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清玄
我生長在一個幾乎沒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而且家庭十分貧困。我沒讀過什么好的學校,學校里的老師經(jīng)驗也都很不足,就像教我們英文的老師,只受了幾個月的短訓就上崗了。但這沒有妨礙我們的成長。這個老師教我們用漢字來記住英文單詞,“土堆”就是today,“也是土堆”是yesterday,而tomorrow就理所當然地變成“土馬路”。于是,我記住了這些單詞,還明白了一個道理:“今天是土堆沒關系,昨天是土堆也沒關系,只要明天能成為一條土馬路就行?!?/p>
17歲那年,我決定離開家鄉(xiāng)。臨行前,媽媽送了一個玻璃瓶子,里面裝著黑黑的東西。她說,你別小看,這里面裝了三樣重要的東西,一樣是拜祖先的香爐里的香灰,一樣是農(nóng)田里的土,還有一樣是井里的水。祖先們在離開家鄉(xiāng)時都會帶著這個,這樣到別處就不會水土不服,有了它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鄉(xiāng)。這個瓶子至今還擺在我的桌上,它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家鄉(xiāng)。
因為身上沒錢,離家后的生活一度過得很苦。我曾經(jīng)在餐館當過服務生,做過碼頭工人,擺過地攤,還在洗衣店燙過衣服,甚至還殺過豬。殺完豬回到家,洗完手,就繼續(xù)寫作,變成作家。那會兒我17歲,開始陸續(xù)發(fā)表作品,被一部分讀者視為“天才”。我堅持寫作,希望能變成一個成功的作家。在我們那個地方幾百年來沒有出過一個作家,我知道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別人更勤快。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規(guī)定自己每天寫500字,不管刮風下雨,心情好壞;到了中學,每天寫1000字的文章;到了大學,每天寫2000字的文章;大學畢業(yè)以后每天寫3000字的文章;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40年了,我每天還寫3000字的文章。在我生長的年代,要當作家很難,因為稿費很少。我還有個習慣,就是絕不廢話,能3000字寫完的絕不會寫成5000字,能500字寫完的絕不會變成1000字。
為了生存,我開始去報社上班。我對成功的欲望很強,和當時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希望得到名利、金錢、影響力。我工作很賣力,因而很快得到升遷,第6年就當了總編輯,同時在報紙上寫18個專欄,主持節(jié)目,當電視公司的經(jīng)理,還做了廣播節(jié)目《林清玄時間》,一時風頭無兩,成為大眾眼中成功的人。到如今,我一共寫了170余本書,堆起來比我的身高還高。當時臺灣有個雜志,評選“40歲以下的成功人士”,我排行第一,緊跟著排在后面的人是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