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
[摘 要] 學術出版的價值與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學術出版是人類學術成果記錄、傳播與共享的重要渠道:不同時代的學術出版活動記錄了人類文化悠久綿長的歷史,學術出版的目的是傳播學術,學術出版為成果共享提供了可能。二是學術出版是認可學術成果、展開學術爭鳴、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平臺:學術研究是一個不斷革故鼎新、自我突破、追求真理的過程,學術出版是對學術研究成果對象有目的的選擇,學術出版為學術爭鳴提供支持與條件,學術出版是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平臺。三是學術出版是學術與出版的有機結合、互補與共贏的紐帶。
[關鍵詞] 學術出版 價值 意義 渠道 平臺 紐帶
[中圖分類號] G23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9) 06-0005-04
[Abstrac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scholarly publishing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recording, dissemination and sharing of human scholarly achievements. Different eras scholarly publishing activities recorded the long and long history of human culture. The purpos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is to spread academics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sharing results. Secondly, it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recognizing scholarly achievements, driving scholarly debate and promoting scholarly innovation. Scholarly research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self-breakthrough, and pursuit of truth. Scholarly publishing is a purposeful choice for scholarly research results. Scholarly publishing provides support and conditions for scholarly contention. Scholarly publishing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promoting scholarly innovation. Thirdly, it is also the link which organically bonds between scholarship and publishing which are complementary and win-win.
[Key words] Scholarly publishing Value Significance Channel Platform Link
很榮幸受會議主辦方的邀請,參加北師大與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合作召開的“一帶一路2019學術出版國際論壇:連通中西”暨《中外出版原著選讀》首發(fā)式。祝賀萬安倫教授的大作出版。今天,我發(fā)言的題目是《學術出版的價值與意義》。
我國學術研究出版的成果很多,但對學術出版展開基礎理論研究的很少。近五年討論學術出版的現(xiàn)狀、規(guī)范、經(jīng)營等現(xiàn)實問題的很多,但專門就學術出版的價值、意義展開論述者幾乎不見,偶有所得是在學術出版某一相關研究的開頭部分的簡要闡述。因而,作為基礎理論研究,討論學術出版的價值十分有意義。就學術發(fā)展而言,學習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多年積累的思想、知識與經(jīng)驗,必然需要持續(xù)了解、選擇、譯介大量的西方學術著作,這也彰顯了《中外出版原著選讀》首發(fā)式所具有的獨特的學術價值。
“價值”與“意義”是兩個不同的詞匯,關于前者,《辭?!分杏卸喾N解釋,其中一義指事物的“積極作用”;后者也有意義即“作用”的表達。故本文合一,取二者的共同點作為論述的基礎。綜合而言,學術出版的價值與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 學術出版是人類學術成果記錄、傳播與共享的重要渠道
學術指專門有系統(tǒng)的學問。學術出版即將研究者在某一學科領域自成體系的研究成果予以選擇、印制,傳播于社會的完整過程。學術研究成果是學術出版的先決條件,學術的繁榮才會帶來學術出版的繁榮。
不同時代的學術出版活動記錄了人類文化悠久綿長的歷史,學術出版承繼了學術文化傳統(tǒng)?!俺霭妗比绻麖挠∷⑿g發(fā)明始,《易》《詩》《書》《禮》《樂》《春秋》“六書”無不是春秋戰(zhàn)國秦漢之際產(chǎn)生、流傳的學術成果,古代圣賢的儒家學說豐富了學術出版,也記錄了中國古代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在歷朝歷代研究發(fā)展的軌跡。出版是記錄的刻痕,記錄是原始的、直觀的,是出版選擇的對象。記錄是一個過程,出版是一個端點,從一個端點到另一個端點學術不斷發(fā)展,研究不斷深入,成果體現(xiàn)于出版的學術作品中。無論中外,無論古今,無論文集叢書,從不同時期的不同出版物中均可找到某一領域學術停滯、進步、發(fā)展、飛躍的過程。自古典文獻記載事物以來,學術才有了今天的日新月異,才有了飛速發(fā)展的科學技術、人文地理、教材專著等等,這是學術出版記錄功能對人類文化積累做出的巨大貢獻。
學術出版的目的是傳播學術。傳播是擴大,出版技術為復制圖書、擴大傳播時空提供了便利條件。史前時期,人們將與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些經(jīng)驗、教訓、事物口耳相傳,后依靠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等實物記憶方法將它們記錄下來,再傳播開去,為學術傳播的濫觴。自植物纖維紙發(fā)明,石印術、雕版印刷術、大規(guī)模機械化、自動化印刷技術的不斷更迭、進步,白紙黑字的紙質圖書使學術傳播超越了時間、空間,學術出版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今天,網(wǎng)絡出版、數(shù)字出版、多媒體融合出版更是為學術傳播提供了輕盈的翅膀、無形的平臺,學術出版成果借助傳播媒介的技術革命獲得無窮大的邊際效應。
學術出版為成果共享提供了可能。今天的社會處在一個極速發(fā)展的文明時代和智能時代。共享體現(xiàn)文明,共享促進文明發(fā)展,共享范圍與規(guī)模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共享也是智能時代的特征之一。學在官府、藏于深宮、僅供皇親貴族使用的舊籍典章阻礙、延緩了社會進程,學術自身也難以進步。學術成果共享提供了交流的基礎,交流是思想的交換,是共享的另一種形態(tài)。當人們站在巨人肩上之時,已分享了巨人深遂的思想、精湛的學藝、有效的方法。無共享不可得。學術出版為學術共享提供了便利和條件,也是學術成果獲得社會認可、促進社會進步的有效渠道。以5G為代表的通信技術、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必將為學術成果共享帶來非往日可比的深度影響與便捷體驗,超帶寬帶來的高速度和低時延也將有效地提供共享手段、環(huán)境與資源。共享的學術成果所發(fā)揮的作用體現(xiàn)于觀念改變、學術進步、社會變革等多方面。
學術出版記錄了學術研究的點滴進展與豐碩成果,學術出版史也就是學術成果發(fā)展史;學術出版為學術傳播提供了可能和機遇,為學術成果發(fā)表與利用帶來便利,直接實現(xiàn)學術研究服務社會的目的;學術成果共享打破了“學在王府”的壟斷,將人類社會的知識信息、文化文明傳承的使命以及學術研究的責任擔當融為一體,推動了學術進步、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美好生活愿望的實現(xiàn)。
2 學術出版是認可學術成果、展開學術爭鳴、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平臺
學術研究是一個不斷革故鼎新、自我突破、追求真理的過程。學術研究活動必當遵循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在某一特定領域、采用某種有針對性的方法,反復思考、實驗,再思考、再實驗,直至產(chǎn)生具有真理性的理論創(chuàng)見、突破性的試驗結論以及無懈可擊的邏輯公理,其中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頑強拼博的科學精神和撥云霧得真諦見彩虹的科學研究藝術十分令人尊敬。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時期對學術研究的態(tài)度都直接影響研究成果的產(chǎn)生與運用。學術出版是對學術研究最直接的支持,出版所選擇的研究成果肯定了研究者的行為,為他人研究或相關領域運用提供了重要借鑒,為社會文化建設承擔了應盡的責任。通過學術出版認可學術成果、展開學術爭鳴、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有利于學術研究者保持定力、活力與動力;有利于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研究氛圍;有利于提升學術研究水平,提高學術研究質量,體現(xiàn)國家、民族的學術高度。
學術出版是對學術研究成果對象有目的的選擇。每一個學術出版單位都有出版標準,進入學術出版領域的成果一定是符合出版宗旨,經(jīng)過若干程序,嚴格審視才被允許進入社會流通領域的。學術成果的先進性不夠、原創(chuàng)性不足、規(guī)范性不強都不可能進入出版視野。故而,學術出版審核越嚴格,學術成果的含金量越高。如此,學術出版是對學術成果認可、激勵、支持的一種方式。學術出版有規(guī)范、嚴格的標準,如,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不得違背學術倫理,必須遵守學術道德等;它關注成果的真實性、邏輯性、創(chuàng)新性,注意其是否符合出版性質并提供了豐富、先進、原始的內(nèi)容資源等等。僅就出版而言,嚴格的出版標準審核下發(fā)表的學術成果通常比進入編輯視野卻未能出版的成果略勝一籌。雖然學術研究成果的優(yōu)劣并非以是否能出版作為衡量標準與目的,學術出版也并非成果認定的唯一路徑。
學術出版為學術爭鳴提供支持與條件。學術研究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研究對象、思路、方法均可因人而異,這也是它具有非凡魅力的地方。學術思想的交流與交鋒,思路的申辯與陳述,方法的選擇與路徑在討論、交流、爭鳴的環(huán)境中可得多人智慧,擇其優(yōu)者而從之。學術出版展示了一方鮮明的論點與充分的論據(jù),或代其言,或發(fā)其聲,讓另一方或其它多方閱之、聞之、思之、辯之。思想越辯越豐富,觀點越辯越明朗,正誤、真?zhèn)?、善惡在辯論中顯現(xiàn)真跡。爭鳴是一種自由、一種狀態(tài)、一種場景、一種機制,在學術出版的背景之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學術民主、學者和諧、學科繁榮的景象,昌明學術,方為學術發(fā)展之康莊大道。雖然出版并非學術爭鳴之唯一路徑。
學術出版是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平臺。創(chuàng)新是學術研究的生命,沒有創(chuàng)新,學術的生命也就終止了。出版追求的目的同樣是創(chuàng)新,借助出版的世界,學者的內(nèi)在潛力得以挖掘,學術研究的項目內(nèi)容、組織形式、方式方法不斷組合,尋求著最佳聯(lián)結,學術研究成果在創(chuàng)新的動力下不斷增值。創(chuàng)新并非亂創(chuàng),一定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拓展。如果中國古代社會多以匯輯舊刻為新著的話,當代學術圖書必然以反映時代的主題出版為出版準則;如果家刻本、坊刻本、官刻本匯成古籍不同版刻源流的話,今日紙質圖書與網(wǎng)絡出版、數(shù)字出版、融媒體出版共同被讀者分享。學術出版的原創(chuàng)性、系統(tǒng)性、理論性、真實性、知識性要求不僅體現(xiàn)于紙質平面圖書,更應該在立體的、不同業(yè)態(tài)的學術出版物中得以挖掘與放大;5G+技術,AR技術、VR技術與傳統(tǒng)圖書出版結合,共同演奏一曲21世紀的學術研究成果出版交響樂。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創(chuàng)新,既為出版增添活力,也帶來學術研究成果的日新月異。
從出版角度來看,未能出版、進入社會流通領域的學術成果僅僅代表的是個人的、至多是團隊的研究所得,屬私有產(chǎn)品,而一旦出版進入了社會流通渠道,代表的即是社會成果,屬社會化產(chǎn)品。公開出版意味社會的認可與肯定,既可鼓勵研究者,也可為成果運用拓展市場、為爭鳴開辟“戰(zhàn)場”、為創(chuàng)新奠定基石。凡進入出版環(huán)節(jié)的學術成果也將載入史冊,留下經(jīng)驗、教訓、過程、結果的刻痕,引領學術前行,助推社會發(fā)展。
3 學術出版是學術與出版的有機結合、互補與共贏的紐帶
學術出版是學術與出版的有機結合。它通俗易懂,是無需詞源詞義索引便可通曉之詞。但內(nèi)涵卻有明確的界定。它是學術且有學理的,而非無學無序的;是某一領域且屬于某一具體門類的,而非茫無目標、漫無邊際的;是思維、語言與邏輯協(xié)調統(tǒng)一表達的,而非無端砌合、信口開河、本末倒置的;是有出版標準且符合編輯規(guī)范的,而非無綱紀章法、神吹胡侃、無憑無據(jù)的……。它明顯區(qū)別于通俗讀物、少兒讀物、文學作品等其他性質的圖書的出版。學術與出版的結合既是學術之需,也是出版所愿,相為互補,結合得當,雙方共贏。倘若學術出版混于其他類別書籍出版,定有錯位之嫌,是出版大忌。因而,學術出版需遵循學術出版之規(guī)律、學術出版之規(guī)范。
學術出版范圍很廣,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如整理歷史經(jīng)典學術之作以饗后人,翻譯外文經(jīng)典學術精品以聯(lián)中西,同時代有活力的學者專家之精品佳作更值得青睞,因為它或許填補了某一領域空白,或許產(chǎn)生了強大思想力,或許運用了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學術出版類型也有多種:專著、教材、科學論文、學位論文、調研報告、研究進展……等等。學術出版社、特別是大學出版社為繁榮學術作貢獻,大有可為。學者專家通過學術研究服務社會,成果代表了某一領域、某一技術、某一方法最高水平,通過出版?zhèn)鞑?,擴大影響,展示了成果,產(chǎn)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出版社通過選擇優(yōu)秀學術成果出版,服務于讀者,樹立了出版社品牌,收獲了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讀者閱讀學術出版物后,掌握了最先進的研究進展情況,運用學術研究成果,滿足了需求。在出版環(huán)節(jié)中,出版社是研究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了解研究者的主攻方向,了解讀者的潛在需求,做有針對性的出版。研究者是出版資源的供給者,讀者是優(yōu)秀學術出版物的受益者。在學術體系中,研究者辛勤耕耘,生產(chǎn)的勞動成果依靠學術出版分享給讀者,讀者將學習后的感受再反饋給出版者,出版者借此調整下一步的學術出版選題計劃,向研究者出題。學術研究的高度決定了學術出版的高度,讀者需求的滿意度依賴于學術出版服務的貢獻度。在關注成果內(nèi)容之外,學術出版應特別注意出版規(guī)范問題。出版規(guī)范是出版行業(yè)的必然要求,遵循學術圖書、學術專著等在內(nèi)容處理上的要求以及成果形式上的規(guī)范,是出版單位的基本要求。本為自律之事,卻時有不規(guī)范之出版物出現(xiàn),如,基本不為學術圖書做索引,或索引頁碼與實際頁碼錯位;圖示標注錯誤、計量單位不規(guī)范等問題。筆者曾發(fā)現(xiàn)一本學術圖書某一數(shù)據(jù)少印了一個“0”,結果以“千”代“萬”。偶在他書中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不一致,進而深查方才醒悟,實乃錯誤。這一數(shù)據(jù)若多次引用,定會“以訛傳訛”。但發(fā)現(xiàn)錯誤后也再難以產(chǎn)生對該書的信任感。這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上述不規(guī)范及錯誤出現(xiàn)在其他出版物中尚且不妥,更何況以質量取勝的學術圖書呢?如此之不嚴謹、不規(guī)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十分有害。不僅對作者、研究者,也對出版單位、責任編輯帶來不利影響。學術出版必須遵守學術出版應有的法則。
學術活動與出版活動共同推動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前者是直接促進,后者為間接推動。二者因出發(fā)點、著眼點不同要求也不同。通常,研究者在撰寫學術圖書、專著論文、科研報告等過程中,著眼于學術前沿,聚集創(chuàng)新點,思想性、理論性、系統(tǒng)性俱佳,有充足的數(shù)據(jù)、史料或現(xiàn)實依據(jù)予以支撐,有精確的概念術語、章法修辭潤色添彩,有前因后果的交待、清晰透徹的論述,遵循學術活動規(guī)律,符合學術活動特點。也正因如此,它才成為出版的對象,進入選題視野及學術內(nèi)容編輯過程中。出版活動是對優(yōu)秀文化的選擇,學術出版活動是對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的選擇,也是學術共享、承繼研究活動、發(fā)揮成果作用的最佳途徑。
高水平的學術活動與高質量的學術出版相得益彰。沒有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學術出版將缺少重要的學術資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規(guī)范、嚴謹?shù)膶W術出版要求也是對學術研究成果的要求,可以讓學術研究者考慮問題更嚴謹、過程質量更完善、結果質量更有效。學術出版自身也應提高質量意識,從選題“查重”做起,嚴格“三審制”流程,嚴格“把關人”職責,建立完善的學術出版考核體系,絕不讓“人情稿”“職稱文章”混入學術出版的殿堂,將粗制濫造之作擋在出版之外??傊?,學術出版與學術研究相互服務,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享共贏。
參考文獻
[1]劉永紅.學術著作出版相關概念研究綜述[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4):206-212
[2]易圖強,賀敏.學術出版的突圍之路:專家眼光 平民表達[J].中國出版,2019(6):16-20
[3]肖超.英國大學出版社數(shù)字學術出版轉型探析[J].出版科學,2019(1):99-105
[4]陳亮.學術出版策劃活動管理:模式與實踐[J].出版科學,2019(3):35-38
[5]徐紅姣,姚長青,張均勝.美國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研究及啟示[J].出版科學,2019(5):103-108
(收稿日期: 201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