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
當20世紀即將成為古典時,我們遙望漫漫的21世紀現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絲歷史的蒼涼,亦觸摸到了逝去的舊文化美學的哀婉之情。
我總是喜歡和自己心靈最契合的朋友尋覓這古城里未被現代文明所浸潤的文化遺跡和自然景觀。
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陽,照耀在寺廟旁那座斑駁陸離的木結構的茶肆酒樓上,一杯清茶,二人對坐,海闊天空,江山社稷,一縷縷秋風吹上了你的心頭,人與自然都沉浸在了無紅塵煩惱的古意之中。
這是文人山水畫的意境所在嗎?不!它常常出現于我刻意追求的生活中,也經常成為我亦真亦幻夢境中的生存方式。這是否是“偽浪漫派”的作派呢?這是否是“文化保守主義”遺老遺少的矯揉造作呢?
我惟有用心靈作答。
全球性的現代文明使全人類進入了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時空,同時,物質主義所帶來的文化弊病也被人們所痛陳。倘使物質文明需要人類以對大自然的破壞為犧牲代價,以人的潔凈靈魂作祭祀的供品的話,那么,在兩種文化的選擇中,我們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與人性。
懷舊,作為現代文明的悖反,它往往是以一個貶義詞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甚至本世紀的一位偉大的鄉(xiāng)土小說作家也曾說過“回憶是有毒的”箴言(不管他是用反諷口吻陳述,還是發(fā)自肺腑之言),但我仍然以為懷舊作為一種文化回眸的生存觀念和方式的追覓,自然是人類撫慰自身心靈的一帖精神良方。
江蘇既是一個現代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又是一個古代文化底蘊深厚的重鎮(zhèn)。在春筍般凸起的城市群樓里,你還能找到昔日文化的古韻嗎?你還能覓到大自然的萋萋芳草地嗎?有。我們盡可以到周邊的小城鎮(zhèn)里去追尋古典文化的神韻,去親吻大自然的芬芳,但有時候那種遠離自然的人工雕琢之氣油然被現代化商業(yè)旅游烘托,讓你毫無“漸進自然”的美感,尤其有些導游惡俗的言辭,實在讓人興味索然。
近幾年來,我去過蘇州的周莊、同里,每每都是被擁塞的人群簇擁鞭策著游走,人們似乎不是來尋找一種寂靜的古典文化氛圍,而是為“到此一游”而走動著,這與逛上海的城隍廟、南京路又有什么本質區(qū)別呢?
古典的人文景觀似乎永遠不再,而你想親近一下大自然恐怕也會感到失望。黃山近年來是整潔干凈了,有一塵不染的味道。然而,過于整潔的黃山到處都露出了它的人工斧鑿之痕,昔日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被一把掃帚、一根鐵釬掃蕩得干干凈凈。張家界、九寨溝可謂天賜之自然造化,但據撐船的船家告知,那里的人工污染足以使它們在21世紀內消失在中國的版圖上!
現代物質文明的飛速發(fā)展,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文化負效應,人在物的面前變得畸形猥瑣,自然在物質面前也失卻了昔日的風采。
所有這些,我們只能靠回憶、靠夢境、靠文學創(chuàng)作來再造。這“白日夢”是人類的幸運還是不幸呢?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喜慶還是悲哀呢?
當我咀嚼著昔日文化的神韻時,當我擁抱親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時,我才能真正體會到現代物質文明所應剔除的文化危機。
我居住在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里,我十分喜歡沿著那充滿著古意滄桑的城墻蹀躞;我也十分愉悅地流連于中山植物園,感謝蒼天造化,給南京留下了這一片寧靜而典雅的自然去處。在人跡罕至群山環(huán)抱的蒼翠之間,你盡可以在空山鳥語的熱帶雨林中諦聽天籟之音,那幾萬種植物將你包圍在大自然的清新之中,讓你切切實實感到遠離紅塵、漸近自然的妙處。
除此而外,中山陵一帶的陵墓文化也讓你領略著“古道、西風、瘦馬”的意蘊,亦足以勾起你對千古歷史的遐思,只要你肯走近它。
現代文明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傾訴孤獨,恐怕是當下現代文明病最好的療救方式,但要找到醫(yī)治靈魂創(chuàng)痛的醫(yī)生是很難很難的。
我們只能去尋找能夠溝通心靈的摯友,正像尤利西斯小說中那個同在一個城市同住一個房間同睡一張床的夫妻相互都是陌生的一樣,朋友也是很難尋覓的,仿佛“他人即地獄”的陷阱無處不在。
然而,我還是要尋找,找到他以后,我們一起坐在世紀末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陽下,去品賞這充滿著古典人文景觀的城堞,去體味這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清新芬芳。
選自《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