釉、缺損的處理方法
毛邊、傷釉、缺損都是因為瓷器胎釉有缺損,但是缺損程度、位置并不同,填充材料有環(huán)氧樹脂、滑石粉?;劬哂谢瘜W性質(zhì)穩(wěn)定、強度高、硬度大、抗酸絕緣、耐火、耐水等特點,可提高環(huán)氧樹脂膠粘稠度、降低環(huán)氧固化物熱膨脹系數(shù)等作用。滑石粉:環(huán)氧樹脂膠:固化劑的配比為0.6∶1∶1.2。
對于毛邊與傷釉來說,瓷器釉面缺損一般較小,深度較淺??蓪⒄{(diào)和好的補全材料直接涂抹于釉層缺失的地方,待填充材料完全固化之后利用手術刀、砂紙等打磨材料找平、拋光、上色。
1.4 缺損瓷器的處理方法
缺損指瓷器胎和釉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為方便補缺需用到模具對其余完整部分進行翻模,利用翻好的模具可以更好地補全。常用的翻模材料有自由樹脂、打樣膏、蠟片。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自由樹脂的各項性能最佳。水浴加熱自由樹脂達到80攝氏度時會變?yōu)橥该鳡钋铱伤苄詮姡鋮s之后變?yōu)榘咨|(zhì)地較硬不易變形。選擇與器物形狀相同的部位,然后用刷子將脫模劑均勻地涂在碗的內(nèi)壁上,待到脫模劑在瓷器表面呈現(xiàn)啞光狀態(tài)后使用熱水軟化后的自由樹脂迅速貼敷在瓷器內(nèi)壁的翻模部分并壓實,與瓷器外壁同一平面的自由樹脂在口沿的部位要高出內(nèi)壁,且與瓷器外壁保持弧度一致,使外壁與自由樹脂構成一個平面,待模具完全冷卻硬化后將其從器物上取下。
為防止難以脫模需用脫模劑均勻涂刷模具,然后將內(nèi)模放在瓷器內(nèi)壁缺損部位上,使接觸面閉合。使用預先調(diào)制好的填充材料,再添加少量的與胎體顏色接近的礦物顏料,混合均勻形成糊狀物,然后將填充材料填充到缺損區(qū)域,填充材料依照原器物的弧度填充壓實,再用夾子夾住模具邊緣。在填充材料的制備中添加礦物顏料是為了讓填充材料更加接近瓷器釉色,方便下一步的上色工作,并使接痕不明顯,易于清理、打磨。
經(jīng)過六七個小時之后,填充材料有一定的強度時便可以將模具取下,再用手術刀、不同型號的砂紙進行找平、拋光,為上色做準備。
2 生物化學因素造成的處理方法
瓷器遭受侵蝕主要由海水侵蝕與鐵銹侵蝕構成,對于瓷器表面有開片、裂縫、破碎等有損傷的部位更為嚴重。海水侵蝕會使瓷器受侵蝕的部位呈現(xiàn)出黑色或者棕色的物質(zhì)附著,鐵銹侵蝕會呈現(xiàn)出黃色斑點狀。使用脫脂棉覆蓋在有侵蝕的部位,用膠頭滴管滴加10%的草酸溶液在脫脂棉上,用保鮮膜進行包裹,敷兩三個小時后侵蝕較輕者,侵蝕會消失,嚴重的需要多次反復敷、擦拭。假如仍沒有顯著效果,則應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敷拭,高錳酸鉀溶液呈現(xiàn)紫紅色會侵染到瓷器,可使用10%草酸溶液與高錳酸鉀反應,紫紅色會消失。病害處理結(jié)束后,草酸或高錳酸鉀會殘留于瓷器之上,需要將瓷器完全浸泡于去離子水中,以達到去除殘留的化學試劑的目的,否則會再次對瓷器造成損害。
附著物主要是對瓷器的外觀造成一定的影響,包括海底泥沙的附著、海洋生物附著于瓷器的表面形成的碳酸鈣質(zhì)硬殼等。海洋污損生物對水下文物的影響較為顯著,其中包括各種細菌、附著硅藻和許多大型的藻類等,最常見且危害性最大的有藤壺、牡蠣、貽貝和盤管蟲等。一旦藤壺、牡蠣、貽貝等固著在文物表面,就會終生附著。并且不斷分泌鈣質(zhì)形成堅硬的外殼。牡蠣和貽貝可以通過固著器官牢固地附著在文物上,對文物造成破壞。瓷器文物表面附著物一般采用物理方法去除。用竹片或手術刀片可以去除較為疏松和稍微堅固的附著物。有些附著物和器物結(jié)合很牢固,很難通過機械方法去除,且瓷質(zhì)文物表面易磨損,容易對器物的表面造成損傷。因此堅固致密的附著物需采用化學試劑浸泡法進行軟化操作。瓷器表面附著物種類多且成分不同,要結(jié)合附著物的成分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去除。常規(guī)的物理方法結(jié)合合適的試劑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3 結(jié)語
海洋出水瓷器文物的病害是由瓷器本身燒造的工藝缺陷、埋藏環(huán)境和人為的干預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采用安全、成熟的保護修復方法不僅能夠長久保存文物,也能最大限度延長其壽命,充分體現(xiàn)出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考古學、文物學、歷史學及其他學科研究保留重要信息資料。■
參考文獻
[1]李乃勝.海洋出水瓷器保護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吳啟昌.“南海Ⅰ號”兩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6(1).
[3]陳進東,鄧佳.出水陶瓷文物保護修復方法概述——以“南海Ⅰ號”出水陶瓷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10).
[4]金濤.海洋條件下的水下文物埋藏環(huán)境概述[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7(1).
[5]劉慧茹.淺析陶瓷制作工藝對出水瓷器病害的影響——以“南海Ⅰ號”出水德化窯大碗為例[J].全面腐蝕控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