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東寧 袁光群 陳明
中國古家具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形成了具有極高文化藝術價值的“明式家具”,成為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時代家具行業(yè)的機械化生產已經取代了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傳統(tǒng)手工藝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環(huán)境,傳統(tǒng)模式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當前“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2006年蘇州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藝”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繼“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項民間古典家具制作技藝被列入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在企業(yè)和高校等各層面開始了廣泛深入地非遺保護傳承研究與實踐。
1932年楊耀先生與德籍教授艾克合作研究,1944年出版《中國花梨家具圖考》,由此國內外便展開了明式家具的正式研究。王世襄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賞》,創(chuàng)建了明式家具研究體系,成為當今學術研究的基礎參考文獻。其他代表學者有朱家晉、淮安國、胡德生、田家青等,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目前很多高校的設計類專業(yè)確立了明式家具研究方向,做出了很多碩士博士論文研究成果,確立了我國明式家具研究的基礎理論體系。
目前的學術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明式家具的造型藝術和人文價值方面,較少從家具制作實踐的角度研究制作技藝,因此能用于制作技藝傳承的學術成果非常缺少。王世襄先生說:“研究古代家具,若想有所成就,需從‘實物考察’‘文獻調研’‘工藝技法’三個方面下苦功夫?!碧锛仪嗵岢觯涸谶@三面中“工藝技法”是最難做到的,只有通過動手實踐才能真正掌握。[1]
“榫卯結構”是制作技藝的核心內容,是古家具設計的精髓,隱藏在家具華美外觀的內部。如果沒有家具制作或修復舊家具的經歷,很難見到內部結構,研究榫卯結構較難。
傳統(tǒng)家具手工藝的傳承方式以師徒口傳身教為主,文獻數(shù)據(jù)資料留存較少,致使當今高校教學中缺少可以直接參考的傳統(tǒng)家具制作的數(shù)據(jù)資料。學生學習榫卯結構比較困難,也缺少傳統(tǒng)匠師,制作技藝的現(xiàn)代傳承陷入困境,傳統(tǒng)手工藝瀕臨失傳。
現(xiàn)有的榫卯結構參考文獻主要來自于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書中對榫卯結構的種類形式做了系統(tǒng)研究,繪制了榫卯結構基本形態(tài)的立體示意圖,奠定了現(xiàn)代傳承學習榫卯結構的基礎。但沒有用于制作的詳細尺寸圖,不便于直接制作應用??岛ow編著的《明清家具圖集》、孟紅雨編著的《中國傳統(tǒng)家具設計》,研究了尺寸測繪圖,也限于整體外觀尺寸,沒有具體到榫卯結構尺寸。2013年劉文利等出版的《明清家具鑒賞與制作分解圖鑒》是一部具有突破性的榫卯結構詳細尺寸設計的力作,為古家具的現(xiàn)代規(guī)范制圖和模型制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由于“明式家具制作技藝”的實踐研究成果稀缺,亟需高校學術界廣泛深入的開展實踐研究,促進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此項“明式家具制作技藝”研究將“理論研究”和“動手實踐”相結合,在制作實踐中探索“明式家具制作技藝”的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之路。
以博物館藏明清家具為原型,復原制作微縮1∶3可拆裝明式家具木雕模型,將大量作品匯總建成“中國古家具可拆裝木雕模型庫”,保護傳承傳統(tǒng)家具文化。
圖1 原物[4] 1∶3復原模型
圖2 “扇面形南官帽椅”制作過程及拆裝零件
圖3 原物[4] 1∶3復原模型
圖4 原物[4] 1∶3復原模型
圖5 原物[4] 1∶3復原模型
材料選用優(yōu)質紅木邊角小料,經濟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采用傳統(tǒng)木工手工藝和手工雕刻的制作方式,借助小型木工機床和電動工具制作榫卯結構和外觀造型。榫卯結構裝配精準,外觀造型呈現(xiàn)手工藝木雕的藝術效果,是科學性與藝術性融合的藝術品,承載著傳統(tǒng)經典文物的技術和藝術文化信息。
可拆裝模型是記錄榫卯結構的載體,立體呈現(xiàn)古家具榫卯結構原貌。縮小比例的可拆裝榫卯結構模型,比例大小適中,適用于直觀學習研究榫卯結構,適合觀賞、把玩、收藏,面向大眾廣泛傳承文化。
研究的難點內容是設計繪制古家具的規(guī)范尺寸數(shù)據(jù)結構圖紙,形成學術專著。重點內容是制作實踐,在家具模型制作實踐中傳承“明式家具制作技藝”非遺文化。最終成果是制作完成24例家具模型實物作品,建成“中國古家具可拆裝模型庫”的基礎框架。
2.2.1 完成“明式家具制作技藝”的學術文獻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具體的延續(xù)研究,形成適于“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傳承的學術文獻,理論與實踐并重,具有可操作性。設計繪制經典文物家具的規(guī)范尺寸的榫卯結構圖紙,記錄家具制作實踐的工藝流程,直觀展示制作步驟和制作方法技藝,便于普及應用于教學實踐和愛好者自學,傳承非遺制作技藝文化。
2.2.2 在高校設計類專業(yè)中“活態(tài)傳承”非遺技藝
高校的“明式家具研究”主要在文化藝術理論方面,較少介入生產制作實踐,不利于非遺技藝的傳承。因此,在高校設計類專業(yè)的教學實踐中活態(tài)傳承非遺制作技藝,能夠彌補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充實完善明式家具研究體系。
在科研項目和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帶動學生參與學習制作,培養(yǎng)學生的手工藝技能,活態(tài)傳承“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在高校廣闊的設計人才中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
2.2.3 保護開發(fā)利用博物館文物
深藏于博物館的中國古家具精品,普通大眾很少接觸。通過復原制作古家具模型的途徑,可以深入研究古家具文物精品的形態(tài)結構,復制出文物承載的文化信息,制作可以面向大眾生活的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利用博物館資源,讓文物現(xiàn)身于公眾視野,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走進當代人們的生活,傳承應用發(fā)展。
精選24例博物館藏明清家具,涵蓋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柜架類等具有代表性的各類形制,作為復原制作的原型,規(guī)劃構建模型庫的基礎框架內容,為后續(xù)的擴充制作奠定基礎。
現(xiàn)階段規(guī)劃的復制原型主要來自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和楊耀的《明式家具研究》,文物珍品主要藏于上海博物館。預選定24例家具有:有束腰羅鍋棖方凳、有束腰鼓腿彭牙大方凳、三彎腿霸王棖方凳、無束腰刀口牙方凳、四開光坐墩、燈掛椅、四出頭官帽椅、扇面形南官帽椅、矮南官帽椅、透雕麒麟紋靠背圈椅、玫瑰椅、太師椅、寶座、夾頭榫平頭案、夾頭榫畫案、插肩榫翹頭案、四面平琴桌、無束腰攢牙子方桌、霸王棖方幾、三彎腿炕桌、三屏風攢圍子羅漢床、圓角柜、架格、提盒。
24例古家具結構中包含幾乎所有種類的榫卯結構。設計繪制24例古家具的外觀尺寸三視圖、榫卯結構零件圖,為模型制作準備數(shù)據(jù)圖紙。榫卯結構設計制圖是難點,需要廣泛收集大量的古家具書籍文獻資料,去博物館實地考察測量,獲取基礎數(shù)據(jù),手繪設計圖紙。確定數(shù)據(jù)后,再應用軟件建模,完成規(guī)范設計的榫卯結構CA圖紙。確保結構尺寸的真實性、科學性,達到回歸古家具榫卯結構的真實面貌。綜合設計完成24件明式家具的榫卯結構圖紙,是研究的難點核心內容。
3.3.1 非遺活態(tài)傳承
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是指非遺的產生、發(fā)展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環(huán)境中進行傳承與發(fā)展。[2]傳統(tǒng)的非遺要想活在當代,必須融入當代社會。院校教育是當今時代文化傳承的主流方式,非遺傳承只有融入當今的院校教育,才能更廣泛深入地傳承。
3.3.2 “明式家具制作技藝”活態(tài)傳承的科研和教學實踐
制作實踐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科研團隊的制作實踐研究,完成科研項目的模型制作作品。如圖1-圖6,為科研團隊制作完成的實物模型作品。
后期把前期成果應用于高校設計類專業(yè)課的教學實踐中??蒲许椖康睦碚撗芯磕毞沁z價值[3],進而將科研成果應用到“模型制作與工藝”等相關的專業(yè)課程中,提升設計類專業(yè)課程的傳統(tǒng)文化理論內涵。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實踐,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經典的設計文化遺產,同時也加快了科研項目的進程??蒲信c教學互動,實現(xiàn)雙贏。如圖7—圖9,為學生制作完成的實物模型作品。
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課講解明式家具制作技藝的工藝流程、應用solidworks等三維軟件完成電腦建模,繪制榫卯結構零件圖、整體裝配圖、結構爆炸圖,作為后續(xù)實驗課模型制作的基礎文件。
實驗課動手制作模型。模型比例1∶3,材料選用珍貴硬木邊角料,如紅檀木、花梨木、坤甸木等,按照明式家具制作技藝的工藝流程,采用傳統(tǒng)木工手工藝和手工雕刻的制作方式,借助小型木工機床和電動工具制作榫卯結構和外觀造型。機械設備的高效率與手工木雕的藝術性相結合,模型作品可以達到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達到精準裝配和木雕外觀形態(tài)的藝術效果。
明式家具制作技藝的工藝流程步驟如下:開料、畫線、榫卯制作、試組裝、打磨造型、雕刻、拋光、燙蠟、裝配。
在模型制作中,研究現(xiàn)代機械在微縮手工藝木雕模型中的應用方法,總結出現(xiàn)代技術加工與手工藝結合的模型制作方法和技巧,制作視頻,記錄工藝流程,用于后期制作匯編學術文獻,傳承非遺技藝文化。
3.3.3 實物作品成果
以下8例模型作品是科研和教學實踐制作完成的代表作品,是24例基礎模型庫中的代表作品,微縮比例1∶3,榫卯結構可拆裝。
圖6 原物[4] 1∶3復原模型
圖7 原物[4] 1∶3復原模型
圖8 原物[4] 1∶3復原模型
圖9 原物[4] 1∶3復原模型
作品一:扇面形南官帽椅,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館。[4]如圖1、圖2,為原物照片與復原模型對比圖。
作品二:透雕麒麟紋靠背圈椅,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館。[4]如圖3。
作品三:鼓腿彭牙大方凳,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館。[4]如圖4。
作品四:清紅木大方凳,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館。[4]如圖5。
作品五:燈掛椅,原物照片選自《明式家具研究》楊耀著。[5]如圖6。
作品六:四面平琴桌,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館。[4]如圖7。
作品七:夾頭榫畫案,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館。[4]如圖8。
作品八:裹腿做大方凳,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館。[4]如圖9。
持續(xù)制作陸續(xù)完成24例作品,逐步建成博物館藏中國古家具模型庫基礎框架內容,匯編完成學術文獻成果,為后續(xù)擴展研究和制作打下基礎。
構建博物館藏中國古家具木雕模型庫,開創(chuàng)了一個古家具保護傳承研究的創(chuàng)新思路。復原制作的古家具藝術品承載了大量的傳統(tǒng)設計藝術文化信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收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館的中國古家具文物精品分散不集中,把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中國古家具珍品,復原制成榫卯結構微縮模型,逐步匯集建成一個集大成的“中國古家具微縮模型庫”,在實踐中對這一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集中保護與傳承,將成就一項造福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yè)。
注釋:
[1]田家青.明清家具鑒賞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金江波.地方重塑:活態(tài)、活性與活力的非遺社區(qū)建設[J].裝飾,2016(12)
[3]鄭永森.國家級非遺“魚燈舞”高校傳承保護的探索與實踐[J].文化遺產,2016(6)
[4]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楊耀.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