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斌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0)
“激勵相容”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萊昂尼德·赫維奇提出的概念。激勵相容的主要觀點是通過各種激勵策略,避免代理人為了自身利益作出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保證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動,從而使雙方都能趨向于效用最大化。簡而言之,就是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不會損害集體利益的最大化,實現(xiàn)個人與集體的“雙贏”。現(xiàn)代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表明,運用激勵相容理論,能夠有效地解決代理人與委托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因此,激勵相容原則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師德,顧名思義,即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品質的總和,也是人類道德的重要范疇之一。作為上層建筑范疇的道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認為,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以人的需要為源點,遵循“人的需要(道德需要)——激勵目標——道德行為的邏輯”。人作為主體,必須要有道德的內在需要,才能形成道德意識,而道德作為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意識形式,在本質上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因此,道德的產生是隨著人對利益的追求引起了矛盾,為調整這些矛盾而逐漸被社會成員認可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叭耸且磺猩鐣P系的總和”,師德建設也必然需要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目標的一致性。因此,筆者認為,促進師德建設從根本上是要實現(xiàn)師德建設的激勵相容。在激勵相容理論的視角下,將高校作為整體系統(tǒng),教師作為參與的個體,通過健全師德回報機制、完善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以及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促進各種主體利益的激勵相容,從而更好地服務教師師德建設。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哲學,為激發(fā)師德建設動力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明確了需要是激發(fā)動力的源泉,從需要出發(fā)能夠更好地激勵教師個體自覺遵循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內在動力,從而帶動學校師德建設的全面發(fā)展、整體提升,實現(xiàn)激勵相容。然而,當前在師德建設中:一方面受到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利義”觀的影響,將“德”與“得”分開,造成在師德激勵中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排斥教師對正當利益的追求,造成當前對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激勵不足、提供滿足教師需求的激勵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受到市場文化、企業(yè)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高職院校仍然有部分教師理想信念模糊,不能身體力行地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導致立德樹人理念模糊、價值選擇失衡,進而追逐不符合教師身份的需要,降低了師德激勵的實效。
師德考核結果是激勵的根本依據(jù),因此確保師德考核的公正、科學就顯得尤為關鍵。當前高職院校在師德考核過程中存在有失公正的現(xiàn)象,危害師德權威性,動搖人們心中的道德信念,讓師德激勵本身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教師道德水平的整體提升。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師德獎勵、懲罰和教師個人道德品行的不匹配,讓師德激勵產生負作用。師德考核就激勵層面而言,可分為正面激勵和負面激勵,負面激勵主要是懲罰。當前高職院校存在“平均分配”“獎勵名額”“輪流坐莊”式獎勵分配以及“論資排輩”式分等次等諸多違背師德考核公正原則的現(xiàn)象,讓本該受到獎勵或懲罰的教師沒有受到應有的獎勵或懲罰。除此之外,師德懲罰中還存在“躺著中槍”的現(xiàn)象,讓本身師德合格的教師受到懲罰。二是考核指標量化和考核結果的等次化,不利于師德水平的整體提高?!皫煹氯缢?,潤物無聲”,師德考核評分指標的量化,讓“春雨潤物”般的隱性教育行為更難以得到體現(xiàn)。師德是一個難以量化的概念,量化后的指標也無非集中在教學獲獎、科研成果及社會服務影響力等領域,而這些指標能夠直接讓少數(shù)高層次人才獲益,其他“默默無聞”品行高尚的教師則無緣所謂的“師德優(yōu)秀”??己私Y果的等次化,也會造成如果本身是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卻必須有教師在師德方面“低一層”,直接給教師群體帶來負面情緒,制約了師德建設。
師德建設的管理對教師道德行為的監(jiān)督、引導、反饋具有關鍵作用。當前師德管理中存在師德建設過程管理的嚴重缺失、師德教育機制的失位以及行政管理的錯位等問題,造成了教師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學校的整體發(fā)展。一是師德建過程管理的嚴重缺失,讓教師存在被動心理。一方面,對教師師德重懲罰、輕激勵,師德建設的具體措施偏重理論,只重視師德考核結果,沒有注重師德建設過程等問題;另一方面,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存在疏忽或落實難的問題。師德懲罰和獎勵的落實不到位現(xiàn)象,讓教師產生被動心理,阻礙了師德建設。二是師德教育機制的失位、行政管理的錯位,讓教師有逆反心理。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培養(yǎng)主要集中在師德主題教育活動月內開展,以師德征文、微視頻征集、師德宣傳、師德標兵示范等形式開展,沒有針對不同的教師群體打造不同的師德“培訓菜單”,也沒有將師德培訓制度化、常態(tài)化,存在師德教育機制不完善、師德教育缺乏力度等問題。再加之專任教師越來越多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例如,行政坐班、安全值班、企業(yè)實踐、應對各類評審、參與學校的各種項目申報等諸如此類。在評優(yōu)評先、績效考核過程中,還會受到行政的錯位干預,例如,在評優(yōu)評先過程中采取“輪流制”“論資排輩”式等。
文化是影響師德建設的最深層次力量,文化中蘊含的價值導向會制約著師德激功能的發(fā)揮。一是急功近利的建設文化制約了師德激勵的效果,降低了教師自我提升道德行為的積極性。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性、系統(tǒng)性、時代性的過程。然而,受到社會中非主流急功近利建設文化的影響,計時式出成果的要求迫使“剛播種就要收獲”,各類以師德為名的評優(yōu)、獎勵要求周期短、成果多,評審的要求及指標的導向從某種程度上誤導教師盲目應對,破壞了教師原應有的安心立德樹人、靜心科學研究的環(huán)境,與傳統(tǒng)文化中教師“重義輕利”、淡泊名利的形象相悖,讓師德建設也變得急功近利化,失去了對師德追求的初心。二是受到社會經濟浪潮的負面影響,制約了師德激勵作用。社會非主流文化中存在崇尚“金錢”而不是崇尚“圣賢”的風氣,容易導致高職院校部分教師心理失衡,陷入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深淵,被金錢和欲望所侵蝕,導致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間談論的是房子、投資、項目,而非教學、研究、學生等諸多不良現(xiàn)象。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本該立足于“立德樹人”,然而受到社會非主流文化的影響,導致信念不堅定的教師動搖了師德建設的初心,偏離本該追求的初衷,降低了師德的激勵效果。
針對教師師德激勵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相容的問題,需要重新審視現(xiàn)有的師德建設策略,運用激勵相容的理論來設計師德建設路徑。激勵的宗旨是要激發(fā)被激勵對象的動力,不同的激勵理論側重點也不同。激勵相容理論是要處理好個體與集體的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個體投入到集體發(fā)展的動力。按照這一原理,借用“階梯”的模型,由單個個體逐步遞進到整個集體的激勵思路。從教師個體角度而言,師德激勵要與教師的合理需求相容,師德建設要結合教師的合法權益,要充分考慮教師個體的正當利益,將師德激勵與教師實實在在的利益掛鉤。從學校組織層面而言,師德激勵與教師的道德行為相容。師德教育對教師個人道德行為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而師德的考核和管理機制是教師師德行為最有力的判斷和約束,師德考核評價和管理是否科學、公平、合理,直接與師德激勵的效果掛鉤。因此,可以從完善師德教育機制、考核機制和管理監(jiān)督機制方面,來引導、約束教師的道德行為。從學校文化層面而言,師德激勵與優(yōu)良的師德文化相容。文化對個人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師德建設應該注重校園文化的塑造,可以通過對優(yōu)良師德師風的宣傳,營造“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德氛圍,充分發(fā)揮優(yōu)良校園文化對教師道德行為的培育、引導和塑造作用。
教師個人層面、學校組織層面和學校文化層面的激勵設計并非是割裂的,而是逐級遞進、相互聯(lián)系、彼此呼應。個人是激勵的“源泉”,組織是激勵的手段和過程,文化是激勵的“大?!?,教師師德的激勵源點是教師的道德需求,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完善師德教育機制、考核機制及管理機制,才能更好地激發(fā)教師參與學校建設的動力。師德教育、考核與管理機制本身就是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同時又深受文化的制約與影響,師德的建設最終要融入文化建設中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利益是推動人類進行一切社會歷史活動的根本原因”“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推動教師師德發(fā)展也必然需要保障好教師的合法權益及正當需求。對于社會任何職業(yè)的從業(yè)人員而言,職業(yè)本身是一種謀生的工具,對于教師來說也不例外。然而在傳統(tǒng)觀念中,過于關注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塑造了教師獻身于教育事業(yè)、淡泊名利的“道德圣人”形象,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首先是教師借以維持生存、發(fā)展的“工具”,教師的“德”與“得”并非是對立、割裂的,不應該用道德來排斥教師的正當利益。因此,在師德激勵中,應充分保障教師的合法利益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建立師德回報和救助制度,關注教師工資獎勵、生活保障、個人名譽,尊重教師的專業(yè)地位、教學訴求,讓“有德之人有好報”。
建立師德回報和救助制度可以從三個層次入手。一是保障物質激勵。物質需求是人類發(fā)展不可回避的基本需求,應當充分發(fā)揮物質激勵在教師師德建設中的作用。物質上的激勵需要做到“公平公正”。對于學校發(fā)展具有突出貢獻且品行高尚的教師給予獎勵、課酬、工資等合理的物質激勵,增強教師在師德建設過程中的獲得感。根據(jù)教師個人對學校貢獻的大小,基于客觀事實和量化的數(shù)據(jù),分等級提供物質激勵。二是支持專業(yè)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概念的外延包括了師德發(fā)展,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就包括了教師職業(yè)道德水平的發(fā)展,同時教師個人師德水平的提升也會助推自身專業(yè)水平的整體的發(fā)展。因此,要讓教師明確自身的專業(yè)地位和發(fā)展方向,樹立專業(yè)理念,在師德建設過程管理中要尊重教師的專業(yè)地位,給教師應有的自主權,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提供進修、培訓、考察機會,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三是關注精神需求。依托教師咨詢服務中心,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師的才智,用引導和激勵的方式讓教師參與到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學科專業(yè)建設等事業(yè),讓發(fā)展共同體的理念深入到每個教師內心,增強教師與學校發(fā)展同向并進的意識,讓學校成為教師精神家園的歸宿。
針對當前師德激勵與教師行為不相容的問題,通過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健全其中的師德教育、考核與監(jiān)督制度來達到激勵相容的效果。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建立融合師德教育、師德考核、師德監(jiān)督等功能的“師德銀行”系統(tǒng),為每個教師建立師德“銀行賬號”,制定師德負面清單,實施師德預警機制等更好地服務師德教育、師德考核與監(jiān)督,進而服務師德建設。
教師的師德教育就是引導教師進行道德認識、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并使其對自己、學生和社會負責。充分利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大勢,堅定立德樹人的宗旨,挖掘師德教育元素,豐富師德培訓的內容,將師德教育融入到“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組織以師德、師魂教育為主的課程思政說課比賽,開展師德規(guī)范、師德準則、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內容為主的師德專題培訓,加強家庭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宣傳,做到全方位、多層次地對師德進行全員化、精準化、常態(tài)化的培訓。利用“師德銀行”系統(tǒng),開發(fā)網(wǎng)路資源,建立師德宣傳欄、師德精品課,充分利用MOOC資源、“學習強國”平臺資源等豐富師德教育內容。通過師德教育,讓教師的師德行為符合學校發(fā)展的規(guī)定,融入學校發(fā)展的主流中來,提升全體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進而推動學校的整體提升。
師德考核對教師行為具有導向性、強制性作用,為師德建設決策信息和成果保障。一方面,科學設計師德考核標準,挖掘中華文明傳統(tǒng)文化中尊師重教等優(yōu)良傳統(tǒng),結合新時代社會對高職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借鑒安云鳳、吳來蘇等學者在高校教師道德評價研究中的成果,制定具體、清晰、可操作的指標體系;另一方面,豐富師德考核形式,采取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采用多元評價主體,借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建設教師個人“師德積分銀行”,定期公布師德積分,將師德考核制度化、標準化。除此之外,注重將師德考核結果運用到師德建設的過程管理之中,將師德的短期考核與長期考核相結合。
道德規(guī)范的遵守是以自我本性的必要節(jié)制為前提的,而人的本性具有無限膨脹的自然特性,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力量作為他律進行控制和調節(jié),光靠個體的良心是很難遏制自然本性的無限膨脹的。師德監(jiān)督是有效的他律方式,通過監(jiān)督可以發(fā)揮師德規(guī)章制度對教師言行應有的約束作用和師德考核的落實情況。從監(jiān)督形式而言,可以采取自我監(jiān)督、行政監(jiān)督、社會輿論監(jiān)督相結合。利用“師德銀行”系統(tǒng),為每個教師建立“師德銀行賬戶”,教師個人可以在“師德銀行”系統(tǒng)里面查看自己的“師德積分”,讓教師能夠更好地自我監(jiān)督。學校也可以通過“師德銀行”系統(tǒng),對每一位教師進行監(jiān)督,建立師德預警機制,及時引導教師糾正自我行為。另外,發(fā)揮社會監(jiān)督的力量,通過社會媒體等渠道對師德起到監(jiān)督與促進作用。從監(jiān)督結果而言,建立和完善師德監(jiān)督反饋機制,引導每個教師樹立平等觀念、增強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意識,彌補行政監(jiān)督的單一,對師德失范行為及時進行通報和懲罰。
師德教育在進行考核與管理、重視師德獎懲的同時,一定要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只有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才能讓教師以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投入工作,點燃教師內心深處立德樹人的信念,促進師德建設。
健全師德宣傳制度,擴大師德宣傳途徑,豐富師德宣傳形式,提高師德宣傳效率,進而通過有效的師德宣傳改善學校師德建設的校內文化氛圍,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健全師德宣傳制度,將師德宣傳納入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中,推動師德宣傳常態(tài)化、專題化。師德宣傳工作除了專門的宣傳部門外各二級學院(部),也可以在各自的宣傳網(wǎng)頁建設師德宣傳欄。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yōu)秀師德文化的常態(tài)宣傳,將師德宣傳融入到教師日常工作中,以學校官網(wǎng)、校園動態(tài)、宣傳欄海報、報告講座等形式豐富師德宣傳的形式。還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的客觀環(huán)境,建造與師德相關的人文景觀,例如雕塑、標語、展覽等事物,豐富師德宣傳的形式,打造尊師重教的校園文化,讓教師個人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我道德。身邊的榜樣是更具號召力的“資源”,在選擇師德宣傳素材的時候,需要重點關注學校自身擁有的資源,選擇校內優(yōu)秀的道德模范,開展師德師風講座、優(yōu)秀師德事跡報告會、教師師德沙龍等活動,引導全體教師學習先進、學習典范,不斷提升師德水平。同時,對觸犯高校師德“底線”的反面典型案例,通過通報批評、組織教師討論等形式,引起所有教師警戒。
通過有效的師德宣傳,營造人人“望賢思齊”“崇賢尚德”的氛圍,讓每個教師深刻領會到個體命運與集體命運是息息相關不可割裂的。崇高的教師品德既是個人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校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呼喚”,引導更多教師在追求合法權益的過程中主動投入到學校的建設中來,從“要我奉獻”提升到“我要奉獻”的精神境界。營造更有利于學生“成人”“成才”的師德師風,守住“象牙塔”中那份純潔,守住教師應有的“清高”,牢記立德樹人的使命,戒驕戒躁,端正身心,樹立高尚的追求,做好“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