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志鴻
臨床常見呼吸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統(tǒng)狀況較差,治療此類患者時將緩解呼吸系統(tǒng)癥狀作為主要治療目的[1~2]。本文針對觀察采用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方式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療療效,以進一步探究,現(xiàn)將報道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選取時間段為2015年3月-2018年3月,病例數(shù)為80例。通過隨機數(shù)字法分組,平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6.31±6.32)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4.32±6.08)歲。兩組患者的基礎(chǔ)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診斷標準和呼吸衰竭診斷標準:血氧分壓(PaO2)<60 mmHg,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 mmHg,確診為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病例。②排除標準:心、肝、腦、肺、腎等嚴重疾病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包括吸氧、呼吸道順暢、維持酸堿平衡及校正低氧血癥等。觀察組患者在此治療基礎(chǔ)上采用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經(jīng)無創(chuàng)呼吸機由面罩吸氧,吸氣壓力由8~10 cmH2O逐漸升高,最高為18 cmH2O,氧流量為每分鐘5 L。之后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12 h、24 h、72 h的呼吸頻率、血氧指標及肺功能指標并加之比對。其中,肺功能指標包含PEF50、PIMAX、MMF和PEFR,血氧指標包含PaCO2和PaO2,以上指標均由呼吸機進行觀察監(jiān)測[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血氧指標和呼吸頻率情況比較 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氧指標以及呼吸頻率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血氧指標和呼吸頻率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血氧指標和呼吸頻率情況比較()
PaCO2(mmHg)對照組 40 治療前 54.64±5.75 65.85±6.01 36.65±4.32治療后 63.72±6.14 54.79±4.32 28.32±3.65觀察組 40 治療前 54.67±5.72 65.87±6.04 36.87±4.11治療后 69.35±6.31 48.38±3.93 23.76±3.21 t 6.824 9.328 7.158 P< 0.05 < 0.05 < 0.05組別 n 時間段PaO2(mmHg)血氧指標 呼吸頻率(次/mi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情況比較 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P<0.05),同時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情況比較()
組別 n時間段MMF(L/s)PEF50(L/s)PEFR(L/s)PIMAX(%)對照組 40 治療前 0.97±0.21 1.16±0.22 2.61±0.33 59.96±5.91治療后 1.42±0.24 1.51±0.27 3.91±0.39 80.39±6.63觀察組 40 治療前 0.98±0.11 1.15±0.21 2.63±0.31 59.98±5.97治療后 1.76±0.27 1.86±0.31 4.86±0.45 87.34±7.21 t 3.859 4.271 4.516 12.846 P< 0.05 < 0.05 < 0.05 < 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伴隨著呼吸衰竭的發(fā)生,其引起的臨床關(guān)注程度也處于較高水平。因為此類患者呼吸系統(tǒng)存在著顯著異常,如呼吸頻率和血氧指標處于非正常水平,肺換氣和肺通氣的肺功能指標也有著較差的狀態(tài)[4]。故應將以上指標的緩解程度作為進行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是否有療效的研究重點,并在監(jiān)測時全面監(jiān)察以上指標。
筆者在針對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療療效采取全方位的研究,且同時與應用常規(guī)療法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療效作比較。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由于采取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可使患者的整體供氧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呼吸道的通氣情況得到較大程度的補償調(diào)節(jié),達到了治療病癥的目的[5]。因此應用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將極大程度地改善患者被監(jiān)測的呼吸頻率、血氧指標及肺功能指標等,結(jié)果表明此治療方式可使患者呼吸系統(tǒng)相應較差的指標得到好轉(zhuǎn),早期療效顯著,具較高的臨床應用可能性和治療價值,同時此種方法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采用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方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效果確切,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