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前,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危害我國國民的首要殺手,血脂代謝紊亂則是其發(fā)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ApoB)及ApoB/A1比值在預測ASCVD方面的價值可能更優(yōu)于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傳統(tǒng)血脂檢測指標[1],但無論是血漿脂質和(或)載脂蛋白,其與ASCVD的相關性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腹狀態(tài)下,而人體絕大多數(shù)時間處于非空腹狀態(tài),且餐后血脂水平遠遠高于空腹血脂水平,因此研究餐后血脂與血管內皮損傷及其相關疾病就顯得尤為重要。本課題擬通過建立動脈硬化模型,定期給予脂餐負荷,定量測定負荷前后各血脂指標,尤其是ApoA1、ApoB及ApoB/A1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從而探討其與動脈硬化的關系。
1.1 實驗動物 健康雄性家兔10只,5月齡,體重 2.5 kg ~3.0 kg,由太原市清徐養(yǎng)兔場提供,飼料由山西醫(y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單籠飼養(yǎng)。
1.2 建立模型 定期給予脂餐負荷,給予所有實驗兔高脂飼料(含1%膽固醇、10%蛋黃、89%基礎飼料)12周,初始、第4周、第 8周、第12周禁食12 h,給予高脂餐負荷(含2%膽固醇、20%蛋黃、78%基礎飼料),膽固醇由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血脂測定 實驗初始及第4周、第8周、第12周禁食12 h予脂餐負荷,空腹及負荷后2 h、4 h、6 h 、8 h,經(jīng)耳緣靜脈取血2 mL(分離膠促凝管),離心(3 000 r/min,15 min)后將上清液取出至EP管中,留置于-70 ℃的冰箱中待測。全部實驗結束時,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血脂水平,包括TC、TG、HDL-C、LDL-C、ApoA1、ApoB。
研究結束時,實驗動物均出現(xiàn)了腹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動脈硬化過程中,脂餐負荷前后各血脂指標的變化情況詳見表1~表8。
表1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脂餐負荷前后TC的變化(±s) mmol/L
表2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脂餐負荷前后TG的變化(±s) mmol/L
表3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脂餐負荷前后HDL-C變化情況(±s) mmol/L
表4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脂餐負荷前后LDL-C變化情況(±s) mmol/L
表5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脂餐負荷前后LDL-C/HDL-C變化情況(±s)
表6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脂餐負荷前后ApoA1變化情況(±s) g/L
表7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脂餐負荷前后ApoB變化情況(±s) g/L
表8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脂餐負荷前后ApoB/A1變化情況(±s)
20世紀70年代Zilversmit[2]首次提出“餐后階段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時期”,后來陸續(xù)有學者認為餐后血脂相比空腹血脂,其與冠心病的關系更加密切[3-4]。但目前國際上就餐后高脂血癥的概念及相關理論,尚無統(tǒng)一的說法。
對餐后血脂的研究,目前多采用脂餐負荷試驗來模擬,有研究表明,餐后血脂代謝紊亂主要表現(xiàn)為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TRL)、乳糜微粒和三酰甘油(PTG)升高,而TC、LDL-C等變化不顯著[5]。PTG濃度越高,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反應、內皮損傷等越嚴重,從而增加病人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的風險[6]。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的改變作為動脈硬化的早期病變,有研究發(fā)現(xiàn),餐后2 h高TG與其密切相關[7],目前雅典等國家的專家共識認為脂餐負荷試驗后4 h血漿TG的含量對預測ASCVD最有價值[8]。本實驗發(fā)現(xiàn),TC、TG、LDL-C、HDL-C、LDL-C、HDL-C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呈持續(xù)上升趨勢,但TC、LDL-C、HDL-C,LDL-C/HDL-C在脂餐前后無明顯變化,TG達峰時間在4周內約為餐后2 h,8周后則延至餐后4 h,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實驗動物的致動脈粥樣硬化能力與抗動脈粥樣硬化能力均增強,這與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除了上述傳統(tǒng)血漿監(jiān)測指標,有學者提出ApoB、ApoA1及其比值在預測ASCVD方面具有重要價值。ApoA1作為HDL的主要載脂蛋白,占HDL蛋白質成分的 80%~90%。ApoB作為LDL的主要載脂蛋白,約占LDL-C的90%,主要成分為ApoB100,其次是ApoB48。因此,ApoB、ApoA1 的含量及其比值實際上反映了機體促動脈硬化和抗動脈硬化的抗衡傾向。zhy YM等[9]和Albers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ApoB和ApoA1及其比值與ASCVD顯著相關,其比值在預測ASCVD方面的價值優(yōu)于任一項膽固醇比值。目前關于ApoB、Apo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腹狀態(tài),餐后狀態(tài)的研究甚少。有學者發(fā)現(xiàn)ApoB是餐后高脂血癥的敏感指標[11],而有學者則認為餐后ApoA1水平可以預測ASCVD,而餐后ApoB及ApoB/A1比值則預測價值極小[12]。本實驗發(fā)現(xiàn),ApoA1水平在8周內呈緩慢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趨勢,8周后則呈直線上升趨勢(P<0.05),8周內脂餐負荷前后變化不大,8周后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峰值時間約為餐后4 h(P>0.05)。ApoB水平隨著動脈硬化進展呈升高趨勢(P<0.05),谷值時間在4周內約為餐后8 h,8周后則前移至餐后6 h(P>0.05)。隨著動脈硬化的發(fā)展ApoB/A1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峰值時間約為第8周(P<0.05),8周內脂餐負荷前后變化不大,8周后以脂餐負荷后4 h最低(P>0.05)。
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偏少、實驗動物的個體化差異及實驗總時間偏短,本實驗的研究結果尚存在一些不完整或片面的地方。關于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更多的血脂檢測指標的變化及其相關的機制,尚需加大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