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豪 樊未晨
“終于開學了!”王麗莉如釋重負。她的兒子子軒開學就上初中了,在過去的整個暑假中,王麗莉跟子軒幾乎一直在“戰(zhàn)斗”。
其實,王麗莉本來計劃在暑假期間送兒子一份大禮:小學畢業(yè)游。但是,子軒說什么也不愿意出門。王麗莉最初以為是青春期在作祟,但是后來事情變得越來越不對勁:兒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對著鏡子梳妝,洗臉、護膚做得非常仔細。
王麗莉告訴兒子,男孩子應該有男孩子的樣子,結果,子軒拿出手機隨手點了幾下,八九個明星的照片一張張劃過,“你認識嗎?我也希望成為他們這樣。”
“男孩危機”似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陽剛氣仿佛成了稀缺資源。近日,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一線教師和家長,試圖尋找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科學的性別哲學并不強調絕對的男性化或者絕對的女性化?!皥詮?,不是男孩子的專利,女孩子也要堅強;溫柔,也不是女孩子的專利,男孩子也要學會溫柔?!敝袊嗌倌暄芯恐行氖紫瘜<覍O云曉說,但問題是現在的男孩子實在是過于柔弱了。
不少專家指出,男孩子身上的這種陰柔之氣跟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
有人曾給當今的中國家庭畫像: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
而父親的缺失確實在培養(yǎng)男孩上引發(fā)了很多問題。
“孩子性別意識的形成從出生就開始了。出生之后他在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中,形成了對男性和女性的認知?!眱和孕睦戆l(fā)展與性教育專家胡萍說,“當孩子知道性別后,會尋找與自己性別相同的榜樣,男孩會把爸爸作為榜樣,女孩則會把媽媽作為榜樣?!薄岸行栽诩彝ブ兄辽賾撌痉冻鏊姆N角色:第一個是爸爸,要明確爸爸是怎么帶孩子玩的。第二個是丈夫,孩子會學習爸爸怎么與媽媽相處的。第三個是男人,是硬漢,既表現在外形打扮上,也表現在內在擔當上。第四個是兒子,孩子要向爸爸學習他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的?!?/p>
這本來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父親只要在家庭中不缺席、不退縮,男孩本可以自然而然地學習如何做一個男人,但是,很多爸爸放棄了自己的責任,也就是放棄了對孩子的榜樣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面臨著父親角色的缺失,到了學校之后,這種局面并沒有明顯的改觀。
男孩危機其實也是一場教育的危機,人們對這個觀念已經達成共識。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說以升學為導向的學校教育必然產生以應試為主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聽話、認真、仔細等利于女孩的評價模式無形中強迫著男孩向這樣的標準看齊,束縛著他們的天性。
這些年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雖然“減負”“尊重孩子個性發(fā)展”成為改革中的常見說法,但是在一線,效果并沒有完全顯現出來。
記者在不少學校了解到,隨著中高考難度的降低,與之配套的評價體系并沒有完全形成,造成“分分必爭”的現象,這種壓力在初中時表現得更加明顯。
學校教育已經完全滲透到家庭中,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間的界限也日漸模糊。
家校界限模糊了,校內和校外的界限也同樣不清晰了。
現在,從校內到校外、從家里到家外都是學習,男孩女孩都是一個標準,男孩好動、探索的天性被壓制了。
隨著手機的普及,互聯網與孩子如影隨形。當學生的世界變成從一個教室到達另一個教室后,網絡世界則因為它的隨時隨地、隨心所欲、色彩繽紛、豐富有趣而“必然地”成為學生的“貼身玩具”。
“我們做過的一個研究發(fā)現,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榜樣對孩子的影響力會達到最高峰;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偶像的影響力達到最高峰。所以說榜樣和偶像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睂O云曉說。
當網絡成為孩子的“伴隨者”時,網絡上經常出現的人便成了孩子學習和效仿的“榜樣”。而這幾年,各類選秀節(jié)目、真人秀節(jié)目大行其道,“一夜爆紅”的故事不斷沖擊著孩子們的認知。而電視上、網絡上、路邊廣告牌上出現的“夢想成真”的明星們又不斷“刷新”著人們的審美觀。
顯然,該有適度的干預和引導了?!氨热缭诿绹?,我看到美國的學生到處在打橄欖球。在日本,打開電視就是棒球。棒球是他們的國球,非常熱門,很多中小學生雙休日都要回學校去運動?!睂O云曉說。
如果我們的學校按照教育規(guī)律來育人,我們的家庭按照常識來生活,我們的男孩都能到操場上揮灑汗水,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男孩子絕不會一身“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