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紹苗,熊 健,覃小紅,張弘楠
(東華大學(xué) a. 上海市微納米紡織重點實驗室;b. 紡織學(xué)院, 上海 201620)
紡織品在人體穿著過程中會粘染很多皮膚分泌物,同時也會受到環(huán)境污染物的影響,常常是微生物細菌繁殖和傳遞的重要媒介[1]。若能為紡織品賦予一定的抗菌功能,則可有效避免紡織品因微生物侵蝕而出現(xiàn)的受損,還可以阻斷病菌的傳播途徑[2]。靜電紡絲技術(shù)是近年興起的一種簡單有效的納米纖維制備方法,采用靜電紡絲生產(chǎn)抗菌紡織品的技術(shù)引起了醫(yī)療領(lǐng)域的極大關(guān)注[3-8],但抗菌紡織品的抗菌穩(wěn)定性往往達不到消費者的使用需求。
抗菌劑主要分為3類:天然抗菌劑、有機抗菌劑和無機抗菌劑。其中,天然抗菌劑主要包括甲殼質(zhì)、殼聚糖[9-11]以及抗菌性蛋白質(zhì)等,無機抗菌劑主要有銀沸石、銀硅膠以及銀活性炭等[12-13],有機抗菌劑有季銨鹽、胍類等。但無機和有機抗菌劑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并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作用,而且如使用時間較長、使用方法不規(guī)范將導(dǎo)致其抗菌效果逐漸喪失,進而導(dǎo)致耐藥細菌甚至超級細菌的產(chǎn)生[14]。大量研究證明,抗菌多肽(peptide)作為替代類抗菌藥物,具有傳統(tǒng)抗菌藥物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15],其主要通過物理作用破壞微生物細菌的磷脂雙分子層而使細菌的細胞質(zhì)組分滲漏,或者與細菌細胞內(nèi)的蛋白質(zhì)、核酸等物質(zhì)反應(yīng)進而導(dǎo)致細菌死亡,具有非特異性、適用范圍廣、效力持久穩(wěn)定、不會產(chǎn)生耐藥性的特點[16]。
目前生產(chǎn)抗菌紡織品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紡絲法,即在紡絲過程中加入抗菌物質(zhì),由抗菌纖維制成相應(yīng)的抗菌紡織品[17];二是后整理,即通過印花、浸漬、浸軋等方法將抗菌劑整理到織物上[18]。但是經(jīng)后整理處理得到的紡織品通常耐洗性較差,且織物原有的物化性能容易發(fā)生變化,而且由于抗菌劑只存在于纖維表面,其初期溶出量較大,存在穿著安全性問題[19],并且在洗滌過程中抗菌劑易脫落,容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因此,在靜電紡絲過程中,學(xué)者們[20-21]通過在紡絲液中摻入抗菌功能性納米顆粒以實現(xiàn)紡織品的抗菌功能化處理,但這又存在由紡絲液中的納米顆粒所帶來的靜電紡絲可紡性差、抗菌劑易流失、抗菌效率低、纖維力學(xué)性能差等問題[22]。此外,動物試驗證明,某些納米抗菌顆粒對人體是有害的[23-24]。
針對上述問題,選用化學(xué)接枝法將抗菌多肽接枝到二醋酸纖維素(CDA)上,避免了由簡單摻雜、共混紡絲等技術(shù)所導(dǎo)致的納米粒子的不穩(wěn)定性和聚集效應(yīng),提高了抗菌功能的均勻性和可靠持久性。通過靜電紡絲制備改性二醋酸纖維素(CDA-g-peptide)納米纖維,并對其外觀形貌、力學(xué)性能、抗菌效果及抗菌效果的穩(wěn)定性進行表征。靜電紡絲二醋酸纖維素纖維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化學(xué)性質(zhì)穩(wěn)定、熱穩(wěn)定性好[25],制成的紡織品透氣、吸汗,同時具有低致敏性,可用于與皮膚直接接觸的繃帶、敷料以及家用紡織品等[26]。改性二醋酸纖維素納米纖維進一步拓展了其在抗菌功能紡織品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
三氯三苯甲基氯樹脂,HOOC—(R)CH—NH—Fmoc,N,N-二異丙基乙胺(DIEA),O-苯并三氮唑-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鹽(HBTU),1-羥基苯并三唑(HOBT),吉爾生化上海有限公司;哌啶,茚三酮,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氯甲烷(DCM),三氟乙酸(TFA),無水乙醚,丙酮,無水乙醇,丁二酸酐(SA),三乙胺,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EDC),N-羥基琥珀酰亞胺(NHS),國藥集團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
二醋酸纖維素由南通醋酸纖維公司提供,呈白色粉粒狀或片條狀,取代度為2.43,特性黏度為1.45,數(shù)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8.4×104。
1.2.1 多肽的合成
抗菌多肽的合成路線如圖1所示。多肽鏈從樹脂上切落后,經(jīng)抽濾、旋蒸濃縮,再用無水乙醚沉淀,將沉淀物真空干燥,得到抗菌多肽。
1.2.2 CDA-g-peptide制備
CDA純化。稱取一定量CDA,將其溶解在丙酮中,再用無水乙醇沉淀,低溫靜置12 h,抽濾后干燥。
CDA-g-SA制備。稱取2.0 g純化CDA,將其溶解于提純丙酮中,加入0.5 g SA、5 mL三乙胺,將反應(yīng)溫度升至65 ℃左右,反應(yīng)24 h。反應(yīng)完后,用無水乙醇沉淀后干燥。其合成原理如圖2所示。
圖1 抗菌多肽的合成路線示意圖Fig.1 Synthetic processes of antibacterial peptide
圖2 CDA-g-SA的合成原理Fig.2 The synthetic principle of CDA-g-SA
CDA與抗菌多肽(peptide)接枝。稱取1.0 g CDA-g-SA,冰浴下溶解于干燥DMF中,加入0.5 g EDC、0.4 g NHS,反應(yīng)12 h;然后將0.2 g peptide溶解在少量DMF中,轉(zhuǎn)移至反應(yīng)燒瓶中,反應(yīng)12 h。 反應(yīng)完后,用無水乙醇沉淀后干燥。CDA-g-peptide合成原理如圖3所示。
圖3 CDA-g-peptide合成原理Fig.3 The synthetic principle of CDA-g-peptide
1.2.3 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制備
由前期預(yù)試驗獲得CDA和CDA-g-peptide兩種溶液紡絲性能相對穩(wěn)定的參數(shù),溶劑體系選用(丙酮∶DMAC=2∶1)混合溶劑,溶質(zhì)(CDA或CDA-g-peptide)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稱取一定量的CDA、 CDA-g-peptide、丙酮和DMAC,分別在混合溶劑中加入兩種溶質(zhì),磁力攪拌12 h,靜置4 h。
在室溫下,控制環(huán)境相對濕度在40%左右,采用單針頭靜電紡絲,保持兩種紡絲液流速均為0.3 mL/h、紡絲電壓為15 kV,接收距離為20 cm。
采用TM-300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的表觀形態(tài),并使用Nano Measurer軟件測量納米纖維的直徑(隨機選取100個不同位置)。采用Mettler Toledo Seven2Go型電導(dǎo)率儀測試CDA和CDA-g-peptide紡絲液的電導(dǎo)率。采用PerkinElmer Spectrum Two型傅里葉變紅外光譜儀(FTIR)分析多肽、CDA和CDA-g-peptide的分子基團變化。采用XQ-2型纖維拉伸強度儀(隨機選取納米纖維膜不同位置,膜長度為50 mm,寬度為3 mm,拉伸速度為10 mm/min),測試CDA納米纖維膜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膜的拉伸斷裂強力及斷裂伸長率。
選取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陽性致病菌)和大腸桿菌(革蘭氏陰性致病菌)作為測試菌種,參照GB/T 20944.1—2007采用瓊脂平皿擴散法表征CDA-g-peptide納米纖維的抗菌效果,其抗菌效果的評價標準如表1所示。抗菌性能的評價參考GB/T 20944.1—2007中的振蕩法,有2個評價指標:一是試驗有效性F的判斷,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等細菌,當F≥1.5,且對照燒瓶中的活菌濃度比接種時的活菌濃度增加時,試驗判定有效,否則試驗無效,需重新進行試驗;二是抑菌率的計算,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的抑菌率≥70%時,樣品具有抗菌效果。
表1 CDA-g-peptide納米纖維抗菌效果評價Table 1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CDA-g-peptide nanofibers
由FZ/T 73023—2006可知,抗菌效果的穩(wěn)定性一直是評價抗菌產(chǎn)品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但目前的評價標準并未對其做出統(tǒng)一有效規(guī)定,而且由于制備方法、使用原料差異,各類抗菌產(chǎn)品所適用的評價方法也無法一概而論。為此,考慮到CDA-g-peptide納米纖維的制備方法及其在紡織服裝中反復(fù)洗滌使用的特點,將CDA-g-peptide納米纖維置于去離子水中,放在37 ℃恒溫振蕩器中振蕩,模擬不同時間的洗滌過程對抗菌性能的影響。然后將納米纖維置于細菌培養(yǎng)液中,測試不同振蕩時間處理過的納米纖維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的變化,并與未振蕩處理的對比,評價CDA-g-peptide納米纖維的抗菌穩(wěn)定性。
圖4 多肽與氨基酸原料的紅外吸收光譜Fig.4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peptide and amino acid material
圖5 CDA、CDA-g-SA、 CDA-g-peptide的紅外吸收光譜Fig.5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CDA,CDA-g-SA and CDA-g-peptide
2.3.1 表觀形貌表征
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的SEM圖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CDA納米纖維隨機排列,表面比較光滑,平均直徑為275.8 nm,變異系數(shù)較大;而CDA-g-peptide納米纖維隨機排列,少部分以串珠液滴的形式存在,但纖維的平均直徑為117.6 nm(比CDA納米纖維小得多),且變異系數(shù)較小,表面比較光滑。影響纖維直徑的主要因素是電導(dǎo)率,CDA和CDA-g-peptide紡絲液的電導(dǎo)率分別為1.95和18.38 μS/cm。由于CDA-g-peptide引入了酰胺鍵等基團,提高了其紡絲液的電導(dǎo)率,故相同紡絲條件下纖維較細,雖然相對分子質(zhì)量分布寬并且存在串珠,但纖維直徑分布依然較窄。
(a) CDA納米纖維SEM圖
(c) CDA-g-peptide納米纖維SEM圖
(d) CDA-g-peptide納米纖維直徑分布圖圖6 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SEM圖和纖維直徑分布圖
Fig.6SEMimagesandfiberdiameterdistributionofCDAnanofibersandCDA-g-peptidenanofibers
2.3.2 力學(xué)性能表征
圖7 CDA 納米纖維膜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膜的負荷伸長曲線Fig.7 Load-elongation curves of CDA nanofiber membranes and CDA-g-peptide nanofiber membranes
CDA納米纖維膜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膜的平均負荷伸長曲線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CDA納米纖維膜最大拉伸負荷大于CDA-g-peptide納米纖維膜,但二者的斷裂伸長率相近。當外加負荷一定時,CDA-g-peptide納米纖維膜的變形能力要大于CDA納米纖維膜的變形能力,并且CDA-g-peptide納米纖維膜的初始模量小于CDA納米纖維膜,即在小變形條件下,CDA納米纖維膜抵抗外力變形的能力更強,二者的力學(xué)性能存在一定差異。
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如圖8所示。大腸桿菌生長曲線可劃分為4個階段。其中:0~3 h為遲緩期,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很慢,曲線較平緩;4~9 h為生長期,大腸桿菌快速增殖;10~16 h為穩(wěn)定期,大腸桿菌總數(shù)基本穩(wěn)定,這是由于隨著大腸桿菌的繁殖,營養(yǎng)物質(zhì)不斷減少,并且代謝產(chǎn)生的有害物積累,大腸桿菌的增長速度不斷變慢,其增殖數(shù)與死亡數(shù)大致相等;17~20 h為衰亡期,由于培養(yǎng)基中營養(yǎng)物質(zhì)逐漸減少,而毒性物質(zhì)逐漸增加,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逐漸減緩,死亡數(shù)明顯增多,細菌總數(shù)呈現(xiàn)下降趨勢。
圖8 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圖Fig.8 Growth curve of E. coli
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大腸桿菌的抗菌性能如圖9所示。由圖9可知,培養(yǎng)24 h后,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均沒有明顯的抑菌圈。但是去除對照樣(CDA納米纖維)和試樣(CDA-g-peptide納米纖維)后,對照樣接觸的培養(yǎng)基表面有大腸桿菌的生長,而試樣接觸的培養(yǎng)基表面沒有大腸桿菌生長。經(jīng)過48 h培養(yǎng)后,CDA-g-peptide納米纖維接觸的培養(yǎng)基表面仍沒有大腸桿菌生長(如圖9(a)所示)。進一步采用振蕩法與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相結(jié)合的方法評價其抗菌性能(如圖9(b)所示)。根據(jù)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得出試驗的F值為2.54,即試驗有效。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率為98.4%,大于評價標準中的抑菌率(70%)。由此證明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大腸桿菌的抗菌性能優(yōu)異。
(a) 定性測試
(b) 定量測試圖9 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大腸桿菌的抗菌性能測試Fig.9 E. coli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 tests of CDAnanofibers and CDA-g-peptide nanofibers
圖10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曲線圖Fig.10 Growth curve of S. aureus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曲線如圖10所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曲線可劃分為3個階段。其中,0~4 h為遲緩期,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繁殖速度很慢;5~12 h為生長期,培養(yǎng)基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豐富,金黃色葡萄球菌快速增長;13~24 h為穩(wěn)定期,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總數(shù)基本維持穩(wěn)定,菌落數(shù)目波動較小。這是由于隨著金黃色葡萄球菌數(shù)目的增多,營養(yǎng)物質(zhì)不斷減少,而代謝產(chǎn)生的毒性物質(zhì)積累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繁殖速度逐漸下降,而死亡細菌數(shù)逐漸增加,總體上達到一種動態(tài)平衡。
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如圖11所示。由圖11可知,與大腸桿菌的抗菌性能測試一樣,培養(yǎng)24 h后,兩組試樣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抑菌圈,但是去除對照樣和試樣后,CDA納米纖維培養(yǎng)基上有細菌生長,而CDA-g-peptide納米纖維接觸的培養(yǎng)基表面沒有細菌生長。經(jīng)過48 h培養(yǎng)后,CDA-g-peptide納米纖維接觸的培養(yǎng)基表面仍沒有細菌生長。進一步采用振蕩法與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其抗菌性能進行評價(如圖11(b)所示)。根據(jù)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F(xiàn)值為2.04,表明試驗有效。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為98.7%,大于評價標準中的抑菌率(70%)。由此證明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優(yōu)異。
(a) 定性測試
(b) 定量測試圖11 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測試Fig.11 S. aureus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 tests of CDAnanofibers and CDA-g-peptide nanofibers
經(jīng)振蕩和未經(jīng)振蕩的CDA-g-peptide納米纖維的抗菌測試結(jié)果如表2所示。對照樣(CDA納米纖維)培養(yǎng)基中長滿了菌落,而CDA-g-peptide納米纖維和經(jīng)振蕩處理后的納米纖維的培養(yǎng)基中幾乎沒有菌落生長。經(jīng)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得出,振蕩12、 24、 48 h后的CDA-g-peptide納米纖維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與未經(jīng)振蕩的CDA-g-peptide納米纖維基本一致,無顯著差異。故CDA-g-peptide納米纖維的抗菌效果穩(wěn)定。
表2 不同振蕩時間對CDA-g-peptide納米纖維抑菌率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oscillation time on bacteriostatic rate
以抗菌多肽和CDA為原料,利用抗菌多肽的氨基自由基將抗菌多肽接枝在羧基化的CDA上,合成了具有抗菌功能的CDA-g-peptide。采用靜電紡絲技術(shù),制備了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由SEM圖可知,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在外觀形貌上存在一定差異。在力學(xué)性能方面,CDA納米纖維膜的斷裂強力優(yōu)于CDA-g-peptide納米纖維膜,但二者的斷裂伸長率相差不大,并不會影響其后續(xù)加工使用。CDA納米纖維和CDA-g-peptide納米纖維的抗菌性能結(jié)果表明,后者具有優(yōu)異的抗菌性能。由于抗菌多肽與納米纖維之間是化學(xué)鍵作用,而不是簡單摻雜、共混,故經(jīng)不同振蕩時間處理后,其抗菌性能未出現(xiàn)明顯下降,具有抗菌可靠性和持久性。因此開發(fā)新型抗菌醋酸纖維基靜電紡絲納米纖維,可將其與傳統(tǒng)棉纖維、聚酯纖維混紡,在不影響其服用性能的前提下,賦予傳統(tǒng)紡織品高功能性和高附加值,拓展其在服用領(lǐng)域和醫(yī)療衛(wèi)生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具有較好的應(yīng)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