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俊
年終歲尾了,本來應該是高興的事兒,可是很多老人高興不起來。一位煩躁的“廣場大媽”竟與外國男子發(fā)生了沖突。有人在街頭看到,這個大媽死死拽住那個外國人不放,她被那個人的車刮倒了,摔倒了不說,衣服也刮破了。外國人張口結舌說著什么。看大媽不是訛人,圍觀者紛紛為大媽鳴不平,對她敢于同外國人抗爭的做法表示支持。那外國人的漢語說得很流利,開始還想蒙混過關。在大媽的堅持下,在圍觀者的嘲諷下,他不得不付出了合理的賠償。據(jù)了解,大媽本來就氣不順,在家和老伴生氣,出來上街想買東西消消氣,沒想到還是不順……
無獨有偶,氣不順的還有62歲的汪俊,他在家里悶悶不樂好幾天了,因為“年夜飯”的安排問題,他和家人吵翻了,看誰都不順眼。事先沒和誰商量,汪俊就在家里下了“命令”:“年三十大家都回來吃飯!”女兒每年年夜飯都在婆家吃,老爸的“命令”這么下,讓她有點難堪;兒子也表示要晚點到。汪俊退休前原是機關的處長,說話向來說一不二,他拿出來工作上的果斷,高聲責問:“我難得有心情張羅一把,你們怎么都這么不配合??!” 一直沉默的老伴爆發(fā)了:“我們都忍了你一輩子了,別以為你在單位是領導,在家里也得人人隨你的意!”倆人吵得不可開交。汪俊覺得自己下不來臺,那幾天一直與家人“隔離”。接下來,就是胃口變差了,睡眠質量也大大下降,每天躺在床上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入睡,還常做噩夢。醒來,他還時常感到心里很難受。家人擔心他出了什么問題,于是陪著他去醫(yī)院。
做了一圈物理檢查,沒發(fā)現(xiàn)有什么大毛病。經(jīng)精神科早期干預醫(yī)生診斷,汪俊是比較典型的軀體焦慮引起的情緒不穩(wěn)定,有輕度的抑郁,需要改善睡眠,做一些認知調整。醫(yī)生說,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有個不太適應的過程,這種現(xiàn)象叫“退休綜合征”,主要原因是受在位時的思想影響,無法從過去的光環(huán)和職務優(yōu)勢中走出來。汪俊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在崗“只講奉獻,不講生活”,工作是他們的全部,喜怒哀樂都由此產(chǎn)生,對真實的內(nèi)心需求的調劑性和靈活性表達較差。這樣的人,退休以后往往會有一種失落感,他們需要學會及時轉向,學會自我調整。
有欲望就有煩惱,越是高等的動物,煩惱就越大。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人們固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亂,抑郁癥也日益增多。據(jù)權威統(tǒng)計,抑郁癥的終身發(fā)病率達5%以上,其中15%左右首次發(fā)病是在秋冬季節(jié)。專家提醒,高壓力人群更容易被抑郁襲擊,由于社會壓力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成年人中,抑郁癥的發(fā)病率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長。
心理專家表示,環(huán)境對心理的影響很大,視覺、聽覺能使人的心情產(chǎn)生變化。如果光線過于刺眼或聲音強度特別刺耳,人會產(chǎn)生驚恐狀態(tài),而視覺昏暗或聲音沉寂,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就會出現(xiàn)過度興奮的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抑郁。秋冬季節(jié)萬物蕭索,景象凄涼,容易讓人觸景生情。而秋冬季節(jié)人們對外界的反應能力降低,抑郁易感人群極易在這個時期發(fā)病,如工作壓力大的白領、更年期女性、孕產(chǎn)婦以及老年人,尤其是剛剛經(jīng)歷了負面事件又沒得到及時排解的老年人。而年終歲尾更是老年人“情緒病”的高發(fā)季。本來不少老人平素與人溝通的就比較少,與子女也缺乏溝通,容易出現(xiàn)不理解、不認同。一年到頭了,老人積攢了一年的情緒容易在這個時候爆發(fā)出來。
同時還要看到,老年人正處于內(nèi)部生理機制的變化之中,因為退休或更年期的影響,情緒波動大或存在失落心理,更容易為環(huán)境所左右。從性格特質來看,敏感多疑、多愁善感、好勝心強是不少老人的特點,而完美主義者往往更容易感時傷懷。
老人也正經(jīng)歷著“變老的煩惱”。他們年輕乃至中年時所受的教育以及社會經(jīng)歷,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最近三十多年社會劇烈變遷中,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正面因素變成了否定性的負面因素,或至少不再是正面因素。曾經(jīng)有過的十多年的法制不立、法治不舉的社會背景,在暴力手段受推崇,和平解決被譏為軟弱的環(huán)境下,讓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相信嗓門大就是有理,拳頭硬就是有理。因此,才有好多涉及到老年人的社會沖突事件,如有的老人毆打公交司機,有的老人向不讓座的女士揮拳……
抑郁容易引發(fā)多種疾病,還會造成生理變化。幾乎絕大部分內(nèi)科疾病的形成,都與不愉快的情緒有關,如消化性潰瘍,可以說就是心理問題的軀體表現(xiàn)。抑郁癥病人的胃痛發(fā)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半,中樞神經(jīng)問題為2倍多,泌尿系統(tǒng)疾病為1.4倍,心臟疾病約2倍,普通疾病則近4倍。從中醫(yī)心理學角度看,“人生諸病多生于郁”。人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臟腑氣血的平衡,憂傷肺,思傷脾,怒傷肝,在抑郁狀態(tài)下人的脾胃之氣開始郁結,從而造成消化功能失常,直接影響肝臟、脾胃。肝臟受損后由于肝氣郁積,百氣不暢,血不能充分運送到四肢百骸,會造成抵抗力下降。所以,秋冬季節(jié)抑郁很容易引發(fā)多種疾病。
專家提醒,對付抑郁,首先要進行必要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主動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抑郁者往往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早上爬不起來,這主要是由于精神倦怠引起的。他們往往覺得自己活得艱難,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焦慮、憂傷、悲觀、食欲和睡眠質量下降,時間長了會變成抑郁癥,甚至可能出現(xiàn)自傷、自殺等現(xiàn)象。
那么,老年人應該如何化解煩惱呢?
自我勸慰。算了、算了,到此了結,不再計較,可以在心里反復地這樣勸慰自己。甚至于來點兒阿Q精神,自言自語:“吃虧就是占便宜”,吃虧就是行善積德。遇到一些難以相處的人,可以今后盡量少來往,就當不相識。
離開煩惱。俗話說得好:眼不見為凈。如果身處煩惱現(xiàn)場,最好先離開,可以到附近的公園走走,也可以到大商場或超市逛逛,或者干脆去看一場電影,如果有喜劇片更佳。
學會宣泄。在所有的氣憤之中,最傷人的是“生悶氣”,就是把氣憤和煩惱都郁結在心中。專家認為,生悶氣最容易患病,甚至有致癌作用。為此,一定要找貼心的親人或朋友,把心頭之氣吐露出去。必要時還可以在無傷大雅、不直接傷害對方的情況下,大罵幾聲,以解心頭之恨,使怒氣頓時消失。
學會遺忘。如果對傷心煩惱之事耿耿于懷,一定會傷身害體。因此,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時間,把這些煩惱事從腦海里驅逐出去,并且學會忘掉它,就像這事沒發(fā)生過一樣。
尋找快樂。在忙于家庭俗務之余,去釣釣魚、下下棋、唱唱歌、跳跳舞、與朋友聊聊天;也可以澆澆花、寫寫字、看看書報,做平時喜歡的事,尋找快樂,把郁結的心舒展開來,恢復良好的心態(tài)。
編輯/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