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鋒
(三明學院體育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是指國家體育總局利用本級體育彩票公益金引導建設,以服務大眾體育健身為主要任務,綜合性、多功能、室內室外體育設施相結合、以室內體育設施為主的公共體育設施(不設固定座席)[1]。2012年7月19日,國家“十二五”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guī)劃中提出的縣(市、區(qū))“五個一”工程,其中就要求縣(市、區(qū))建有一個中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2]。供需理論是本文所運用的理論和研究依據,它是以供需關系為基礎,揭示了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及其內在的相互影響和基本規(guī)律,兩者之間并不是一個平行關系。全民健身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而全民健身活動中心能否滿足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也就成為當前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它關系到全民健身計劃戰(zhàn)略的實施,對此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在研究我國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引入供需理論,可以從一種比較新的視角上去揭示影響我國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與發(fā)展的因素及其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據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更好地促進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建設與發(fā)展。
1.1.1 生產成本
從短期內來看,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是生產成本,特別是生產成本中的建設補助資金。調查中發(fā)現,當前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實際建設需求資金缺口較大。資金投入不足就會致使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在數量、規(guī)模等供給方面出現失衡。有研究報道,某個城市建設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政府財政分文不出,建設資金全部為自籌,當地體育局只有通過將全民健身活動中心1.4萬m2產權出售和出讓部分閑置土地以及申請國家和省建設資助的方式才勉強籌集到全部建設資金[3]。為此,今后如何加大投資力度,多渠道引入建設資金,改變投資結構現狀,是各級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需要認真探索的問題。
1.1.2 土地資源
由于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為群眾性體育健身場(館),用地多為政府劃撥用地,取得土地使用權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才切實可行。為了能更加方便群眾體育健身,選址一般又要在城市中心地帶[4],而該地帶土地資源又極為稀缺,供給相對緊張,這就會造成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區(qū))要在主城區(qū)新建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會有一定困難。由于部分體育項目對空間高度和建筑跨度有一定要求,必然造成體育場(館)建設用地的利用程度不高,或提高利用程度的成本過高。為此,今后如何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得到政府劃撥用地,并對一些建設年份較早的單層體育場(館)進行合理的升級和改造,提高體育場地資源的利用程度,也是各級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1.1.3 生產能力
從長期來看,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能力,即經濟潛力的增長,而經濟潛力的增長主要是看運營管理水平如何。影響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運營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運營理念、運營模式,場館自身的數量、質量、分布情況、交通狀況以及政策法規(guī)等。運營模式和理念是核心,其內涵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確定活動中心實現什么樣的價值,也就是在產業(yè)鏈中的位置;二是活動中心的業(yè)務范圍;三是活動中心采取什么樣的手段來實現價值。為此,今后如何提高管理者的運營管理理念,運用先進的運營管理模式,保證經濟潛力的增長,也是各級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1.2.1 健身者的收入和預期
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健身者的收入越高,對健身消費的需求也越多。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健身消費需求結構會發(fā)生變化,即隨著收入的提高,對有些健身消費的需求會增加,而對有些健身消費的需求會減少。經濟學把需求數量的變動與消費者收入同方向變化的物品稱為正常品,把需求數量的變動與消費者收入反方向變化的物品稱為劣等品。當健身者預期某種健身消費品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會上升時,就會增加目前的需求,當健身者預期某種健身消費品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會下降時,就會減少對該消費品的現期需求。
1.2.2 健身者的興趣偏好
運動興趣是人們積極地認識、探究或參與體育運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是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動力[5]。當健身者對某種健身項目的偏好程度增強時,對該健身項目的需求數量就會增加。相反,當偏好程度減弱時,需求數量就會減少。人們的偏好一般與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等因素有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的體育健身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如何有效配置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場地設施,滿足大多數健身者的需求,是擺在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只有進行充分的調查和論證,并以大多數群眾的健身需求為出發(fā)點,同時考慮到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和經濟水平,才能做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1.2.3 健身人群的年齡特征
10~20歲的少年時期,是人一生的黃金時代,骨骼較堅硬,能承受用力較大的動作,適合進行籃球、足球等對抗性較強的運動。20多歲的人比較適合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拳擊、各種對抗性強的球類運動。30~40歲左右,可以通過爬樓梯、網球、游泳等強化全身肌肉,并加入一定的力量訓練,讓自己的肌肉線條更好看。50歲左右,由于體力和精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故此時適合乒乓球、羽毛球等較溫和的運動。這個階段重要的是要鍛煉身體的柔韌性和平衡性,從而對抗各種慢性疾病。60歲以上已經不適宜進行有身體對抗或是過于激烈的運動,可以嘗試健身舞、太極拳等比較修身養(yǎng)性的活動。為此,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適宜的運動項目和特點,才能做到場地資源的有效配置。
由于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建設一般由地方體育行政部門負責,未必能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夠重視,所以在征地、建設資金籌措等方面會面臨諸多困難,建設難度相對較大。為了能更好地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精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促進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建設和發(fā)展,體育行政部門應先做好各方面的宣傳工作,積極組織各級各類媒體開辟專題專欄,普及健身知識,宣傳健身效果,加大宣傳的力度。當地政府部門應從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加強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時采取有效舉措,切實提高各項政策法規(guī)的執(zhí)行力度[6],將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規(guī)劃,確保體育場地建設發(fā)展的法律法規(guī)得到全面貫徹。同時要成立規(guī)劃實施領導小組,切實加強溝通協(xié)調,及時解決規(guī)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共同推動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7]。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履行基本公共服務職能,首先必須強化支出責任,將其建設納入本地區(q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并隨著當地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增加,切實增加財政投入,保障公共體育設施運行所需經費,這樣才能確保建設項目不產生資金缺口。對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上級主管部門更應在資金投入上向該地區(qū)傾斜。從當前情況來看,政府的投資顯然是有限的,單純靠政府的力量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供給不足的現狀[8]。為了能爭取到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各縣(市、區(qū))體育行政部門還應根據所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爭取當地政府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yōu)惠扶持,同時采用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以解決建設資金不足問題。主要籌集資金渠道包括以下幾方面:(1)體育行政部門與相關單位或個人成立股份合作制來融資。(2)用募捐的方式來融資。(3)用體育場地冠名權來融資。據報道,中國農業(yè)大學在建奧運場館(2008年奧運會摔跤館)就發(fā)起座椅認捐活動,農大將把鐫刻有認捐者姓名的銅牌配于座椅靠背后以示紀念,并統(tǒng)一向認捐者贈送認捐證書[9]。
2.3.1 強化建設標準,加大建設力度
整個規(guī)劃與布局的理念應體現以滿足群眾健身活動為核心的原則[10]。在場地設施規(guī)劃過程中,要對參加健身群眾的構成( 包括數量、年齡組成、收入、職業(yè)狀況) 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 以及還要對已有的體育設施及市場情況進行調查[11]。在建設過程中,應強化建設標準,加大監(jiān)管力度。對于新建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選址方面應考慮靠近群眾生活集聚區(qū)、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地段,分布點最好選在公園、廣場、居住小區(qū)等群眾便于參加健身的地方。規(guī)劃布局中,還應考慮人口規(guī)模和服務半徑等因素進行合理有效的布局。對于人口規(guī)模方面,有條件的縣(市、區(qū)),可結合當地的具體狀況,依據人口規(guī)模每5~10萬人配置一個中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并加配置一個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而對于主城區(qū)土地資源供給相對緊張的縣(市、區(qū)),可考慮每3~5萬人配置一個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可用配置2~3個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來緩解當前供給不足的問題。在服務半徑方面,應考慮在主城區(qū)里建成“十五分鐘健身圈”,這樣才易激發(fā)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更加方便群眾參加健身鍛煉。
2.3.2 盤活現有資源,優(yōu)化結構
有效盤活現有體育場地資源,優(yōu)化結構,完善服務功能。對于一些規(guī)模太小,陳舊、落后和利用率不高的體育場地設施應進行功能改造、升級;對于部分修建年代較為久遠的體育場(館),由于功能定位不同,承辦大型活動的功能已被新建的體育場(館)所替代,但又難以適應全民健身的需要,這就需要進行轉型升級。例如南京市將原南京體育館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21層高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上海市閔行區(qū)將原來的江川體育場改造為江川體育活動中心,增設室內健身館和游泳池等設施,服務功能得到完善以后,吸引了大量居民前來健身。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對于一些土地利用粗放、建設強度不高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可采用改、擴建的方法妥善加以解決,如將附屬用房或辦公用房改建成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房等體育場地。對于一些目前只有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而土地資源又相對緊張的縣(市、區(qū)),可考慮與企事業(yè)單位共同合作,利用廢舊的廠房、辦公用房等場所進行合理改造。
2.3.3 有效配置群眾需求的體育場地設施
不同的群體有著不同的體育認知和項目喜好,所以在體育設施配置方面,首先要以大多數群眾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同時還要盡量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興趣愛好群眾的體育需求來進行有效的配置,以滿足群眾的整體需求。對于室內體育設施方面,應以配置多功能館(籃球、排球、羽毛球綜合)、室內游泳池、多功能房、乒乓球室、健身操房、器械健身房、臺球房(館)等有較多群眾需求的體育場地設施為宜。室外體育設施方面,應以配置籃球場、室外游泳池、排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全民健身路徑、網球場等有較多群眾需求的體育場地設施為宜。由于室內場地設施群眾需求較大,而多功能房(館)在使用過程中可靈活變化,可供開展多種類的體育運動項目,所以在今后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場地資源配置方面應優(yōu)先考慮配置多功能房(館)。
2.4.1 充分發(fā)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重要作用
充分發(fā)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對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價值[12]。實踐證明,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如果傳播者的聽眾人數一次性超過約500人,傳播效果將變得極差。運用到公共體育事業(yè)中,每一社會體育指導員最多只應指導500人,這樣才能保證有較好的指導效果[13]。為此,各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在社會體育指導員人員配置方面,也應根據服務人口和規(guī)模,至少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人數不超過500人的標準進行有效配置。此外,還應該根據廣大群眾健身需求的不同,考慮配置不同健身指導項目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以期收到較好的指導效果。在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的同時還應注重科學有效的管理。在具體操作上,各縣(市、區(qū))體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有計劃地選派不同等級、不同指導項目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到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進行健身指導,可統(tǒng)一著裝,掛牌上崗。此外,還應定期對安排到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進行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考核與測評,對于考核與測評中表現突出者給予表彰和獎勵;表現相對較差的人員,可先開展再培訓工作,以提高其指導能力;如確實不能履行職責的,則應該淘汰。
2.4.2 提高運營管理水平
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作為公益性的體育場館,在向社會開放的過程中也更加彰顯其重要性。為了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須進行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當前的運營模式主要有自主運營、合作運營、委托運營等模式,其各有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劣。但無論選擇哪種運營模式,都要在挖掘內部潛力上下功夫,遵循市場經濟規(guī)律,努力改變運營環(huán)境,并根據場館自身的資源條件,及時了解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特征和消費水平,建立和發(fā)展差異化競爭策略和優(yōu)勢,使自己的體育服務和管理水平更上一個層次。
影響我國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與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生產成本、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健身者的收入和預期、健身者的興趣偏好、健身人群的年齡特征等方面。要做好縣(市、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建設與發(fā)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就應果斷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提高場地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思想認識是先導,加大資金的投入是重點,合理規(guī)劃與布局是關鍵,提高公共體育服務與管理水平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