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明,陳小林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人是社會關系的集合體,人的發(fā)展過程是人對社會關系不斷調適的過程。宿舍人際關系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學生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也在隨之變化。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調適,有利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學生的完整人格,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滿足學生健康的精神需求,也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實現(xiàn)大學生自身價值的本質需求。
宿舍人際關系是每個大學生必須面對的最直接、最具體的人際關系。舍友之間產(chǎn)生的沖突和矛盾,直接導致學生出現(xiàn)低落、煩躁的情緒體驗。為了獲得良好的情緒,處理好宿舍人際關系,學生必須花時間、金錢、精力等成本去處理沖突和矛盾,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也影響著學生健康情緒的發(fā)展和健康人格的構建。
宿舍是每個大學生學習、生活、情感交流比較頻繁的地方,是每個大學生一天活動最多的地方。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通過問卷網(wǎng)對135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受訪者中,專科生占15.8%,本科生占75.4%,研究生占8.8%。男女比例分別為55.3%和44.7%。調查結果顯示,70.5%的受訪學生曾為寢室矛盾而感到煩惱,67.6%的受訪學生曾想調換寢室。導致寢室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習慣不同、室友間缺乏溝通、性格不合。馬加爵殺人案、復旦大學投毒案都是宿舍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引發(fā)的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悲劇引發(fā)我們深思,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宿舍人際關系沖突和矛盾,大學生又該如何主動調適宿舍人際關系獲得自救和解放呢?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中大約15%的時間用在處理人際關系和沖突后的情緒體驗上。如果群體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緊張或者冷漠,就會使人們不得不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考慮和處理這種關系上,分散對各自的工作任務和共同活動的注意力,并形成猜忌、疑慮、苦悶等不利于工作進展的情緒,造成不必要的精神消耗,逐漸導致消極的勞動態(tài)度??梢?,人際關系沖突或緊張,不僅給學生帶來痛苦的情緒體驗,還直接消耗著學生個人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削減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學生花費更多的成本處理沖突和矛盾,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需要和大學生精神及情感需求的滿足。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大學生存在于社會關系中,將這些關系由近及遠地分類為:家庭關系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親戚關系等;學校關系包括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舍友關系等;社會關系包括民族關系、階級關系等,學生必須處理好生活中的這些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家庭關系對于大學生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家庭教育,社會關系對大學生的發(fā)展成長產(chǎn)生間接性影響;學校關系包括舍友關系對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直接和具體影響。因此,學生通過努力改善自己的宿舍人際關系,進而構建和諧的學校關系,是其健康人格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整體趨于和諧,但也出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新形勢下,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主要原因包括貧富差距引起的話語權失衡、舍友之間的受益價值失衡、宿舍分配機制不合理導致的沖突和矛盾等方面。
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不同導致大學生之間產(chǎn)生貧富差距,享用教育資源存在的差距導致知識的認知差距。不同家庭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學生,對自己和他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期待,不同角色期待的學生在理想目標、思維方式、知識閱歷等方面存在差異,這是引起宿舍關系緊張的文化根源。富裕家庭的大學生對自己非常有自信,有強烈的自我優(yōu)越感,希望在宿舍關系和話語表達中處于領導地位,表達觀點和集體決定時果斷并專斷;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主觀認知較少,在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自卑心理,甚至害怕暴露自己的認知水平而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多地是服從和配合舍友的決定。久而久之,失衡的話語權引發(fā)宿舍矛盾或沖突。
宿舍人際關系本質上是社會關系,是社會利益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舍友之間經(jīng)常出現(xiàn)舍費、網(wǎng)費、水費、電費、日常生活費用的幾塊錢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物質交流,舍友中有人慷慨大方就會有人貪圖小利。長此以往,宿舍同學之間難免出現(xiàn)經(jīng)濟利益沖突,存在付出同學與受益同學的價值失衡現(xiàn)象,這是導致舍友關系沖突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宿舍人際和諧的重要因素。
大學隨機分配宿舍機制,導致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學生隨機住在一起。學生不同的民族信仰、民族風俗習慣、生活需求、生活習慣,不同性格、語言等,這些不同的因素在宿舍人際交往中集體發(fā)揮作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學生相互交往之間的個性心理和行為層面上的差異,進而出現(xiàn)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民族禁忌、語言溝通、生活習慣、個性心理等方面的溝通障礙。
大學生是不斷進行自我塑造和創(chuàng)造的價值主體,為了獲取更好的人格發(fā)展、情緒體驗和精神需求,有不斷調適宿舍人際關系的自覺性和可能性。
宿舍人際關系調適,應堅持平等、誠信、互助、寬容原則。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平等對待自我和他人,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優(yōu)缺點,自尊和尊重他人,尊重舍友的民族信仰和民族風俗習慣,堅持舍友之間人格、權利與義務平等。其次,誠信待人,與舍友真誠相處,以誠相待,在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礎上,逐漸接納和信任對方。再次,舍友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加深彼此了解,建立良好互助的舍友之情。最后,寬以待人,求同存異,相互包容,尊重舍友的話語權和表達權。在受益價值不平衡的情況下,懂得包容、理解舍友,正確對待一定層面的受益失衡現(xiàn)象。
人的個性品質是影響個人與他人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性格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穩(wěn)定態(tài)度以及與之適應的習慣性的行為模式。而人品則是體現(xiàn)一個人做人的修養(yǎng)與品質。我國心理學家黃希庭教授認為,人緣型的個性品質包括: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對人一視同仁,富于同情心;熱心班級團體活動,對工作非常負責任;持重、耐心,忠厚老實;熱情、開朗,喜愛交往,待人真誠;聰穎、愛獨立思考,成績優(yōu)良,樂于助人等方面的內容。良好的人格品質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重要因素,在宿舍人際關系調適過程中,大學生應積極培養(yǎng)和塑造“人緣型”人格品質,發(fā)揚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質,成為受同學歡迎的人,同時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自覺進行宿舍關系調適,促進舍友關系和諧。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大學生應把握機會充分利用大學的學習資源全面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和自信。通過與舍友一起參加公益活動、團學、社團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與舍友的合作與交流,與舍友共同提高適應能力、合作能力及溝通能力等。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統(tǒng)一的主流價值觀,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目標、價值目標。學生在共同努力實現(xiàn)理想信念目標的過程中,感受舍友的鼓勵與關愛,建立和諧、健康、上進的宿舍人際關系。
關系調適對于消除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沖突、緊張,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大學生宿舍關系調適,提高關系調適的自覺性,不僅是化解學生宿舍矛盾、維護宿舍成員生活穩(wěn)定、班級穩(wěn)定、學校穩(wěn)定的直接手段,也是激發(fā)學生發(fā)揮價值、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動力需要。同時是大學生健康的情緒體驗和精神需求的滿足,也是大學生獲得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的基本要求。大學生應自覺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對舍友的道德責任感,主動調適并建立和諧、健康的宿舍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