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形勢下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亟待提升的重要能力之一。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把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和作品資源與教學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網(wǎng)絡云平臺在教學中的出現(xiàn),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本文是課題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北京四中網(wǎng)校云平臺開展自主學習,將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生成的資源應用于教學的幾個案例研究及思考。
一、巧用學生生成的問題資源設計活動
以《古史傳說時代》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太敢提出問題,教師也不便收集問題以及統(tǒng)計相關數(shù)據(jù)。而北京四中網(wǎng)校云平臺則改變了這種窘境。從云平臺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來看,問題提出率是85%,問題主要是質疑黃帝和炎帝傳說的真實性。學生生成的問題資源,是設計本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一個重要基點。
首先,教師設計了一個傳話的小游戲,幫助學生理解傳說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但也不是一點都不可信。之后,針對黃帝和炎帝的傳說,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所學的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發(fā)明農(nóng)業(yè)、建造房屋、挖掘水井、制作衣裳等生活狀況,分析傳說中有哪些是人們在口耳相傳后加上的主觀愿望與期許。教師又進一步追問:那為什么傳說中要說這些功勞都是黃帝、炎帝的呢?學生思考回答:因為他們是部落當中的杰出領袖,德高望重。
基于學生自主學習產(chǎn)生的疑問,教師設計的游戲和解決問題鏈,一步步幫學生辨清了歷史,使學生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
二、活用學生生成的認知資源突破難點
在教學《春秋五霸》時,教師事先通過發(fā)布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觀看云平臺的微課。很多學生通過網(wǎng)絡微課學習,產(chǎn)生了共同的認知沖突:周王室衰微了,齊桓公為什么提出要尊王?這種認知沖突的產(chǎn)生符合七年級學生的特點,說明他們還不能從春秋時期諸侯國實力、王室與諸侯之間的關系及諸侯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去理解齊桓公的策略,即對“尊王攘夷”的高明之處不能深入理解。
了解到學生的這種認知沖突后,教師組織學生在云平臺上討論: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當霸主,齊桓公為何要尊王攘夷?難道他不想當霸主嗎?學生對這個問題反應很激烈,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
觀點一:齊桓公是想當霸主,但打著尊王的旗號更能讓自己名正言順。
觀點二:打尊王的旗號去討伐那些不尊重周天子的諸侯,可以借機擴張自己的地盤和勢力,為稱霸打下基礎。
觀點三:打著尊王的旗號可以得到周天子的支持。
觀點四:攘夷是為了讓各諸侯國還認為齊桓公講義氣,與之交好。
云平臺上的觀點交鋒,開闊了學生的思路。課堂教學時,教師讓在平臺上發(fā)表觀點的學生進行觀點交鋒,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慎用學生生成的作品資源展示思維邏輯
很多學生喜歡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對歷史的理解,但也有些同學喜歡用圖示、漫畫來表達自己的理解。這種情況符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作為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例如,在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筆者在云平臺上發(fā)布的自主學習任務是:你認為“一戰(zhàn)”有哪些影響?可以用語言文字,也可以用漫畫或圖示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將自己的理解拍照上傳。有幾位同學用漫畫表達了自己對“一戰(zhàn)”影響的理解。在課堂上老師選擇了一幅漫畫,請作者給同學講解。他說“一戰(zhàn)”對歐洲來說是血的教訓,一片紅色表示歐洲因戰(zhàn)爭,血流一地,太平洋邊上的兩個國家——美國和日本乘機崛起。這幅漫畫的創(chuàng)作說明這位學生能夠辯證地認識和理解“一戰(zhàn)”的影響。其他同學也覺得這樣的表達比文字更生動,而且記憶深刻。
在實踐過程中課題組教師感到,生成資源的優(yōu)劣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息息相關。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運用云平臺的過程中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如何,直接影響到歷史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教師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時,在教學當中要善于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親近,讓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教師還應細心指導學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幫助。對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生成資源,教師既要大膽用,靈活用,也要慎重用。
注:本論文系2014年北京市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青年專項《利用學生自主學習所生成的問題、作品資源,提升歷史課堂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編號CBA14052;課題負責人:蔡曉燕)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