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娜
【摘要】冠心病是一種以血管老化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隨著現代人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發(fā)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fā)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老年人體質具有多虛、多瘀、痰濕的特點,疾病發(fā)展過程變化多端,常見多種證型兼雜出現,臨床上小方合用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重要選擇。
【關鍵詞】生脈飲;小陷胸湯;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2
冠心病是指動脈粥樣硬化為主要病變基礎,引起動脈官腔狹窄或閉塞,最終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一類心臟疾病,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雖然近年來有關冠心病的論文報道很多,但是具體的病因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年齡、性別、高血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因素可能與冠心病的發(fā)病有關,發(fā)病機制以“內皮損傷反應學說”支持者居多?,F代醫(yī)學治療本病包括二級藥物預防、血管重建手術治療,然而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二級預防的藥物治療、因體質因素無法手術、不能血運重建的復雜冠脈病變、介入術后胸悶胸痛癥狀緩解不明顯,因此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上中醫(yī)輔助治療,發(fā)揮中醫(yī)多靶點治療優(yōu)勢,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新選擇。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孫剛教授在臨床上通過辯證論治,運用小陷胸湯合生脈飲治療本病取得良好的療效。
1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最早記錄于《傷寒論·辯陽病脈證并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小陷胸湯主之?!睋秱摗酚涗洷痉皆糜趥碜C誤下、邪熱內陷、痰熱互結的小陷胸證。方中各藥物的屬性及作用正如《古今名醫(yī)方論》所言:“以半夏之辛散之,黃連之苦瀉之,栝樓之苦潤滌之”。瓜蔞寬胸散結、清熱化痰;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黃連清熱燥濕,半夏黃連一辛一苦,體現了“辛開苦降”的配伍特點。小陷胸湯可用于消化、呼吸、循環(huán)、內分泌等多個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在心血管疾病方面主要是用于治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1]。
2 生脈飲
生脈飲出自于張元素的《醫(yī)學啟源》,“麥門冬......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飲,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北痉阶钤缬糜诰每确螝怅巸商?,氣短,自汗。后隨各代醫(yī)家臨床經驗驗證,本方也可用于治療心臟方面疾病,如清·汪昂《醫(yī)方集解》曰“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故曰生脈也”。提出生脈飲具有有養(yǎng)肺清心,榮養(yǎng)全身氣血的作用?!夺t(yī)方考》敘述了本方的配伍特點,即“一補,一清,一斂,養(yǎng)氣之道備也”。生脈飲由紅參、麥門冬、五味子三種藥物組成,紅參由人參蒸制所得[2],性微溫,味甘,具有補益元氣,復脈固脫的功效,臨床上根據病情需要可由黨參、太子參替代。麥門冬,性味甘寒,具有清熱養(yǎng)陰、潤肺生津的效用,與紅參配伍增強益氣養(yǎng)陰的功效。五味子性溫,味酸,具生津止渴、有斂陰止汗之效,三藥合用體現了“一補一清一斂”的配伍特點?,F代醫(yī)學研究本方可廣泛用于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低血壓、休克、糖尿病等疾病的輔助治療[3]。
3 典型醫(yī)案
陳某,男,63歲,2019年01月24日初診,以“反復胸悶3月余,加重伴心慌7天”為主訴。患者3月余前無明顯誘出現胸悶癥狀,活動后加重,當時查心電圖回示ST段下移>0.05 mv,考慮冠心病可能,1月前于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行冠脈造影示左前降支狹窄65%,予藥物口服治療,7天前患者感胸悶加重,伴心慌,偶有胸痛,遂就診于貴陽中醫(yī)一附院門診,就診癥見:時感胸悶、心慌,偶有胸痛,疼痛性質為隱痛,納眠尚可,二便調,舌淡紅,苔黃膩,脈細數。復查心電圖回示:竇性心律,心率95次/分,電軸不偏,V3-V6導聯ST段下移>0.05 mv;既往高血壓病,現使用厄貝沙坦、富馬酸比索洛爾、阿司匹林腸溶片、單硝酸異山梨酯片治療,目前血壓控制在136/84 mmHg,體型肥胖,嗜食厚味。診斷:冠心病(胸痹),證型:痰熱蘊結,氣陰兩虛。治療:繼予當前西藥,輔以中藥內服治療,方用小陷胸湯合生脈飲加減。處方如下:薤白15 g,瓜蔞15 g,黃連6 g,太子參15 g,麥冬15 g,五味子15 g,法半夏12 g,當歸10 g,桂枝6 g,甘草6 g。5劑,日一劑,水煎服400 mL,分早晚溫服。2019年01月29日復診,訴心慌胸悶好轉,胸痛癥狀未再出現。此方續(xù)服月余后,胸悶、心慌癥狀基本消失。
按:此例老年男性,體型肥胖、嗜食厚味,易生痰濕,痰濕停留于心胸,郁而化熱,損傷氣陰,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瘀,不通則痛,結合舌淡紅,苔黃膩,脈細數,辯證為痰熱蘊結,氣陰兩虛,予小陷胸化痰熱,生脈飲補氣陰,夾瘀,加當歸活血化瘀止痛,張仲景認為本病為“陽微陰弦”,“陽微”釋為上焦陽氣不足,另予桂枝助陽化氣,此處“陰弦”為痰濁瘀血。
4 總 結
冠心病以胸痛、胸悶、心慌為主要臨床表現,常歸屬于中醫(yī)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疇,常見證型包括心血瘀阻證、痰濁閉阻證、痰瘀互結證、寒凝心脈證、氣滯血瘀證、氣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證、心氣不足證,其中虛證以氣虛、陰虛為主,實證以血瘀、痰濁為主[4]。孫剛副教授認為本發(fā)病初始多為實證,后期往往伴有虛證的出現,而虛實夾雜出現于證型轉變過程,冠心病以老年人為主,老年人體質具有多虛、多瘀、痰濕的特點,因此痰濕蘊結是冠心病其中一個重要證型,初期痰濕互結為實證,痰濕郁久熱,耗傷氣陰,由實證漸轉虛證,多證夾雜,此時可采用經方合用的治療方法,可用小陷胸湯化痰熱,生脈飲補氣陰,合理的經方合用,其作用不單單是功效不疊加,此外還可能有協同、擴大、產生新功效等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瑞偉,何 禮,田 明.經方小陷胸湯臨床應用及其藥理研究概況[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8,27(18):62-65.
[2] 王鴻章,張淑麗,劉 娜,等.丹參飲合生脈飲聯合胺碘酮治療慢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7(09):76-79.
[3] 張曉明,劉 亞.生脈注射液的藥理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J].醫(yī)學綜述,2013,19(15):2813-2816.
[4] 吳 朦,胡鏡清,江麗杰,等.冠心病中醫(yī)證分類及其關聯理化指標的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16,18(5):776-78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