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締
(中共鐵嶺市委黨校,遼寧 鐵嶺 112608)
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我國公民參與公共管理大多是依據(jù)國家的要求,而缺乏主動參與的自覺性。因為我國在對公共資源的配置問題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太大聯(lián)系,因而他們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公民參與。沒有太多的利益掛鉤就缺乏一定的承擔義務,也就沒有想要參與的意識。而響應國家要求而參與進來的群眾,也無法將群眾的真實訴求給傳達出來。只有人民群眾具備了主動參與的意識,才能夠積極投身到公共管理工作中去,并為社會的公共管理發(fā)揮出一些積極的影響。
我國公民享有參與公共管理的權利,但是在具體的落實機制上卻是不夠完善的。因而,當我國公民想要主動參與的時候都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有資格去參與,或者不明白應該怎樣去參與,參與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等等。沒有一定的規(guī)定來引導他們,就會很難號召群眾們來主動參與,甚至會被一些不良分子加以利用,搞出虛假型的公共參與,此種不健全的、缺乏制度規(guī)范的公共管理是不合理的。
公民們所具備的素質是有差異的,因而在對待某些事物上的看法及態(tài)度也是不同的。但是具備良好素質的人民群眾也無法理解具備較低素質的人民群眾的想法,缺乏一定能力的公眾又因無法滿足條件而無法參與到公共管理中去,這就很容易使公眾喪失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機會。
在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時間是成本中損耗最大的一部分,而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物質成本。在現(xiàn)有的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及社會資源的分配上都與公共的自身利益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但參與過程的成本過多,也會讓公眾覺得是在用自己的錢去做一些自身沒受益事情的假象。但實際上,參與過程成本過多,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公眾消極參加公共管理。
若想讓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就需要首先讓他們建立起主動參與的概念,完善相應的制度規(guī)范,做好公眾的思想工作,進一步降低參與過程中的成本。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政府在我國經(jīng)濟的宏觀調控上做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業(yè)績。但任何事情都是有雙面性的,在這一過程中,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積極性就不高,也很少參與到工作中去,因為政府決策后帶來的收益是可觀的,那么這就讓公眾產(chǎn)生了嚴重的依賴性,缺乏主動參與公共管理的基本意識,一心只想坐著就能夠獲取收益。雖然我國在公共管理中是將公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但隨著當前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已經(jīng)無法滿足現(xiàn)有的發(fā)展要求了,要想繼續(xù)往前走,就一定要將公民號召進來,而只有當公民主動參與進來才能夠發(fā)揮出最佳的效用。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政府可以告知公民們他們自身所具備的權利,只有公民明確了自身權利以后才能夠去使用它,另外還可以通過讓公民在親自參與公共管理的過程中覺醒自主參與的意識,畢竟要在會跑的基礎上才能學飛,長此以往,公民就會產(chǎn)生出自己作為國家的一份子,有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義務的想法。公民具備了主動參與的意識以后就會主動的參與到公共管理的工作中來,因而,培養(yǎng)公民的自主意識是首要任務。
我國的主要法治理念就是依法治國,而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有法可依,當行為沒有了一定的法律支撐以后,就無法進行依法治國。在我國當前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就缺少很多的制度規(guī)范。譬如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但很多公民至今不知道該如何去行使這一權利,甚至都沒有進行過選票表決。
公民是公共管理工作的參與主體,他們當然會首先謀求自身的利益,但缺乏一定能力的公民只會看到眼前的利益,那么就會造成意見上的不一致,進而致使合理的決策無法確立,甚至與最佳的落實時機相錯過。這一問題需要政府來解決,他們應首先解決好公民的思想工作,使大眾樹立起大局觀,明確公共管理即公共服務的理念。若想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國可以加大相關工作的宣傳力度,也可以要求各單位定期進行培養(yǎng)。
公民參與成本從表面看來確實比較復雜,但實際上只分時間成本及利益成本兩種。從利益成本來說,政府可以依據(jù)不同公民的需要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政府可以從公眾的認知入手,來增強他們對公民參與意識的認識;也可以擴寬一些渠道去直接將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收益給提升上來,以滿足公民在利益上的需求。只有讓人民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他們才會以最大的熱情投身至公共管理工作中去,并保證完成的效率與質量。