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之一,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其病因較復雜,與過勞、激動、不良生活習慣等有關(guān),具有發(fā)病危急、危重、并發(fā)癥多、病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病人身體健康[1]。目前,AMI的治療關(guān)鍵在于盡快開通阻塞血管,其中溶栓、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shù)(PCI)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前者可更快地實施,有利于穩(wěn)定病情,但血管開通率較低,后者實施較慢,但血管開通率較高,臨床上常實施先PCI方法,但PCI實施時機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且存在爭議,故選擇最佳時機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3]。本研究通過給予病人不同PCI介入時機治療,探討其對病人心功能、預后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腦鈉肽(BNP)、肌鈣蛋白T(cTnT)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確診治療的AMI病人100例,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癥狀、病史、心電圖、CT造影等檢查證實為AMI[4];病人無精神病病史,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就診時間≤6 h、無出血傾向和凝血障礙、胸痛持續(xù)≥30 min。排除標準:有肺、肝、腎等嚴重性疾??;拒絕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治療前1個月內(nèi)有激素、免疫制劑等治療史。本研究經(jīng)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且通過,依據(jù)介入時機分為直接組和擇期組。直接組50例,男28例,女22例;梗死部位:前壁26例,下壁15例,正后壁9例;年齡44歲~73歲(58.37歲±9.84歲);就診時間1 h~6 h(3.71 h±1.14 h)。擇期組50例,男31例,女19例;梗死部位:前壁25例,下壁14例,正后壁11例;年齡42歲~74歲(57.65歲±9.75歲);就診時間1 h~6 h(3.66 h±1.12 h)。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直接組于6 h內(nèi)行PCI治療,擇期組在溶栓治療后6 h~48 h行PCI治療,溶栓治療方法為給予阿司匹林(山西蘭花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980,規(guī)格:每片0.1 g)300 mg+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35,規(guī)格:每片75 mg)300 mg口服治療,瑞替普酶[愛德藥業(yè)(北京)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30095,規(guī)格:每支5.0 mU]靜脈推注10 mU,2 min~5 min內(nèi)注射完畢,30 min后再靜脈推注瑞替普酶10 mU,2 min~5 min內(nèi)注射完畢,之后直接組在6 h內(nèi)行PCI治療,擇期組于6 h~48 h行PCI治療;PCI方法為注射100 U/kg肝素(江蘇大同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060,每支5 000 U)抗凝后行冠狀動脈造影,經(jīng)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并置入動脈鞘管至梗死相關(guān)動脈、導絲開通,根據(jù)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選擇球囊擴張和支架置入,確認支架完全覆蓋病變后常規(guī)止血、包扎等處理,術(shù)后常規(guī)給予他汀類、硝酸酯類、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等治療。口服氯吡格雷每日75 mg,每日1次,服用30 d;阿司匹林每日100 mg,每日1次,服用30 d;肝素60 mg皮下注射,每日2次,治療5 d。
1.2.2 觀察指標和標準[5]所有病人于治療前、治療后7 d通過HP5500超聲心動圖儀(探頭頻率2.5 MHz)行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通過Simpson法測定左心室容積并計算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并抽取上臂靜脈血6mL置入無菌試管中,分離血清(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通過羅氏Cobash 232心肌酶檢測儀測定血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T(cTnT)水平,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B型腦鈉肽(BNP),統(tǒng)計分析所有病人治療前后心功能、血清CK-MB、BNP、cTnT水平及1年內(nèi)主要不良心臟事件(MACE)情況,包括心絞痛、再發(fā)AMI、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等。
2.1 兩組治療前后LVEDV、LVESV、LVEF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DV、LVESV、LVE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直接組LVEF明顯高于擇期組,直接組LVEDV、LVESV明顯低于擇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LVEDV、LVESV、LVEF比較(±s)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K-MB、BNP、cTnT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K-MB、BNP、cTn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直接組血清CK-MB、BNP、cTnT水平明顯低于擇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K-MB、BNP、cTnT水平比較(±s)
2.3 兩組MACE發(fā)生率比較 直接組1年內(nèi)MACE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擇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MACE發(fā)生率比較
AMI是一種心血管常見病、多發(fā)病,由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使心肌壞死所致,導致持續(xù)性胸痛、出汗等癥狀,嚴重者可并發(fā)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其治療關(guān)鍵在于實現(xiàn)有效再灌注,盡快開通阻塞血管,以提高病人的治療效果并改善預后[5]。有研究表明,溶栓治療是AMI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具有簡單、快速等特點,溶栓藥物可一定程度溶解阻塞血管中的栓子,但其血管開通率較低,治療后需結(jié)合其他治療以鞏固或提高臨床療效[5-6]。
有研究表明,PCI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微創(chuàng)術(shù)式,通過微創(chuàng)介入方式有效疏通梗死血管,在AMI治療中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其需要專門的設(shè)備、介入治療團隊,臨床上常難以及時解除病人梗死血管的阻塞[7]。有研究表明,行PCI治療可有效滿足AMI病人病情需求,溶栓治療可有效緩解病人病情進展,為PCI術(shù)實施提供時間,有利于提供病人的治療療效,但PCI時機選擇尚無統(tǒng)一標準,存在較多爭議。因此,選擇最佳時機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價值[8-9]。
本研究通過給予病人不同PCI介入時機治療后,發(fā)現(xiàn)直接組LVEF水平明顯高于擇期組,直接組LVEDV、LVESV、血清CK-MB、BNP、cTnT水平明顯低于擇期組,表明直接PCI治療可有效減少病人心肌損傷,有利于改善病人心功能。這可能是由于溶栓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開通梗死血管,使病人的病情穩(wěn)定,但其開通率及開通程度較低,使部分瀕臨壞死的心肌組織未能有效恢復血流灌注[10],若未能及時有效地開通,梗死血管仍嚴重狹窄,梗死周圍缺血心肌存在頓抑及冬眠,導致微血管及微循環(huán)逐漸受到破壞,使心肌組織不斷損傷[11],并影響病人心功能的恢復。
直接PCI治療中,可能通過及時、有效地疏通梗死的冠狀動脈重新恢復血流,縮短再灌注時間而提高心肌組織有效灌注效果,有利于恢復缺血心肌組織的微循環(huán)同時增加微循環(huán)血流,進而避免長時間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損傷,表現(xiàn)為CK-MB、BNP、cTnT等心肌損傷因子水平下降[12-13],有利于促進左室舒縮功能恢復,進一步改善心功能。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直接組1年內(nèi)MACE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擇期組,表明直接PCI治療可有效減少病人MACE的發(fā)生;這可能是由于直接PCI治療有效縮短瀕臨壞死心肌細胞的再灌注時間,避免心肌組織過度死亡,改善病人的左心功能,使冬眠心肌復蘇、改善側(cè)支循環(huán)及相鄰部位的心肌缺血,有利于阻止左室重構(gòu)[14],進而恢復梗死功能受損的部分心肌正常功能,從而有利于降低MACE發(fā)生的風險。
綜上所述,直接PCI治療可有效減少AMI病人心肌損傷,有利于改善病人心功能及降低MACE發(fā)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