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學院 文法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保訓》篇是周文王在彌留之際留給兒子的遺言,是清華簡中最早整理發(fā)表的一篇文獻,其中提到一個核心概念“中”,對于正確解讀《保訓》篇具有重要的、決定性的意義。然而對于“中”的釋讀和理解,從《保訓》發(fā)表之日起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學界關注和爭論的一個焦點。學者們對“中”的釋讀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涵蓋各個方面,也有學者對“中”的解讀作了集釋和綜述,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時間的推移,又有些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和解讀。本文對2012年以來學者們有關“中”的研究加以簡述,并提出解讀“中”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保訓》篇“中”字一共四見。依整理報告寬式釋文摘錄如下:①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②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③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④微無害,乃歸中于河。
整理者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注釋道:“中,中道。學者對‘中’有不同的解釋?!盵1]李學勤先生的主要觀點認為“中”是一個富于哲理性的觀念,是一種思想觀念,也就是后來說的中道?!爸小钡挠^念,或稱中道,是《保訓》全篇的中心。這對于研究儒家思想的淵源和傳統(tǒng),無疑有很重要的意義[2]?!爸械勒f”是較早提出的、目前比較主流的一種解釋。陳民鎮(zhèn)先生曾搜羅眾說,把《保訓》篇“中”的釋讀主要歸納為中道說、標桿說、地中說、旗幟說、讀“眾”說、獄訟簿書說、命數(shù)說諸說[3]。陳文基本上將截至2011年出現(xiàn)的對于“中”的釋讀加以整理,資料齊備,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將近幾年(主要是2012年之后)學者們關于“中”的研究加以綜述,希望對《保訓》“中”的研究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并進一步推進對“中”的研究。
喬松林先生對“中道說”提出了質疑。認為在周文王、周武王時期,進行了一系列的征伐戰(zhàn)爭,這些都屬于極端的手段,舉出孟子也對《尚書·武成》記載的“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gu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發(fā)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己矣”的感嘆。這和“中道”等理念所倡導的行為大相徑庭。因此,把文王傳授給武王的訓導視為“中”道等理念也是不合適的。其文進一步認為甲骨文“中”與早期“圭尺”形態(tài)和功能比較相似,“中”字的初義無論是“圭尺”,還是用來勘測日影的漆木桿,它都應該是一個實物,同時,它也象征著一個部族的王權或最高權力。因此,沒有必要把“中”確定到底是件什么樣的物品,說得太死,就失去了詮釋的空間;當然也不能過度詮釋,否則有可能失去歷史的真?!侗S枴菲摹爸小北A袅恕爸小弊值某趿x,而非多數(shù)學者理解的“中”的后起之義“中”[4]。
李銳先生認為《保訓》的“中”是和“陰陽”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觀念。指出《保訓》中的“中”看似比較抽象一些,但是從當時人的思想來看,很可能仍然是比較樸實的,具體的和抽象的“中”尚不能完全區(qū)分,很有原(源)始思維的特點?!侗S枴防锏摹爸小迸c“陰陽”觀念,恰好處于由方位之“陰、陽、中”(中是幾何意義上的中間)向抽象的“陰、陽、中”發(fā)展的階段,是將上下遠邇都歸為陰陽,而使陰陽都得其和。在后世,既有“陰陽”和“中”的思想獨立發(fā)展,也有“中”與“陰陽”觀念結合發(fā)展,而《保訓》正可謂是三流之共源。這說明,“一分為三”的思想,淵源有自,是中國古代特別的智慧[5]。
劉全志先生認為《保訓》“假中”之“假”習見于傳世文獻,是“祭者致神”之義,“假中于河”即通過祭祀“河”得到“中”?!凹僦杏诤印敝昂印笔呛由裰^,與傳世文獻中的“冥”關系密切。上甲微通過祭祀河神來凝聚人心、積蓄力量,并賦予攻打有易的正義性,“假中于河”即通過精誠的祭祀來獲得神靈公正的裁決。因此,“中”就是具有公正、正義、公道含義的思想觀念,“得中”就是公平、公正地裁決事理。這一點可以結合“中”的功能從湯、舜、堯以及周文王的事跡中得到證明[6]。
歐陽禎人先生認為《保訓》的“中”和《周易》《中庸》里面的“中”是一脈相承的。對“舜既得中”的“中”,他認為和《周易》有很大關聯(lián):從文字的本義上來說,《周易》在文獻上為我們理解“中”字的本質提供了核心性的材料。在《易傳》中,“中”字用得極多。除了有“中間”的“中”字意義以外,還有“時中”“剛中”“正中”“中正”“中吉”“得中”“中行”“中直”“行中”“剛中正”等固定搭配。這當然就不僅僅是中間的“中”了。特殊的表達還有:“柔得位得中而應乎干”(同人卦)、“柔得中位大中”“積中不敗也”(大有卦)、“柔得中而上行”(噬嗑卦)、“中以自考”(復卦)、“得中而應乎剛”(睽卦)、“中以為志也”(損卦)、“得中而應乎剛”(鼎卦),等等。這與清華簡《保訓》的“舜既得中”似乎就很相近了。這里的“得中”,似乎與周文王在羑里的大牢中演繹《周易》有了某些關系。所以,記載周文王臨終遺言的《保訓》與《周易》,就有了天然的聯(lián)系[7]。
李軍政先生提出《保訓》的“中”應讀為“常”,釋義為規(guī)律[8]。對于《保訓》“中”的釋讀,目前所見讀為“中”的最多,釋義也基本是根據(jù)“中”的本義以及其引申序列加以考察。依聲音通轉原理改讀他詞的不多,前引陳民鎮(zhèn)文有讀“眾”說,讀“?!闭f是改讀他詞的一新穎觀點。
劉光勝先生認為,對《保訓》“中”的正確解讀,必須滿足六個條件:①舜之“中”涉及到名實關系,傳世文獻中對名實關系最早展開討論的是《論語·子路》篇,從用語特點、思想發(fā)展邏輯看《保訓》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②舜、上甲微、湯皆以“得中”受大命,《保訓》之“中”與天命轉移存在密切關聯(lián);③舜求中、得中可以由近及遠,得到眾人、遠邦的歸附;④上甲微之“中”能借能還可持有,明顯為具體的實物;⑤上甲微之“中”在歸還河伯之后,自己的子孫仍然能夠持有,它具有“可復制性”;⑥《保訓》舜傳中,文王以“中”授武王,商湯又經(jīng)歷五世得上甲微之“中”,《保訓》之“中”可代代傳承。并進一步認為舜之“得中”“求中”的中為“禮”,上甲微的“假中”“歸中”的“中”為“刑書”,認為《保訓》的“中”雖然字形一樣,但意義并不相同[9]。
黃懷信先生支持最初提出的“中”為“中道說”。他認為“中”是各家討論的重點,迄今不下十幾種說法,予謂李先生釋中道不誤。因為下文言“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說明此“中”屬于“德”類,而非實物。《論語·雍也》中,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币嘁浴爸杏埂睘椤暗隆保傅滦?非指道德)——行事的方法。所以,此“中”應同“中庸”(即“用中”)之“中”,指最恰當?shù)奶幨路椒?,或者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中”在古文字本指長物之中段,所以《逸周書·度訓》曰“明本末以立中”,是探明本末兩端,以確定正中。正因為是不上不下、正適中,所以作為一種哲學概念,就指中道[10]。
李學勤先生在《重說〈保訓〉》中繼續(xù)對其提出的“中道說”進行了闡釋。對于“求中”“得中”,其文解釋說:前面講“求中”,后面說“得中”,足見貫徹在這一故事的是“中”,也即我們說的中道。中道乃是舜的故事的核心,也便是文王所要傳留的寶訓,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對于“假中”“歸中”,多有學者因為抽象的中道理論無法有借有還因而不支持“中道說”。李文也作了進一步解釋?!拔粑⒓僦杏诤印?,是說上甲微因其父王亥被有易害死,依借河伯戰(zhàn)勝有易。“假”在這里是憑借、依靠的意思,“假中于河”即憑靠河伯能秉持中道,公正行事,終使有易服罪?!澳藥熤杏诤印?,是說上甲微從河伯那里傳習了中道?!皫煛弊忠鉃閷W習效法,如《尚書·益稷》中的“師汝昌言”[11]。
馮時先生支持“地中、天中”的觀點,并且從竹書之“執(zhí)”與測陰陽、舜求地中的故事、微變地中的故事、地中變遷的考古學與文獻學證據(jù)、周人居中而治思想的傳承、地中變遷與夏商都邑的關系幾個方面對“地中說”加以申論[12]。此文可稱近年來“地中說”的集大成之作。
晁福林先生[13]將《保訓》中的四個“中”意義分為兩類。“求中”和“得中”為一類,認為其包含兩個意思,一是不同階層不同地區(qū)的百姓所認可的準則,二是通過觀測陰陽而建立政治中心的最佳地區(qū)?!凹僦小焙汀皻w中”為一類,解釋為“軍隊或軍旅”,其文曰:《保訓》述上甲微事,說他從河伯那里“假中”而顛覆了有易氏,然后又“歸中”于河伯。這個“中”,若謂為虛體,則難以說得通;講為實體,方可無礙。聯(lián)系到甲骨卜辭里面“中”字有許多作旗幟之形,所以專家認為簡文說上甲微從河伯那兒“假中”,就是借河伯之旗號,“上甲微出師,也許打的就是河伯的旗號”。這是一個很有啟發(fā)性的說法,也甚合甲骨文“中”字之意。愚以為可以繼續(xù)將此觀點延伸考慮。那就是,“中”不僅是旗幟之形,也是軍事編制的一個名稱。如:丙申卜,貞,肇馬左、右、中人三百。六月。丁酉,貞,王乍(作)三師,右、中、左。這里的左、右、中,即殷商時代的三師。這應當是后世三軍的濫觴。中師應當為其中堅力量。此外,商代軍制中還有稱為“行”的編制,其間的“中行”,亦當是商代的軍事主力之一種。專家推測商代還應當有作為“王旅”的“中旅”??傊忿o里面單稱為“中”的軍制應當就是“中行”“中旅”“中師”等一種的代稱,是為商代軍事力量的核心。后世以“中軍”為主的“三軍”之制當與之有淵源關系。晁文根據(jù)“中”有“旗幟”的意義,進一步推論“假中”和“歸中”的“中”當為殷商時代的“軍隊編制”,這對于殷商時代的軍事制度、軍隊編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魏曉立先生、錢宗范先生認為從文王臨終前傳《保訓》給姬發(fā)以“求中”“得中”的核心主題來看,再參照上古時期的相關史料,“中”從堯、舜、禹一直傳到了湯,是否“得中”是能否受命的條件,二者相互契合,文王講的應該是抽象的治國之道;作為臨終的西伯,他惦記的是取商而代之,話語不長,運用兩個相反的歷史典故來講明如何受命,應該是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的,再說文中也沒有明顯的兩個主題的表現(xiàn),所以,四個“中”字應該表示的是一個抽象的思想觀念。再根據(jù)其年代特點,及文中突出的“中”和“咸順不擾”的內容,應該釋讀為“中和”的意思[14]。
“中”字研究百家爭鳴、觀點眾多。吳國武先生提出了研究“中”字意義的想法,認為:“中”字既有本義、引申義的糾結,也有在早期文獻中的用法不易分疏的困難,其原因在于先秦思想文化的復雜性。在照顧到字義的基礎上,研究者似應充分考慮“中”字在《保訓》及相關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全面分析“中”這一類今人所謂觀念字的思想文化淵源,有助于理解《保訓》“中”字的相關問題[15]。
閆現(xiàn)霞先生、鐘云瑞先生通過對“中”與禮樂制度的關系屬性的探究,認為“中”在刑法訴訟案件中體現(xiàn)出的公平、正義的法律特征,延伸至社會政治范疇而具有的道德倫理色彩,以及在具體的施政治國實踐中涉及的“執(zhí)中”問題,都可以明確指明一個方向,即清華簡《保訓》篇所提出的“中”的觀念,對儒家中道思想的形成和執(zhí)政方略的傳統(tǒng),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16]。
方建軍先生從音樂的角度,認為“中”是先秦重要的音樂思想觀念,它與當時的“平”“和”等音樂思想一樣,具有自身獨特的思想內涵。這種思想內涵是和《保訓》之“中”的思想內涵同源的。從音樂學的角度對《保訓》之“中”的思想內涵加以解讀,頗具新意。同時也說明清華簡這一批材料的重要意義,也就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能夠增補史料的不足[17]。
馬文增先生[18]將四個“中”分別加以詮釋:①求中:“講道德”“重義輕利”,亦王陽明所說“致良知”。“中”,同《道德經(jīng)》“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及《易·坤·文言》“黃中通理”之“中”,有“內心”“內在之思想、精神”之意,即人固有之良知、道德。②得中:獲得帝位?!兑住ね恕罚骸叭岬梦?,得中而應乎亁,曰同人?!敝?,方位名,中心、中央,此指帝位。③甲、中,于河:披甲執(zhí)旄,直取黃河。甲,鎧甲,此用作動詞,披甲;中,令旗;旄,《尚書·牧誓》有“右秉白旄以麾”;于,往;河,黃河,此指黃河之畔,易人所居之地(馬文此處將“叚”讀為“甲”,不同于整理者讀為“假”)。④中,于和:適可而止能消除后患。中,適度,合理;于,到,至;和,和平,和睦。《道德經(jīng)》:“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瘪R文后兩處“中”釋文及句讀均不同于整理者,摘錄如下:昔,微假(甲)、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備)厥罪,微亡(無)害乃歸。中,于河(和)。馬文是迄今所見從詞義角度對“中”作出了最豐富、最多樣化釋讀的文章,然而一個“中”字在《保訓》中是否真的會有這么豐富的詞義,尚值得商榷。
謝偉峰先生認為清華簡《保訓》之“中”應訓為“忠”,“中”與簡文的“志”相呼應,“志”訓為“德”,“中”是“恪盡職守,勤勞天下”的品德,“中”是“志”的具體表現(xiàn)?!爸小笔沁x拔酋邦首領的首要標準,從堯、舜、禹一直到殷商晚期都非常重視這種品德[19]。
以上是2012年以來學者們對《保訓》“中”字研究的主要觀點。筆者認為正確解決“中”的釋讀問題,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確定。
(1)《保訓》的“中”是按照“中”的本義、引申義等自有意義加以釋讀,即“中”就是記錄“中”這個詞,還是認為“中”是假借加以釋讀,即“中”記錄的是另一個詞?,F(xiàn)今所見的研究中,還是讀為“中”的文章占大多數(shù),改讀他詞的相對較少。考慮到楚簡中字詞通假的復雜多樣,改讀他詞也是有可能的,如根據(jù)白於藍先生的歸納,戰(zhàn)國楚簡中的“中”可以讀為“仲”“沖”“忠”“盅”“衷”“冬”“終”等詞[20]。
(2)“中”在《保訓》中是一個名物詞,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么我們應該進一步確認“中”到底是一種物質實體概念,還是一種精神思維、文化政治思想的抽象概念。在這方面,眾多學者都進行了討論,至今還沒有結論。也有學者提出,“中”有虛實結合或者從實到虛調和發(fā)展的過程。
(3)“中”在《保訓》中總共出現(xiàn)四次,在現(xiàn)有的大部分釋讀中,四次都是表示同一涵義。有沒有可能“中”在《保訓》篇中代表不同的詞或者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涵義呢?筆者認為這也是有可能的,如劉光勝先生已經(jīng)提出:《保訓》的“中”字字形雖然一樣,但意思并不相同,這是理解《保訓》主旨的關鍵所在[21]。這種考慮也為“中”的釋讀提出了一個新思路,當然面對的困難更大。此外,在現(xiàn)有的多涵義釋讀中,釋讀為幾個涵義也有差別,可分為二涵義說和四涵義說,未見三涵義說。二涵義說一般將“得中”“求中”關于舜的事跡的歸一類,“假中”“歸中”關于上甲微事跡的歸一類。四涵義說則是每個“中”意義都不一樣。筆者認為,根據(jù)《保訓》篇的內容及文例,“中”的含義應該最多有兩個。四涵義之說似乎又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了,很難想象在漢語詞匯語義并不發(fā)達的先秦時期,一篇不足三百字的文獻中同一個字竟然有四個不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